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這個德國人在中國支教10年,把一輩子交給了山里的孩子,卻害怕感動中國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卻管一些自己不該管的事情
這讓本國人感覺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
我是不應該管留守兒童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放棄的話,我的學生又會很難過
►這是2010年的盧安克,關閉自己微博,刪除所有的博文和圖片時,寫的最後一段話。為了不傷害國人的自尊,又不讓學生難過,十幾年的執教生涯,躲避媒體的鏡頭就成為這個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06年,他被推薦參加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他卻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讓人別選他,他說我只想教學,我不想感動中國。

►在廣西省東蘭縣板烈村,這個由老人和留守兒童構成的村落裡,村民眼裡的碧眼金發的德國人是一個十足的怪人。
►他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不賭博,從發達的城市跑到偏遠農村,不拿一分錢的工資義務教學。
還把自己翻譯賺來的稿費全部捐給慈善結構,也從來不接受任何個人或者組織給自己的資助,而他全年所有的經費,來自父母給他的五千元生活費。
►1968年出生在德國漢堡的盧安克,有一個別人看來很是怪異的家庭,他的哥哥是世界和平綠色組織的志願者,而妹妹常年在非洲納米比亞教書,他們都沒有常人所理解的正常工作。自幼接觸德式的教育,讓盧安克不願意為了金錢而工作,總想要改變些什麼。
►1990年夏天的中國之旅,從此便和這片土地無法割捨。1992年夏,他來中國南京的東南大學留學,1993年2月卻轉學到廣西農業大學。
先在南寧的殘疾人學校義務教德文,後又去縣城當初中老師,最後又去了更偏遠的板烈山村,而這一待就是十幾年。
►我們似乎都不太習慣一個沒有目的的人,但又找不到一個德國人在這片土地上如此奉獻的原因!他太過無欲無求,以至讓人無法理解,或者說他太超脫了,就好像是用上帝視角俯瞰眾生。
主持人柴靜不止一次採訪他,她說““面對他的時候,我土崩瓦解”。
►為了留在中國,他想盡了一切的辦法,曾因沒辦下“就業證”, 被公安局罰了3000。也曾因為教育理念的問題,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被學校開除。
甚至被有關部門警告“ 希望他 不要在媒體上出現,不要談論中國教育和留守兒童的話題。否則將會追究他的“不法行為”,並隨時驅逐出境。
►他上課從不用課本,他說孩子如果能寫出“像風箏一樣跑,像自行車一樣飛”這樣的句子是很有想像力的,但可惜在考試的時候這樣的句子不是標準答案!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在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都太急了,而在教育上更為嚴重!
►在板烈這樣偏遠的山區農村,青年多外出打工,孩子的童年沒有父母的陪伴,盧克安就留下來和他們一起生活,玩耍,學習,打鬧,成為他們的朋友,老師,家人甚至父親。
►盧安克:“我並不想改變中國的教育,那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我不該干涉。”他用陪伴的方法,教會孩子們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愛和包容,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他說:“媒體會把我塑造成名人,但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會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

►談及對婚姻的理解,他說男人需要事業,而女人需要一個家庭和孩子,2012年再次接受柴靜採訪的時候,從詞裡行間流露出將要離開的跡象,對此村民的心情是複雜的,他們希望盧安克早點結婚,又擔心婚後會離開板烈,離開山里的孩子。
►婚後,因為家人的反對,不得已他離開了生活了幾十年的板烈,他們的條件達不到去德國生活的標準,於是他去了浙江企業工作,但是無法解決他的合法身份問題,最後無法在中國繼續生活,只好流亡越南。
►離開板烈的時候,他曾經和孩子們許諾,這裡是我的第二生命,無論我走多遠,最後終究還會回來。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短暫離開中國,終究又回到中國,繼續從事鄉村兒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媒體關注,這一次他更加的小心翼翼,網上關於他的資料也極其有限,只知道他又回到了了那些依賴他的孩子的身邊,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到中國,做了最需要做,但是沒人做的事情,他用十幾年時光,摸索一種適合人性的中小學教育,但這種方式不“實用”,與體制相悖,也不知他的研究是否有人繼承,甚至看不到希望!
►我們習慣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某個人,一旦有些人不按世俗標準來行事,就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和難以理解。
我們總喜歡用陰謀論來猜測一個人的動機,揣測一個人的用意,他的行為,曾經一度被一些國人排斥,甚至讓人覺得有種被揭家醜,自尊心受挫的冒犯。
而這一切都不是他的初衷,他只是一個遵循內心選擇,單純的為了工作而工作而已!
►回到中國之後,盧安克把十幾年來的教育研究的工作的經驗整理成書,他希望諾干年之後自己的這些嘗試,會給後來人一些啟示和指導,而多年以來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已經讓他的身體大不如前。

《死亡詩社》劇照

►盧安克在教育上的探索,讓我想起一部經典的電影《死亡詩社》所傳遞的思想。能包容不同價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與善意的平常人。他對生命意義,對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他的身上,爭議和偏見從來沒有停止,有人稱他”是“聖徒”,是“白求恩“ 是”洋雷鋒”,也有人稱他是“異類”,是“失敗者”。而他對這些評價都不認同,他說我這都不是真實的我,其實我只是喜歡自由!
因為我們不願把青春奉獻給留守兒童,所以他被我們看到了一個“聖徒”;我們習慣了在城市燈紅酒綠揮霍青春,所以他又被我們看成了一個“異類”。
►而我看了,他是敢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現實能夠背棄物質的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英雄,不一定要戰死沙場,馬革屍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為英雄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