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在上海的經濟閒談錄

  海外的投資人來上海處理一些事情,我們約在市中心見面,又逢北上廣另三個朋友約談,所以分頭見了一下。
    中午見的是二個險資經理人,和另外一個上市公司股東,談了一些資金的流向,股市現在是重頭戲。
    大家都認為上市公司有一堆堆的垃圾,不過反正就是個標的物,炒吧。
    應該說這三個朋友是比較務實的,該賺的錢就賺,至於死後洪水滔天是毫不在意的,真正的活在當下,上床打炮睡覺,下床拉屎撒尿。

    之後我去接投資人。
    在車上,他問我觀點。我說,很久以前,有個險資經理人,共同對地方債心存警惕,她投的都是水電等現金流較好的債務產品,而她的同事瘋狂借貸給地方債務平台。現在看來是我們錯了,他們對了。
    債務在中國無非就是左口袋到右口袋的事情,從銀行和險資兜底,然後到央行兜底,未來有千年債兜底,未來的千年債由未來的子孫後代兜底,實在不行還可以印錢,只要能向未來借錢,遊戲就可以繼續。
    美蒂奇銀行貸給國王們一堆爛債,過了一兩百年才垮​​台;英國一百多年前為了區區2000億英鎊債務驚呼要完蛋了,到現在還在繼續借債。
     這些年來,瘋狂借貸給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的信託、險資等等創造了無以倫比的影子銀行體系,賺的盆滿缽滿,實際上是洞悉人類運行規則的玩家,無論聽上去多荒謬。
     股市我們今天看到未來很悲觀,飯局上她問:你幹嘛這麼悲觀呢?為什麼不是多贏呢?國家、上市公司、機構、散戶等等都賺錢了。
     問題是誰虧錢了呢?
     沒有。
     呵呵,好吧。
     找到一個咖啡館,聊了一個半小時​​,再換一家咖啡館,帶投資人去看拉花手藝。
     這期間我們談及中國經濟,並不是沒有亮點。
     遺憾是行政格局和地方諸侯的博弈,導致的體制妥協,無法在過去形成城市群的政策,比如說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各形成3億左右的核心城市群,能夠創造龐大的需求。利用高鐵和互聯網的高速溝通,產生的需求會令全球震撼。
     我舉了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家內地的親戚在鄉鎮大量失業,因為城鎮化結束,投資和外貿衰退,造成礦山和製造業倒閉,於是鄉鎮勞工問題產生。但是同樣的,我在洗車時聽老闆抱怨人工貴,還找不到人。一個洗車工五千元都找不到人,女性更是如此,因為保姆工資要高得多。
    儘管一線城市的戶籍限制和居留證限制實際上是增強了,但市場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許多在上海十幾年的農民工不會回到家鄉去,而是寧肯租賃房屋住在北上廣環外,上次我寫租賃市場的分析文章已經點明這點。從手機開通量來看,北上廣深的實際居住人口均在3500-4000萬左右,如果考慮周邊城市,已經形成了高達數億的城市群。
     套一句歷史書常寫的:這是不可逆轉的人民潮流。
     他們的子弟很多在上海長大,自認為是上海人,絕對不會回到不熟悉的家鄉。養兒防老的父母,因此也就絕不會回到家鄉空關的房屋。
     所以,地方政府會面臨不可救藥的土地財政問題和三四線房地產衰退,同時也將面對大量老人空守和青壯年缺乏。
     這是客觀存在。
     換言之,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再實行鴕鳥政策,視而不見,就實際上會錯過城市群爆發式的發展機會,而陷入農民工子弟因身份認同、教育權等福利覆蓋產生的矛盾,成為不安定源頭。
     我們談及消費升級,在房屋、汽車等滿足之後,中產擁有的自由支配資金,不僅僅是投資股票,而且會在旅遊、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新電子消費需求、飲食健康等等,會爆發一個新的市場格局。
     如果政府能夠順應這個城市群積聚的消費大格局,新供給學派才能有用武之地。
    我們在股市會面臨泡沫問題,這個不談;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經濟圈存在一個國際環境正變得惡劣的大背景,需要俾斯麥式的外交手腕,柔韌圓滑不失堅強,才能夠不樹敵過多,導致經濟轉型失敗。
    假定我們能贏得良好外部環境,能夠激發城市群積聚帶來的消費升級,能夠在創新經濟上因為私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而變得營商環境良好。
     那麼,我們仍舊可以說,是的,中國經濟仍有機會避開流動性陷阱,進入較好的未來。
     萬事尚未註定!
     與諸君共勉!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