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引言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

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蔣介石一看大勢已去,只能收拾好細軟,帶著殘兵敗將退居台灣,而當蔣介石回憶這段經歷,卻對毛澤東的怨恨並不是深,反而是另外三個在他的日記中被視為「最可恨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會遭到蔣介石如此評價?

按照蔣介石的排序,第一位就是美國的五星上將,馬歇爾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提到馬歇爾,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大名鼎鼎的馬歇爾計劃。按理說他應該在經濟領域發光發熱,為什麼又和蔣介石摻和在一起了呢?原來抗日戰結束之後,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蔣介石認為國民黨軍已足夠強大,便想發動內戰消滅中共。

美國總統杜魯門眼看中國有可能陷入內戰,這要一發動戰爭美國的在華利益肯定會受到影響,便急忙派遣馬歇爾出使中國調停糾紛。在馬歇爾赴華就任之前的寫的一封信里,他明確告知馬歇爾的具體任務,是希望他竭力的說服中國政府召開包括各主要政黨的國民會議,以實現中國之統一,同時實現國共雙方停止敵對行動。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一開始蔣介石以為馬歇爾是美國派來做自己的「靠山」的,便將他視為上賓,對他言聽計從。但漸漸的蔣介石發現事情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馬歇爾反對蔣介石的一些內戰計劃,並與於1946年1月向蔣介石提出了一份名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的建議性文件,內容主要為新政府的組成架構建議。蔣介石即在日記中寫道:「此為共黨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對他國政治之隔閡,若本身無定見,不僅誤事,且足以召亡國之禍也。」試圖調解國共雙方的矛盾,但事與願違,這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勇有謀的美國將領,在這次的調停中卻遭遇了滑鐵盧。最終調解失敗,國共雙方還是兵戎相見,最終蔣介石敗退台灣。
而蔣介石認為,正是馬歇爾的一再阻撓,使得自己的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才讓中共有了緩解之機,最後才會兵敗。他的調停完全是為中共爭取時間,因此,蔣介石才在日記中痛罵馬歇爾,認為他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主因。其實我倒覺得馬歇爾也是有苦說不出呀,作為第三方調解員,幫著誰都不好,一旦出現偏差就變成了里外不是人了呀。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史達林。蔣介石最恨的第二個人就是史達林

你們肯定認為史達林可是一直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蔣介石當然痛恨嘍。事實卻非如此簡單,史達林一開始並不是支持中共的,反而對國民黨更加偏愛。

二戰末期,蔣介石為了戰爭早日結束,希望蘇聯能夠出兵牽制或消滅日本關東軍。其次蔣介石也希望蘇聯可以保證在戰後承認他為中國唯一的領袖,並且對中國的武器物資等支援只能給國民政府而不能給中共,東北地區由政府軍隊受降,中共不得插手。最重要的是,希望蘇聯在抗戰結束後很可能爆發的國共內戰中至少保持中立,而不支持中共。為了最終的勝利,蔣介石無奈與史達林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名為友好,實則是又一喪權辱國的條約

蘇聯趁火打劫,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根據條約原文,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將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當局與蘇聯的監視和控制下進行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但事實證明,史達林不僅使外蒙獨立,而且也沒有遵守諾言。蔣介石痛罵史達林不守信譽,是個政治騙子

同時在軍事決策上,史達林也採取「遠程指揮」,完全不從當時國民政府的實際出發,使得軍隊很多時候都會造成一些不適應,最終失敗。更讓蔣介石氣憤的是,史達林背後一直支持共產黨,使得蔣介石覺得遭到了背叛。

蔣介石最恨的第三個人是桂系頭子李宗仁,提及李宗仁應該都會想到台兒莊戰役,連我們的周恩來總理都曾經這樣評價過李宗仁,說李將軍一生做過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台兒莊大戰,第三是回歸祖國。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今天先來說說他和老蔣之間的瓜葛。都知道,蔣介石曾被逼三次下野,而這都與桂系有關,第三次則就和李宗仁脫不了關係。話說在蔣介石與汪精衛「鬥法」之時,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拉攏李宗仁和白崇禧,並與李宗仁結拜為兄弟。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可以被他人利用,這李宗仁的實力擺在這,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因此,蔣介石利用了他。反過來說,李宗仁同樣也是利用了蔣介石,想要從他這獲取自己想要的權力和地位。

但是隨著蔣介石一家獨大,李宗仁就感覺蔣介石對他有所防備,而他也沒得到想要的地位。1931年因為胡漢民的事,李宗仁又在廣東開始鬧獨立,最後逼得蔣介石二次下野。假如不是抗戰爆發,怕是二位仁兄早就打得遍地開花了。1947年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戰場上的失敗,使美國人對其失去了信心,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想重新扶植一位「代理人」,這時他們看中了李宗仁,準備以李宗仁取代蔣介石。

蔣介石敗退台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而蔣介石要求美國增加軍事援助的請求,當然也是被杜魯門總統婉言拒絕。我們都不準備「要」你了,還會再給你武器裝備嘛?甚至連宋美齡親自出馬赴美國求援,也是一無所獲。

這年年底,隨著淮海戰役勝負已成定局,蔣介石嫡系軍隊幾乎喪失殆盡,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諸葛」白崇禧統領40萬大軍於武漢,與兩廣相呼應,大有操縱整個中南之勢。桂系以武力逼著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河南省主席張珍和湖南省主席程潛也隨聲附和。


在內外夾攻下,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企圖作緩兵之計。毛澤東發表對時局的聲明,揭穿其假和平的陰謀。1949年元月21日蔣介石被迫以「因故不能視事」的名義宣告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出面和談。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了。

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宣告「復職」,「罷免」代總統李宗仁。蔣介石認為,如果不是第三次下野,中共就不會取勝,畢竟正值國共雙方激戰正烈之時,李宗仁竟然從背後使刀,逼迫自己讓位,使自己失去了權力,才讓國民黨軍被消滅殆盡,最後只好退守台灣,這些都是李宗仁之過。

後記

其實說來這麼多,我們也都清楚自始至終,他都無法解決國民黨決策效率低下,派閥相互制肘,官員貪腐成風這一系列問題,縱使他見識再多,思慮再精,也無法抵擋植根於人民的強大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打擊,敗退台灣是歷史的必然。蔣介石常常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縱有八百萬軍隊,也難逃失敗的命運,然而真正的原因即是敗在了神一樣的對手毛澤東手上,更是敗在了人民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莫不如此。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