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糧食危機未必直接表現于再度發生類似上世紀40年代或者59——60年代發生過的那種大饑荒。 但是隨著外匯資源的緊蹙,國際糧價的上漲,愈來愈依賴于進口糧食為生的中國國內糧食及食品價格必然持續節節上漲。 在食品價格上漲推動下必然發生廣泛的物價上漲。 這種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最終將使得無收入和收入低的窮人逐漸絕糧。 中國嚴重的糧食危機時代已經在悄悄降臨。
【正文】
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依賴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 城市的擴張使得中國的耕地面積開始減少。 越來越多的進口糧湧入中國,引發了業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
農民到城市務工,承受著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卻沒能享受到市民該有的福利。 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農村居民到城市來就業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間接消費的糧食將會增加20%。 一正一反,加劇了糧食供需的不平衡。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使得大宗商品如石油、鐵礦石等的價格持續下跌,跌幅甚至達到「腰斬」的地步。 但在眾多大宗商品中,糧食卻是個異類。 從2000年開始,糧食價格開始緩慢增長,15年時間上漲了50%。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和2010年,糧食價格迎來兩波高峰,而從2011年開始,糧食價格有所下跌,並從2016年開始再次呈現漲勢。 世界銀行預計,到2030年全球範圍內對糧食的需求將增長50%以上,而到2025年將有36個國家的14億人將陷入缺少食物的危機中(中國目前尚有1.3億左右的饑餓人口)。
世界經合組織—糧農組織則指出,未來10年農產品價格保持較高的態勢將成為市場非常明顯的特點,農產品和水產品的價格將達到歷史高位水準。 中國的糧食供需關係雖然從2003-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的增長以及消費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國糧食的總產量與總需求出現缺口,2010年需求高於產量352萬噸,而到了2015年這一缺口達到了2000萬噸。
產量不足也導致中國糧食進口量的大幅增長,2014年首次突破1億噸,從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780%!而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但糧食需求大約為7億噸,有近2億噸的缺口。
與此同時,中國的糧食價格也在不斷增長,2009年至今小麥和大米的價格分別上漲59%和69%,糧價的上漲也進一步推高了食品價格。 越來越多的進口糧湧入中國,引發了業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 在經濟學人最新公佈的《2016世界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在42位,西方國家佔領了全球糧食安全係數排行榜第一梯隊。
大大領先于中國的,包括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18位)和韓國(24位)。
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 城鎮化加速糧食危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 從1978年至2015年,中國的城鎮化人口從1.72億人增加至7.7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6.1%。
與此相對的是,鄉村人口已減少到6億人。 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63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而到2015年中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城市達15個。 城市的擴張使得中國的耕地面積開始減少。
2003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開始大幅增長,這一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火熱,是巧合還是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耕地面積大幅下降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4年)》的資料顯示,中國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從1981年的6720平方公里擴增至2014年的4.99萬平方公里,增長了6.44倍,年均增長率達6.27%,呈現明顯擴張態勢。
其中,2000年以來年均淨增長高達1940平方公里。 同時,人均城市建設用地也居高不下。 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城市人均建設面積為129.57平方米,大大超出國家標準的85.1至105平方米/人,也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人均84.4平方米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準。
與此對應的是,中國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的快速下降。 中國的耕地面積從1991年開始便逐步減少,年均減少433萬畝,至2013年下降至1.3億公頃,占土地面積11%。 人均耕地面積更是減少到0.08公頃,即人均1.2畝。
對於一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美國1/6、不到俄羅斯1/10的國家來說,這種下降更值得警惕。 房地產過熱是誘因尤其是房地產的狂熱發展,導致大量的可耕地被佔用。 從2006-2010年,房產開發用地從6萬公頃左右增至15萬公頃左右,可見此時的房產市場火熱,而佔用耕地面積也有增無減。
據國土資源部發佈的資料,每年國家及省份批准的建設用地佔用耕地數量均在20萬公頃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萬公頃。 耕地被侵佔,房子占的土地多了,種糧食的土地少了,因此就造成了糧食供應量減少,糧食進口數量增加,糧食價格上漲。 在中國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大幅下降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土地卻無人耕種,「撂荒」的現象在農村也越來越普遍。
國土資源部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萬畝,這對中國的糧食安全而言,無異于背後插刀。 而造成撂荒這一現象,依然要從城鎮化說起。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大量農民轉移到城市成為「市民」,農村青壯年工作力外出打工或經商的數量也一直飆升不下。
務農人員減少是本質2004-2015年,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呈直線上升,10年來增長48%,再加上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中國農民工總數維持在2.7億人左右。 大量的青壯年工作力放棄農業生產,把土地留給家中的婦女或者老人耕種,直接造成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業空洞化和農村破產化,也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
再加上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農田水利基建滯後,使得種地成本增加,抗風險能力較弱,農民無利可圖。 而在脫離農業的人口中有近1/4沒有在農業生產中投入過多時間,一代農村居民在脫離土地,他們的子女(尤以80後、90後為主)讀過大學後留在城市,更成為普遍現象,家鄉的土地逐漸被遺忘。
農民到城市務工,承受著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卻沒能享受到市民該有的福利。 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農村居民到城市來就業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間接消費的糧食將會增加20%。 一正一反,加劇了糧食供需的不平衡。
這不能責怪于農民。 農民也是投資者,他們可能對收益率沒有概念,但對務工和務農的收入有著直觀的對比,在城市務工每月可拿3000-4000元的工資,收益遠大於務農,這也是他們在權衡之後做出的合理行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