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緬甸的民族特性

緬甸外的人對緬甸很少有了解,不能理解為何這幾十年來,一直持續戰爭。
    我在仰光和唐人街一位老先生閒談,他首先表達對中國一味以經濟掛帥的不滿,嗤之以鼻,言下之意,中國人已經沒有了道德;其次對緬甸政府極其不信任。
    前年寒假期間,我帶家人去住了一個月,開始體會緬族人對中國人的觀感。
    好吧,這個問題,我們要仔細批批清楚。
    中國人在海外普遍不受歡迎,卻不是因為中國政府形像不佳。因為就像我們看待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其實我們是普遍同情朝鮮人。海外在中國人少去的地方,當你到那裡,是會得到禮貌相待,幾乎不見歧視。越是中國人多的地方,當地人越反感。
    緬族人對中國人的惡感,不外乎形像不佳,做事奸猾---德祐的稱呼既來自於這個語義。而中國官商與軍政府緊密結合的做事風格,又導致緬甸民間的普遍仇恨。

    但是,緬族人的特性,又加劇了族群矛盾。
    大緬族主義是非常盛行的潛意識,甚至昂山素季本人也存在同樣的意識形態。在緬族佛教徒與穆斯林羅興亞人的衝突中,其沉默不語,
     西方大惑不解。
     實際上,緬族人一直持“一個種族,一種信仰,一個緬甸”的態度,並形成了長達數百年的民族性格,強悍而缺乏包容性。華人持有的是外僑證,即使是土生土長的華人,也沒有當地身份證。而華人的自我認同處於非常痛苦的地步,既沒有當地身份,又無法在緬甸以外取得其他民族認同,回到中國也不可能得到鄉土的感覺。
     因此,緬甸135個民族,許多少數民族與緬族人的撕裂,是非常嚴重的。
     這其中,大緬族主義要負主要責任。
     為何會持有這樣的態度?近代歷史的淵源並不是理由。當我在曼德勒看當地戲劇,並買了一盤當地音樂光盤傾聽的時候,我開始有所領悟。緬甸人的戲劇還停留在簡單模仿動物動作,情節簡單;音樂是節奏單一的原始藝術。曼德勒皇宮的建築和木雕,也遠不及中國和日本華美繁複,呈現簡單直接的構造。
     從細節中可以了解到,緬族性格缺乏包容,沒有對生命和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儘管其聯邦政府開始漫長的和解之路,與民地武和少數民族武裝開始談判,開啟改革之路,然而其民族性格和心理潛意識,導致整個民族呈現強悍和非常自我的行為模式,會在未來長遠的時間裡,給自己的社會製造種種麻煩。
     宗教和族群衝突,只有寄希望於民主體系能夠制衡,形成一定的規則後,在一個規則之下,慢慢成長為成熟包容的社會。
      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是佛教徒,或能夠在同一個宗教的體系內,融合不同族群的矛盾;但是在不同宗教之間,像緬甸存在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等不同族群,是否能夠激進的佛教徒、緬族人和睦共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外,對於西方的理解和對中國的理解,什麼時候能到一個平和客觀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得而知的。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