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何新:現代中國最偉大的經濟成就是實現國家工業化

【導 讀】

本文1—8節是何新1992年10月提交給中央領導的調研報告的總論部分,後以《論中國的新工業革命》為題收入《何新戰略思想庫?新戰略論?經濟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第9節是他寫於2015年9月的一則網文。兩者雖然相隔23年,但一脈相承,相互印證,渾然一體,完全像是一篇完整的近作。

這篇文章通過創新性地提出“兩次工業革命論”,揭示出亞洲“四小龍”的工業化基礎的虛弱性,論證我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絕不能相互否定、計劃經濟(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絕不能相互否定;歸根到底,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的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現代中國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經濟成就,是中國當今國力與命脈之所在,也是當今中國之所以能雄立而傲視世界的本錢之所在,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完成“新一代工業革命”和技術升級的根本基礎,更不能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否定而使它功虧一簣、付之東流。這些觀點是頗有現實針對性的。


回顧人類幾千年曆史,我們的農業文明較之古巴比倫、古埃及或許不是起源最早的,但我們是做得最好的(而古巴比倫人、古埃及人的後裔今在何處?真的沒人確切知道),在工業革命前的整個農業文明時代,中國都是全人類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主要創造者,都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主要樞紐和發動機(通過自漢武大帝開啟、延綿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和東亞的“大中華天下體系”)。 “中國曾長期佔據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其經濟總量經常占到整個世界的50%以上,而在經濟極為繁榮的宋代,這一數字曾高達90%。據文獻記載,當時中國的城市化率和識字率已達到30%,其人民生活水平已達到歐洲大城市十八世紀初的水平。從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中期的百餘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噸到一萬噸,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西方的工業革命,也是在中華文明基礎上開啟的,是之前兩百多年西方以從美洲攫取的白銀資本,在中國換取的財富和技術積累長期滋養的結果(請參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貢德?弗蘭克名著《白銀資本》)。直到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尚能以其私人武裝之力,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荷蘭(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武裝殖民者驅逐出台灣。這說明,西方在完成工業革命之前,除了肆無忌憚地利用“惡這個歷史進步的槓桿”,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大國崛起”,也沒有什麼制度和文化優勢可言。

我們的工業文明也確實比西方晚起步了兩三百年,但我們只用不到70年時間,已做到世界工業產業規模最大、產業體系和鏈條最完整的水平,正處於做到世界最好的門坎上,沒有理由不再繼續奮鬥,力爭儘早成為世界工業文明中心,就像我們過去長期居於世界農業文明中心一樣。對這一輝煌前景,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胡佛比我們大陸許多人看得更清楚:“中國崛起是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中國很快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在'和衷共濟'的天下觀下所推展的'非西方世界崛起'的世界新秩序,會在東方隨著太陽和煦的晨曦逐漸升起,光照大地。”(《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序言)

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而且唯一的一直綿延不斷的巨型國家、巨型民族、巨型文明,從來就有著自己必須做世界第一的無比自信和不懈追求,有著自己靠實業技術爭勝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因此總能一次次在極其嚴峻的挑戰和極為劇烈的衝突中重新崛起,未來終將逐步引領全人類走向萬世太平、大同聖境。至於在此過程中,靠在白紙上印些花花綠綠的東西套取世界財富(這已是其最大“產業”和稅收主要來源)、而且連小孩也懶得生養的美國人今後向何處去,我們免不了會因為被它鬧騰而操心,但不應該比他們自己更操心才對;特別是在當前美歐強力推進“再工業化”的背景下,我們更不能被種種“去工業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毀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前途。

【摘 要】

  ●在50—70年代,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此二十多年中,在中國建立起分佈於全國骨干城市的(國營)重化工業體系。我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計劃經濟的時代進行的。沒有當時的計劃經濟,這一次工業革命不能獲得成功。

  ●土地承包製形式的農村改革,實際是我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這一改革從政治束縛中解放了農民,使農業生產率得以奇蹟式的提高。正是中國農村改革奠定了中國第二次工業化的基礎。

  ●如果以較為恢弘的歷史眼光去看,就會發現80年代以來的經濟改革運動同時還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的意義。因此,把這一改革進程,看作我國當代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完全恰當的。

  ●當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由於新興民用工業涉及的部門眾多,產品種類複雜,其規模之大與情況之繁雜,已決非統一的國家計劃部門所能有效地控制。在此新情況下,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擴大乃是勢在必行之舉。

  ●歷史表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運而生,都有必然性。新中國5 0—7 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上光榮勝利的一章,悲壯慷慨的一章,可歌可泣的一章,而絕不是陰暗失敗的一章。

  ●以往十幾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奧秘,並不單純是由向市場機制的轉換造成的。因此不能片面認為,只要進一步搞一個內外全面放開、全部自由放任化的市場,就會使我國經濟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些理論家有一種傾向,即一講市場經濟,就全面否定前三十年(1949—1979)的計劃經濟,否定建國初期的工業化成就,進而全面否定今後政府對我國經濟作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第一是不尊重歷史,第二是在現實政策中非常有害。

  ●國家對全國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似正不斷削弱。這個傾向如不注意,則我國經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新的混亂和動盪。

  ●讓人迷信GDP的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在蠱惑人心。它讓人們迷戀於一些抽象的數字,迷戀於虛擬經濟,而忽略了關係國計民生的真實的經濟物質實體。

●中國作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本來一窮二白的苦餓之國,在不到70年的時間中,克服千難萬苦,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建立了一個基本完整、門類齊全,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的工業體系——這是現代中國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經濟成就!

  ●這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中是唯一的,除了美歐日發達國家的互補性工業體系和俄羅斯以外,也只有中國完整地具有。中國之所以能夠雄立當今世界,靠的絕不是什麼GDP 的抽像數字——而正是因為中國擁有的這一強大的實體化的工業體系。

●這一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體系,是中國人自鴉片戰爭的一百多年以來,歷幾代人前仆後繼、流血流汗、奮鬥犧牲——也包括50—70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歷盡艱難困苦,以至餓死許多人作為代價而換來的!是中國當今國力與命脈之所在,也是當今中國之所以能雄立而傲視世界的本錢之所在,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完成新一代工業革命和技術升級的根本基礎。

  ●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政府,絕非僅是什麼市場經濟的裁判員,而是國家工業化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沒有這種領導和組織,中國的工業化運動根本不可能得到歷史性的成功! ?

  ●虛擬領域的金融戰爭最終總還是要落實在實業戰爭上。我們能在幾十年內建立起最強大的工業體系,就那麼害怕競爭嗎?我們在軍事上不懼怕任何敵人,在經濟上就那麼害怕敵人嗎?

【正 文】

1.中國正在進行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一個基本判斷是,儘管仍面臨複雜、深刻和多方面問題,但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的總體情況是好的。我注意到最近英國撒切爾夫人在台灣提出一個看法,她認為“中國正處在工業大革命的邊際。”我個人認為,不論出於何種背景,她的這一看法具有遠大歷史眼光,是頗為深刻的。

  實際上,中國在當代所發生的整個經濟改革運動,的確可以看作是1949年以來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五十年代我國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

  在50—70年代,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此二十多年中,在中國建立起分佈於全國骨干城市的(國營)工業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工業體系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冶金、機械、化工等重工業部門。 60年代的三線建設使我國工業化的佈局,由沿海地區被引向中國內陸和縱深區域。雖然三線建設在交通運輸問題上考慮欠周,但建設三線並非完全是負面的意義。

  我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計劃經濟的時代進行的。沒有當時的計劃經濟,這一次工業革命不能獲得成功。

3.近十年來我國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發動的中國經濟改革,首先從解放農民入手,以土地承包製形式,進行了土地再分配,這實際是重新確定農民對於國有土地的租賃關係。

  而在舊的公社制度下,由於農民不能自由支配土地、勞動、產品,實際是被束縛在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之下。因此,這一次農村改革,實際是我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

  這一改革從政治束縛中解放了農民。通過這一改革,使農業生產率得以奇蹟式的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村出現大批過剩勞力。其中一部分流向城市。另一部分在政府信貸和部分外來資金技術的支持下,在東南沿海地區發展了新興的鄉鎮工業。鄉鎮工業和經濟的擴展,使我國農村地區走向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可以說,正是中國農村改革奠定了中國第二次工業化的基礎。

在80年代,我國工業的投資方向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即由過去側重於投資發展重工業部門,而更多地轉入到發展民用消費工業和城市建設(基建)部門(包括軍工業的轉向民用生產)。由於外部資金及技術的引入,出現了新型的消費品加工工業(集中在家電、服裝等部門)。流通商業和其他第三產業部門也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而得以快速發展起來。

  上述進程,實際都是我國現代經濟史上一次意義重大深遠的經濟方向的轉變。這一轉變目前仍在進行中。

  如果以較為恢弘的歷史眼光去看,就會發現這一經濟改革運動同時還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的意義。因此,把這一改革進程,看作我國當代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完全恰當的。

4.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大特點

  80年代以來,在我國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具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特點:

1)如果說50年代發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集中在重化機電工業和礦業部門,則當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在日用消費品的加工業(包括家用電器)部門、城市基本建設和交通、通訊工業部門中。

  2)當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導致我國經濟結構(包括工農業組織形式和一些部門的所有製形式)發生深刻變化。這一變革目前仍在向縱深發展中。

  3)由於新興民用工業涉及的部門眾多,產品種類複雜,其規模之大與情況之繁雜,已決非統一的國家計劃部門所能有效地控制。在此新情況下,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擴大乃是勢在必行之舉。

  4)我們還注意到,目前我國經濟中遭遇困難最多的部門多數恰恰集中在第一次工業化時代所建立的那些重、化、機電和礦產部門。這一情況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了由第一次工業化到當代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結構的深刻轉變。

5.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有其客觀必然性

  鄧小平說:“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論點至為深刻。歷史表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運而生,都有必然性。計劃經濟的優點,是有利於集中控制和調配人力、資源、資金。如果我們考慮到重化礦工業部門投資大,消耗人力、物力多,建設週期長,而資金回收慢,因而難於快速積累利潤促進自我發展。因此在落後國家進行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可以說,計劃經濟是當時一種特別有效的組織形式。

  在考慮亞洲“四小龍”的經驗時,人們會注意到,它們利用和借助了發達工業國(主要是美國)的過剩基礎工業能力,避免了在基礎工業(即重工業)部門進行投資建設。從而才能主要依賴發展消費(輕)工業和家電工業,以出口為主導,獲得較高的外匯積累。這是一條捷徑,但這條捷徑對50—70年代的中國來說卻不存在。 (至今,亞洲“四小龍”的基礎工業部門仍然是較薄弱的,需要“補課”。)

  中國在50—70年代,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部門,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在當時國內資金和資源(開發能力)非常有限的約束下,國家不得不強迫讓農業和消費品工業(包括民用建築業)部門為重工業部門讓路,從而抑制了它們的發展。

  60—70年代,我國農村普遍貧困,城市中消費品短缺,人民(消費者)手中貨幣缺乏,這的確是一種廣泛的貧窮狀態。但是,這種狀況之造成,除了“文革”這樣的決策失誤的原因外,可以說,正乃是上述優先發展重工業路線的必然結果。但也正是在做出上述犧牲的條件下,才保證了我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能以較短的時間,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今天回顧歷史,應當說,新中國5 0—7 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上光榮勝利的一章,悲壯慷慨的一章,可歌可泣的一章(正如當時《創業》等影片所謳歌的),而絕不是陰暗失敗的一章。

6.我國經濟改革取得成就的三個原因

  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經濟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否僅僅是由於採用了自由市場機制的結果呢? (如國內某些經濟學家和西方輿論所說的)不是!

  如果客觀、全面地看的話,我認為,我國的經濟改革之所以獲得成功,人民生活之所以能迅速改善,是與以下三個原因有關的:

  1)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已經在重、化、機械及礦產冶金工業方面奠定了一個相當規模的經濟基礎。正是這個基礎支持了中國當代的經濟改革,支持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我國適時地在70年代末,在計劃體制中引入了市場機制,發動了農村改革和企業改革。 。

  3)我國適時地使投資由集中於重、化、機電、礦、冶等部門,轉向於民用消費工業和城市建設部門,以及對外出口部門。 (這正是對資源的重新配置)

  因此,以往十幾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奧秘,並不單純是由向市場機制的轉換造成的。因此不能片面認為,只要進一步搞一個內外全面放開、全部自由放任化的市場,就會使我國經濟獲得更大的成功。

  相反,當代世界經濟中的複雜和險惡情況值得注意:俄羅斯搞休克經濟(試圖一步到位私有化和自由市場化)不斷慘遭失敗。而且完全可以斷言,只要不改變蓋達爾那一套作法,就還將進一步失敗。美國、歐共體及日本,都有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但都面臨深刻的經濟不景氣,都不得不在經濟中強化國家政策的介入機制,以努力保護本國市場和設法提高本國工業對外部的競爭力。這種現實,應該使我國的未來經濟決策有所警惕。

7.不宜全面否定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

  對1978年以來中國所發生的經濟進程,在意識形態上作姓“資”姓“社”的辯論確無必要。但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在也有一些理論家,也有一種理論傾向,即一講市場經濟,就全面否定前三十年(1949—1979)的計劃經濟,否定建國初期的工業化成就,進而全面否定今後政府對我國經濟作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第一是不尊重歷史,第二是在現實政策中非常有害。

  我最近收到一位美國華裔學者的信。他在信中談到這樣一個情況:

“目前,美國的經濟不景氣,許多人士(包括我)在不同行業,都可得到一個認識,即美國經濟上不去,不是生產力不足,不是科技不發達,而是生產關係問題。雖然不公開說,但在實際步驟上美國也已大力地推展'計劃性'的經濟,這幾乎是工商界高級主管的基本理解即常識。但我想,國內朋友大概從未想到會有這種事,或是聽了也不信。”

  人們不會忘記,有人曾在1987—1988年間向趙紫陽獻計,主張在中國推行“休克療法”但未果(當時體改所有人提議要搞的“陣痛療法”,就是“休克療法”)。

  目前,又有人再度鼓吹在中國搞全面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今年以來,這種經濟理論傾向有所抬頭。被這類理論支持鼓勵的某些政策,現在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實際已被採納,正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有害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我今年在幾省看到的一個共同情況是,國家對全國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似正不斷削弱(首先是國務院對地方的權威性經常受到質疑)。這個傾向如不注意,則我國經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新的混亂和動盪。這一點,目前實際已有某些跡象。

8.現代中國最偉大的經濟成就是實現國家工業化

  我認為,讓人迷信GDP的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在蠱惑人心。它讓人們迷戀於一些抽象的數字,迷戀於虛擬經濟,而忽略了關係國計民生的真實的經濟物質實體。

  必須指出,現代中國革命與改革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經濟成就——主要並非表現於什麼 GDP 或者人均 GDP的抽像數字上。

事實上,中國作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本來一窮二白的苦餓之國,在不到70年的時間中,克服千難萬苦,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建立了一個基本完整、門類齊全,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的工業體系——這是60多年來毛澤東所建立、鄧小平所改革的現代中國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經濟成就!這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中是唯一的,除了美歐日發達國家的互補性工業體系和俄羅斯以外,也只有中國完整地具有。中國之所以能夠雄立當今世界,靠的絕不是什麼GDP 的抽像數字——而正是因為中國擁有的這一強大的實體化的工業體系。

  在中國現代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政府,絕非僅是什麼市場經濟的裁判員,而是國家工業化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沒有這種領導和組織,中國的工業化運動根本不可能得到歷史性的成功! ?

  這個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獨立自主,而且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對於中國人的價值和意義無比巨大!這一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體系,是中國人自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敗的一百多年以來,歷幾代人前仆後繼、流血流汗、奮鬥犧牲——也包括50—70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歷盡艱難困苦,以至餓死許多人作為代價而換來的!

這個自主的工業體係是中國當今國力與命脈之所在,也是當今中國之所以能雄立而傲視世界的本錢之所在,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完成新一代工業革命和技術升級的根本基礎。 ?

  虛擬領域的金融戰爭最終總還是要落實在實業戰爭上。

一些新自由主義的泛市場教的鼓吹者,受國際金融壟斷勢力的教唆,所處心積慮地欲達到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逐步深入的私有化進程,全面徹底地瓦解、摧毀中國國有自主的工業體系!?

瓦解中國的這個獨立工業化體系,第一可以摧毀發達國家工業體系的競爭對手,佔有中國的國內市場,第二可以瓦解中國的軍工資源,從軍事上遏制中國,第三可以製造大規模失業和社會問題,以至觸發內亂從而解體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鼓吹的優化全球資源配置,恐怕真諦就在於此吧!

極左與極右都想割裂歷史,極左想割斷改革開放,回到過去,關起大門切斷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極右則想拋棄幾千年的歷史和幾代人的努力,跪拜西方。二者都是出於兩個字——恐懼!極左因為恐懼,不敢融入世界經濟,妄想關起門來抵禦入侵;極右因為恐懼,幻想投降後有一碗殘羹剩飯,苟活於亂世。我們能在幾十年內建立起最強大的工業體系,就那麼害怕競爭嗎?我們在軍事上不懼怕任何敵人,在經濟上就那麼害怕敵人嗎?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係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係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佔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衝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製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併購的速度那麼快。

    【附錄】39個工業大類一覽表: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黑色金屬礦採選業

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非金屬礦採選業

其他採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食品製造業

飲料製造業

煙草製品業

紡織業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家具製造業

造紙及紙製品業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制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醫藥製造業

化學纖維製造業

橡膠製品業

塑料製品業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金屬製品業 通用設備製造業

專用設備製造業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係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

這是因為,如果工業體係對外依賴,那麼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衝突中,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芯片),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芯片供使用,儘管效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

所以,完整工業體系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意義非常顯著。無論哪個國家想要威脅該國,他們都沒有能力通過貿易禁運就打垮該國的經濟體系。這使得一個國家在國際衝突中佔據了有利地位。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由於一國產業比較齊全,外國投資時,很容易就能從本地找到生產廠家,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外國進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運費,往往還要支付關稅)。這使得中國即便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產業還是不得不留在中國(當然,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資料】歐盟國家國有經濟比重:挪威(72%)、瑞典(68%)、芬蘭(56%)、盧森堡(54%)、冰島(52%)、法國(3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