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移民這點事

很多時候移民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環境、未來安全,然後考慮居住、生活費、工作、生意,人人忽略瞭如何融入主流社會和心靈需求。

      這個首先要看主流移民,一種是投資和技術移民,以權貴、富人和中產精英為主;一類是偷渡,以浙江南部、福建一帶為主。

     前者考慮第一段論述條件非常多,往往選擇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為主。居住區域多半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多倫多、悉尼、墨爾本等地,然後以華人富人或中產區域為主。選擇條件集中在教育學區、治​​安、華人食品超市、餐飲等幾個條件交匯處,久而久之,就形成華人區,語言也開始變成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助。然後越聚越多,白人和其他族裔移走,不會講英文的華人繼續進入。

    對於小孩子來說,學齡前的很容易融入;十來歲之後的,則越來越困難,會遇到嚴重的社交障礙。

    而大人開始面臨生存問題,除了豪富之家,人人會感受到國內的收入坐吃山空,此時突然發現當地生意選擇只有幾種:中餐館、亞洲食品超市、洗衣房、裝修公司、清潔公司、搬家公司等幾種。主流生意突然湧現出高牆,他們發現,原來老外也是講關係的。



   打工對於富人來說不現實,對中產精英來說,他們必須要接受一個落差。技術人員還是比較有機會做到技術類打工,比如IT工程師、會計之類;但對於管理層來說,主流社會是不接受的。
   剩下的選擇是超市服務人員、餐飲端盤子或者侍應生、出租車司機等等各種低端服務業。
   這個時候,所有的人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心理落差和主流文化的難以融入,寂寞隨之而來。
   富人在國內裝逼的東西,比如喝喝茶、談談紅木玉石這些生存之外的愛好,原本是文化淵源,突然在這裡邊緣化了,人們愛好的是健身跑步、衝浪游泳、會所牛排、德州撲克諸如此類,基督教與上帝才是精神家園,儒釋道一律靠邊站。
   許多受不了靈魂被邊緣化的,開始進入教堂,試圖尋找歸屬,實際上他們並無法真正信仰,虛無籠罩著心靈。
   就不用說國內聲色犬馬時,那種奢靡和女性低頭附耳的心理高潮,而在此地,卻必須要去酒吧給當地妞買酒,國內的富人們不知道如何爽了,精神上甚至矮本地失足婦女一頭。
   但對於另一些偷渡者,原本是為了逃離貧窮和無出路,期望值極低,而出門又依賴親戚,反而在海外從底層慢慢苦捱歲月,還清債務,存點錢,藉著親戚幫忙,創出一條小生意的路來。這條路於他們是非常艱難,但總算覺得有了希望,下一代有了好一點的出發基礎,也就是這一代的責任和榮耀了。

   你會奇怪,為何富人不願意去新興市場呢?那裡他們的資金和經驗更加豐富,更容易獲得成功。
   因為富人多半要去發達國家享受資本主義沉澱數百年歲月的物質生活基礎,不再願意去一個貧窮國家受窮。更不用說,許多新興國家有各種各樣的政治風險和風俗風險。
 
   不過有趣的是,某一年,我當時年輕,問坦桑尼亞一個華人,那裡的生活苦嗎?
   他奇怪的看著我,說:我們在那裡過得像皇帝一樣。
    我後來因為做大宗商品的原因,研究過許多國家,親身去過許多新興經濟體。實際上,假如中國的富裕生意人,前往亞非拉的第三世界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家,固然有政局和腐敗風險,但看對市場的人多半有更好的成功機會。
    十年前,我認識的小朋友,富二代,屬於有創業精神的那種,被家族長輩排到伊基可,租個店面做批發。四周拉美國家的小批發商們帶著現金蜂擁而至,利潤以十幾倍記。
    另一個朋友跑去東方市,開店做批發,巴西的螞蟻搬家族們潮水般過來,數年後,他已經住在別墅裡,十幾個拿著AK47的保安守衛家庭,當地市長和議員為座上客。
    而我網上的朋友,神交已久,但未見過,在阿根廷華人論壇與我為同樣博主,馮夢雲老先生,作家,二十年前放棄等待留學美國的機會,直接登陸阿根廷,開始創業做工廠,十數年間不僅成為富商,且搬運整個家族至布宜諾斯艾利斯。
   甚至於我們去貧窮混亂的柬埔寨,猛然間遇見繁榮的製衣業,遍地水準極佳的中餐館,進口商品令琳瑯滿目的超市,參差不齊但能找到好的私立國際學校和昂貴法國私立醫院等等。正應了那句話,你可以發財,也可以享受富人生活,哪怕在混亂之地。
   你詢問這些在柬埔寨生存的中國商人,如果他們去過美國,好吧,我住過美國,替代他們一下回答:他們是願意在美加生存,還是柬埔寨。
   答案不言而喻。
   甚至於他們擔心的子女教育和前途問題,他們的子女更有機會混跡於上流社會,而全球的上流社會是相通的。 ---你要原諒我有點俗,因為這裡我找不到不俗的精神追求。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