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錢塵往事之我朝錢程-續:浮華與糟糠

我還是有一些文章要公開的。
先不說財政的未來來源問題,我談談中國經濟的計畫導向趨勢。
房地產是各級政府玩得最溜的,依靠對土地價格的操控,一幫子國企説明地方左手倒右手,樓板價一路上行,麵粉都比麵包貴了,樓價能不貴嗎? 然後一同限購,市場凍結成交量,價格堅挺。 這種圍魏救趙的手段,本心是推動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因為一線城市其實庫存不高。 逼迫國民上杠杆,效果出來了,一二線城市投機資本上杠杆,依靠首付貸等等,都快去零首付了。
泡沫就這麼起來了。
房地產吸走了資金,上面一堆專家可能出主意說:通脹是有利於經濟的,不能讓通縮占主導阿。
怎麼幹呢?
限制卡車運輸超載吧,這下成本可以遞增3-4成,所有商品價格都可以漲了。 結果把正常的貨櫃都給限制到裡面去了。
有個人和我爭論計劃經濟的好壞,他意思是大資料時代了,資料的精細化可以避免過去計劃經濟的粗糙了。
您知不知道計劃經濟最大的弊病,或者邪惡之處在哪裡吧?
那就是市場是一個容納無數動態變數的混沌狀態,市場通過試錯和修正,淘汰掉劣勢的,留下適應競爭的。 科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科學承認未知是無限的,必須通過假設和證偽去不斷的探索;而宗教認為神和經書指明瞭一切,不需要人再去思考了。
而計劃經濟超越了這兩點:認為人是神一般的存在,可以通過無所不知,去計畫一個市場。
另一個邪惡的因素是:自以為是神的人,在指手畫腳的安排時,是具備自私和貪婪的,掌握規劃權力的人,會安排自己掌握資源。 層層疊疊的執行者各自成為每一個節點的尋租者。
當人在計劃經濟模式裡曾出不窮的錯誤,無法通過市場動態競爭去平衡時,貪污尋租對資源的侵佔,又增大了市場的失衡狀態,同時缺乏資源支配能力的大多數人開始做一件事:怠工,不做事。
於是市場就癱瘓了。
蘇東集團就是這麼解體的,中國前三十年到了七十年代經濟接近崩潰也是這麼來的,北朝鮮、委內瑞拉的糟糕是放在你們面前活生生的例子。
但專家們不服氣,你看我們股市和房市計畫的多溜阿。
拜託,股市已經僵屍了。
房市還能撐多久?
一個窮實業而富地產,窮天下而富京滬深水泥磚頭的經濟能支撐多久?
我們面對的是什麼?

好,我們言歸正傳談錢程。
財政失衡是每一個王朝覆滅的原因,當然可以拖很久。 整個南宋從頭到尾都在財政赤字當中,不妨礙它苟延殘喘了很久,足夠久了。 但明朝就很快,張居正之後沒多少年就完蛋鳥。
因此我們如何獲得財政收入呢?
來自實體的加值稅,個人所得稅,現代鹽鐵茶-能源通訊等,存量稅:房產稅和遺產稅? 土地財政還有餘輝嗎? 借貸和直接融資,也就是債券體系。
中國的實體經濟會面臨幾方面的競爭,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新興市場的競爭;二是高科技產業或者說先進製造業在發達國家的競爭。
另一方面則是金融體系的競爭。 索羅斯早就警告過我們,不要步日本後塵,在國際貿易體系賺得錢輸在金融體系。
在金融體系玩計劃經濟,那可是真要命的。
我過去談到上面兩點,都是泛泛而談,今天我們細緻的講一講,什麼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什麼是升級換代,什麼是系統化的全要素成本及效率之爭。
舉例子來說,紡織業是最基礎的勞動密集型,中國大概有八九千萬勞工在紡織業。
老外用嚴格的品質和成本體系,調教出一批世界級的來料加工工廠,包括改變中國工廠壞習慣的檢針機。 過去中國制衣廠習慣性的用大頭針來別衣服,後來在西方戳傷了顧客,引來巨額賠付,慢慢改變了中國人產業的壞習慣。
紡織業的成本,包括資金成本、土地廠房、設備、原材料、電力、產業鏈、物流、人工、稅收、匯率等等。 資金成本指的是融資成本,土地廠房和設備不用解釋,原材料從棉花到化纖,電力不用解釋,產業鏈指的是圍繞成品的各種供應端,牽涉到庫存存量、周轉等要素;物流包括海運、陸運、報關速度等等,陸運包括基礎建設,報關指政府效率和清廉度;人工指人力成本和個人生產效率;稅收當然就是指稅收,包括社保;匯率就是指的貿易加權匯率, 用來體現和衡量你的經濟競爭力。
哦,你沒想到這麼複雜啊?
那你想什麼呢?
民營企業往往拿到昂貴的信貸或者民間集資的高利貸,這在資金成本上,已經弱于國企。 但和海外相比,弱于發達國家,但很可能新興國家的信貸成本也很高。 比如緬甸的信貸成本高達2位數,但泰國的信貸成本遠低於中國的各位數。
土地廠房,中國的房地產猛漲,土地價格上揚,正在削弱這部分競爭力。 發達國家的土地成本低,而新興國家中,比如泰國的土地成本低,而緬甸柬埔寨這些則成本不低,尤其是緬甸,仰光的經濟開發區比上海還貴。
電力是一個基礎建設問題,供應上逐漸建就好了,這部分中國目前很有優勢,甚至比美國都可能有優勢。
產業鏈方面中國是全產業鏈供應,形成島型集合,很有優勢。
物流存在港口的各種費用和高速公路過路費,但總體還算好。 這主要是海外新興市場路橋投資不多,但發達國家的港口費用和高估公路費用低於中國,尤其是燃油費等。 新興市場的能源費用高,基礎建設不全。
人工上工資每年提升是一個威脅,更大的威脅來自于社保支出。 由於中國的社保空轉,需要大量的新進資金支撐老人的社保,這部分負擔都轉嫁了給了企業。 目前因為中國勞工的效率高,勉強可以抵沖新興國家的人工成本。
稅收,唉,企業就沒法說了,為何逃稅阿? 你問問他們。
匯率,伴隨著新興市場,包括歐洲日本匯率的貶值,人民幣的堅挺會重創外貿。
回過來,再看一個原材料,像紡織業棉花配額的存在,是一個奇葩現象。 既然制度不合理,就不要怪權力尋租,人性是不值得測試的。 問題就是棉花帶來的高成本,已經嚴重損害紡織業。 而今年釋放國儲棉的奇葩過程,更是浪費了一個衝擊越南紡紗的機會。
這只是一個行業的變化,你單純的去想一個條件的改變,能夠改變一個行業的競爭力嗎?
你需要對整個行業的營商環境去做改變,改變融資的高利率,改變原材料的關稅壁壘,改變人工成本,改變稅收,改變港口費用和運行模式帶來的成本等等。 你需要在國家財政收入、企業競爭力、官吏尋租、勞工利益等關係中取得一個平衡,從而讓企業有競爭力。
好了,你突然發現,財政收入居然和產業經營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關係。
合理的稅收,合理的勞工收入---社保也是稅收,合理的能源成本--這也是稅收,平衡的匯率,結合勞工效率、全產業鏈效率---包括自動化製造,社會效率--包括各相關官員的服務,基礎建設效率--包括電力和路橋。 才能夠保證一個產業能夠具備競爭力。
而中國處於高稅負、官吏尋租、勞工成本上揚、匯率不合理的弱勢中,但還具備勞工效率、全產業鏈、基建的競爭優勢。 什麼時候,新興市場後者跟上來,你的產業也就被削弱了。 於是你的財政收入也就下降了,而支出更多了,因為多了大量失業人員,不僅僅要養活他們,還要維持穩定。
你想想所有的產業是不是這些問題?
然後回到先進製造業。 這裡面有個誤區,難道先進生產力只是指3D列印、機器人、大資料分析、vr、ar嗎? 你知道這二十年來,日本在先進生產力方面甚至超過美國嗎? 是什麼?
包括特種材料:鋼鐵、特殊金屬、特種纖維的製造,用於從民生到軍用的各種先進材料;包括各種軸承、設備的製造;包括新的晶片、面板的發明;包括從汽車到輪胎的各種工藝積累。
更不要說中國所依賴的智慧製造中,機器人的九成部件和技術來自美日歐;電子產品的各種核心晶片、面板來自海外。
實際上是什麼?
中國在先進生產力上幾乎無還手之力。 所謂的升級換代只是把海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進口過來,做了組裝和應用。
這是我們要極力發展的,依賴誰呢? 依賴那些抄襲學術論文的博士們,還是那些人浮於事的國有體系?
唯一值得稱頌的是華為,僅此一家龐然大物,有不少好技術和產品。
告訴你,這不是國營單位。
話說回來,你會意識到先進製造業是為海外打工,也就是大量的收入其實是給了歐美日韓。 國家能抽得稅收還是有的,抽多了,這些產業就沒有競爭力了。
所以財政收入會比較小心。
然後就奔服務業,服務業當然包括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
你告訴我土地財政還能持續多久呢? 金融服務業依賴各種投資理財,伴隨著國民儲蓄的下滑,還能帶來多少增長呢?
所以,還是會去財政赤字和債券借貸中去。 依賴稅收和存量稅,包括房地產稅和遺產稅等等,作為債券的背書,去融資支出,走上歐美日的目前路徑。
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要寄託于民營體系的發展,國有體系的改革,私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帶來的各行各業創造和發展,在低端製造業精益求精,高端製造業迅速追擊。
而寄語廟上的,是實體經濟是一個整體,不管低端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都是升級換代和創新發展的領域,沒有區別,沒有淘汰整個產業之說。 只有增加全產業鏈的升級換代,帶來生產效率遞增、全要素成本降低,才能夠與全球市場競爭,從而帶給國家經濟的良性增長和財政的收支平衡,沒有經濟的競爭力,穩定匯率和財政收入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實體沒有競爭力,就只剩下印錢了,你們看到的地產浮華,都是垃圾遍地,糟糠滿倉。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