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牛津研究院的一組數據,說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逼近了美國。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16年,美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超過德國(25%)和英國(30%)。儘管同期,印度和中國的產生效率已經接近翻番,但相較而言,美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目前僱傭勞動力的成本已經接近美國水平,是印度的兩倍還多,明顯高於台灣、墨西哥,還有日本。
很難想像,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竟然有這麼高?超過了日本人!這跟我們的切身感受也是不相符的。日本人賺的再少,也比我們多很多吧?這到底是哪裡不對呢?
大家注意,這裡說的還是製造業。按照上面這個表格,中國的製造業平均工資已經達到了每年47241元,中層幹部年薪已經超過了10萬元。如果平均到月,每個月平均收入接近4000元人民幣;而中層幹部,則超過8000元。這顯然還可以,如果再換算成時薪,也就4.5美元每小時,跟美國人還是要差出不少的。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答案就在效率上。去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也曾發布過報告稱:“如今在美國平均花1美元生產的東西,在中國需要花費96美分”。報告還說,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去年的大約12.47美元/每小時。而在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換句話說,如果單純比工資額度,中國的人均工資確實還很低。但如果加上工資對應的產出,並進行調整之後,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個。中國生產的東西,成本跟美國人差不多一樣高。
那麼,有些人大喊坑爹,明明沒賺那麼多錢,偏說我們賺到了,這就有點欺負人了。其實,這就是我們製造業面臨的慘烈局面:我們已經生產不出來物美價廉的東西了。成本主要來自於這幾個方面。
1、人工成本水漲船高,雖然剛剛否認了像美國人一樣的高薪,但這幾年的收入似乎也是“蹭蹭”的往上漲,甚至早就出現了,藍領工人和白領薪資倒掛的情況,技術工人要遠比大學生畢業起薪高的多。這是社會教育的錯誤引導造成的周期波動,就好比十幾年前告訴大家牛肉好賣,結果都去養牛了,豬沒人養了,最後發現現在的豬比牛貴。
2、房子成本巨大。現在北上廣深的寫字樓價格已經跟紐約差不多了,隨著房子逐漸漲價,製造業的廠房成本極大。工業佔地面積本來就大,所以受傷也最嚴重。再加上工人也需要住房子,所以你錢給的少,他連租房都不夠,也就不會進城打工了。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勞動力無事可干,一方面企業招工難招工貴。雙方不能融合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住的問題。
3、稅費太高,之前營業稅再加增值稅,再加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還有一個“五險一金”和最低工資標準,讓企業僱用一個人,實際上要付出1.5個人的成本,這還不算亂七八糟的各種額外的費。
4、行政運營成本巨大,很多民營企業寧可受外國人的氣,選擇做進出口外貿也不願意去做內銷,寧可少賺點,也不自己去做國內市場的渠道。這裡面不是因為他們懶,而是因為銷售市場的運營成本巨大,送禮、請客、各種行政審批、外加尋租,讓很多民營企業家覺得十分不划算。所以進出口一直是我們經濟的動力,而只要進出口不行了,就馬上巨大庫存。國內這麼大消費市場,根本無力消化。
5、企業無長期目標,技術落後造成的生產效率差。在中國做生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安全感,這也讓企業產生了短視的念頭,賺一把就走,能湊合就湊合。很多企業甚至工人都是今年用完了就遣散,明年用的時候再招。所以,這也造成了生產效率低,熟練工人匱乏,設備也落後的局面。當全面競爭的時候,就發現劣勢明顯。
所以,這就是製造業面臨的局面,筆者認為經濟中最核心的就是製造業,是重要的生產部門,而農業的擴張速度,遠遠落後。服務業都是圍繞製造業而生的,如果製造業出了問題,那麼整個經濟就會陷入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這個發動機如果壞了,管你是8速變速箱還是什麼空氣懸掛的底盤,全都變成了擺設。所謂資產和資本的遊戲,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和空中樓閣。自己騙自己,終究騙不了幾天。
好消息呢?據說今年的營改增,能夠減稅5000億,但這個錢夠嗎?全國4000萬中小企業,平均每年少繳稅1萬多,這能解決製造業競爭力的問題嗎?當年裡根的供給側改革的減稅力度是30%,換句話說,中國的財政收入是15萬億,那麼減去30%是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算。所以中國的減稅力度,其實遠遠不夠!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