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揭秘!猶太人的致富秘訣,受益匪淺(上)


前言:根據2017年資料顯示:全球的猶太人數量一共只有1500萬左右,還沒有我們國內一線都市的人口多。但是卻佔據著世界大部分的精英階層。

哈佛大學,1 / 3是猶太人。

耶魯大學,1 / 4是猶太人。

常春藤盟校的教授中,30%是猶太人。

美國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是猶太人投資的。

世界100强企業30%~40%是由猶太人掌控的。

美國人用的所有錢都來自一個機构名叫:Fed(聯邦儲備局),也是由猶太人建立的。



還有各個領域的精英群體,其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微軟創始人、穀歌創始人、Facebook創始人、巴菲特、愛因斯坦、畢卡索、馬克思、卓別林、洛克菲勒、羅斯柴爾德家族等等都是猶太人。


自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獲得了接近50%的經濟學獎、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學獎以及27%的醫學獎。




諾貝爾獎獎章



天才不是與生俱來

為什麼猶太人會如此聰明、如此的優秀?他們自己只是說了一句話:我們愛學習、靠勤奮。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他們優秀的覈心在於熱衷教育,而且對於我們來講是一種“非常規管道”的教育。



猶太家庭從來不會去強迫孩子學習,他們認為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跟睡眠時間掛鉤,睡眠時間足够多、足够長才保證更好的學習效率。這個點真的是重繪了我的認知,難道我以前成績爛,是因為睡的不够多?



他們還認為學習成績的標準不只是在分數上體現還有課堂上的活躍度。所以他們都在強調孩子不懂的一定要發問。在猶太人的學校裏,沒有一間教室是安靜的,宛如“菜市場”。老師的任務是佈置一個題目讓學生“吵”,而學生的任務就是把這個佈置的題目“吵”出一個結果,幾人成組開始討論。



而這種教學方式,沒有規矩、沒有答案,在我們看來是顛覆性的,在國內這種教學方式幾乎不可能存在。這種管道也使得猶太人從小就對知識的探知欲望變得非常强烈。因為他們都培養成了想在一個辯論中成為贏家的一種習慣狀態。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猶太人的教育不單單只是在知識獲取方面還有從小培養理財意識。



在他們的默認觀念裏,沒任何東西是免費的,對於小孩的素質要求也是如此。



既然不是免費的,那必須想辦法去獲取或者將現有的資源來進行合理的分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懂得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有這麼一個關於猶太人教授孩子理財觀念的故事:



有一天父親問孩子:你想成為窮人還是富人?



孩子:富人。



父親:我現在給你1美元,你想幹嘛?



孩子:買喜歡的東西。



父親:那你將在不久之後,變成窮人。



孩子:怎麼辦?我不想變窮。



父親拿出五個罐子,擺在孩子面前說:



第一個是上帝的罐子,你要將10%的錢放進去,上帝會祝福你。



第二個是奉獻的罐子,你要將15%的錢放進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個是儲蓄的罐子,你要將25%的錢放進去,來積累你的你財富。



第四個是投資的罐子,你要將30%的錢放進去,讓錢變成更多錢。



第五個是你的罐子,你可以將剩下的錢,做你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但提前是必須保證前面4個罐子都放好了才行。


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只不過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理財觀念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知識點。



但是要清楚這裡有個分界:成年人跟孩子。當你成年後懂得理財跟從小就懂得理財的是“質”的不同。這存在著一個詞叫“慣性”,即使成年後的我們懂得這個觀念,也不一定就能行動實現,這也是從小的習慣導致。



我們投資、儲蓄叫理財,他們投資、存蓄叫平常的本能。



就像食物的區別:



我們平常吃得都是“普通食物”,所以想吃到更高級的食物。



他們從小就是吃“高級食物”,所以對他們來講我們認為的高級食物就是普通食物。



在我們傳統家庭,如果給孩子的一周的零用錢一兩天就沒了,第一反應是:孩子花錢大手大脚的,應該减少零用錢或者約束孩子用錢,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孩子的消費現狀。最大的原因是我們認為孩子只是孩子,沒有必要太早接觸金錢觀念,對比一下就出來了。



對猶太人來講只有年齡、金錢數量上的區別,並沒有理財本質上區別。不是不讓你用錢,而是教你懂得怎麼用錢,這也是我們所缺失的理財教育環節,劃分過於明確。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安息日溝通”,安息日就是我們俗稱的週末,也是由猶太人傳播才有了現在“週末”的概念。



安息日,他們會放下所以工作。然後跟家裡每一個孩子進行“一對一”的溝通,瞭解當前的學習情况以及理財是否出現問題,之後再針對性來幫孩子解惑,還會傳授一些關於猶太人的風俗等等。



教授+鞏固成為了一個傳統,所以世代傳承。



尋找個性,時間、速度只是附加品

猶太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熱衷顛覆性的教育,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們認為教育是以發揮個人潜力為主



第二:在以色列沒有高考



科普一下:



如果把猶太人的人口分佈理解為10等份,那麼50%分佈在以色列,40%分佈在美國,剩下10%分佈在世界各地。



在舊時代“猶太人”本質上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信仰群體稱謂,只是在近代才被默認成一個民族。在歷史上,猶太人被趕出自家土地,流連失所將近1800年,全世界都可以看見猶太的人生身影,所以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移民,而是“流落”到哪就是哪。


回到正題



以色列並沒有像東亞地區有所謂的高考,必須要為高考做充分的準備來應對科目。囙此在以色列的學生可以開放性的“探索”,可以學自己想學,可以自由的瞭解自己感興趣的。



上完高中後,不高考上大學那幹嘛?



去服兵役3年,男女一視同仁。這是敏感話題,在這裡就不說了,有興趣的就瞭解一下以色列周邊列國就懂了。



那結束後,總該上大學了吧?



不是!!!沒想到吧~


服完兵役後每個人都有大量的補貼。簡單一點講就是:請他們“環遊世界”,讓他們出去走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看,時間為1年。等環遊世界結束後,再决定想要上哪所大學。



其實這個時候,差距就出來了。相比我們懵懵懂懂、糊裡糊塗的選擇,他們更有目的性、準確性。起碼他們更具體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再加上從小“開放式”的教育,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把能受的約束已經降到最低或者說是幾乎零約束,所以他們並不是去上大學,而是去繼續“探索”。



好奇心加上理想做基礎,這是為什麼世界名校內猶太人占這麼大比例的原因,也是為什麼猶太人喜歡學習、不厭其煩學習的原因,更是為什麼容易變成科學家、容易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反觀我們,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非常急功近利,就怕有一絲絲的怠慢,人家學我就也要學,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人的“個性”,猶太人足足空出了4年時間,來確定未來的方向。不說完全模仿猶太人,畢竟條件、要求不一樣,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借鑒一下這種思維、管道呢?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