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何伯權 文| April張 編輯| John潘
16年前,達能「天價」收購了中國飲料品牌——樂百氏。 時隔16年,達能宣佈:將整體拋售樂百氏。 這幾天,整個食品圈都在關注這件事:達能把樂百氏給賣掉了! 這家被「雪藏」十餘年的知名飲料品牌,即將脫離法國食品巨頭,再次回到中國人手中。
這個時候,投投想到了原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先生。 關於創業失敗、放棄,甚至賣掉自己一手帶大的企業,想必這些是大多數創業者恐懼、不甘心的事情,而何伯權先生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經歷,真誠地講述了自己對此的感悟,還有他如今轉做投資人的一些經驗總結。 創業路上,船在人在的精神令人擊節讚歎,急流勇退的態度也不失為智者所為,無論對錯,投投希望和你多分享一種視角。
一些人認為,一個企業做大之後,還可以解決就業,但事實上一個企業的成功往往背後是「白骨累累」
1、回顧樂百氏創業出現的三個問題
1989年的時候,我創辦了樂百氏,後來樂百氏被當做成功案例入選哈佛大學教學案例,我去講課的時候,就實事求是的和他們一起剖析樂百氏的得失,當時自己總結了樂百氏創業過程中出現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產品推出的時點不得當。
我們當時的競爭對手娃哈哈1998年推出非常可樂,並成為主要的利潤貢獻源。 當時樂百氏也考慮上碳酸飲料,叫今日可樂,但由於我們當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趨勢,所以最後也放棄了這個產品,轉而推出了茶飲料。 現在來看,當時推出茶飲料還太過超前,那時茶飲料在中國仍處於啟蒙階段,必須花大力氣去推廣,不像現在市場已經打開,隨便哪家企業都可以鑽進去做。
第二個問題:經銷結構搭建不合理。
樂百氏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各種產品分開來做,所以麻煩接踵而來。 起初產品少的時候問題暴露不出來,產品線一多,問題立刻變得嚴重起來。 下面分公司都喜歡賣水和優酪乳等好賣的東西,比如當時給一個公司下達1000萬的銷售任務,他們只要把心思稍微放在水或優酪乳上面,就可以輕鬆完成。 但如果把精力放在茶飲料上,取得的銷售額可能只有300萬,這樣誰也不會把力氣花在新產品上面。
第三個問題:由於我自己眼界的局限性,錯過了農村市場。
作為廣東人當時我身邊的人普遍不看中央台,我也不知道中央台的廣告威力。 而娃哈哈比我們早幾前就選擇中央台,依靠它打開了廣闊的農村市場。 後來我們重新搶奪農村市場時,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大過娃哈哈。
這裡我們還犯了一個錯誤,當時我們把市場重點放在了東北、華北、華東市場上,錯誤地放棄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廣東市場。 娃哈哈在家門口的浙江市場的銷售額占了總銷售額的10%以上,而我們在老家廣東地區的銷售額連這個零頭都不到。
2、創業者該不該賣公司
我在哈佛講案例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為什麼要賣掉樂百氏。 當我講到我在國內做了一家很有影響力的公司最後賣給了達能,哈佛的老師和學生並沒有為此感到惋惜,他們不認為我是一個失敗者,相反他們會豎起大拇指,並大聲說恭喜。
但最近,我看到的幾個創業者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時,媒體報導的角度除了悲情還有就是很不贊同創業者這種套現方式,這和當年對我的報導還是一樣的。 我當時考慮中國五年之內都無法理解賣企業的這種行為,但事實上,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不理解。
我知道在國內大多數創業者的夢想都是能做成百年老店。 但做企業是涉及激情、團隊、市場、品牌管理方方面面的。 10年時間,我已經沒有激情了,很難再走上另一個高峰了,繼續和娃哈哈打又怎麼樣,最後也只能是第一、第二的區別。
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在創業階段,我和團隊的激情促使了樂百氏的成長壯大,但公司做大後,如何繼續維持發展,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企業大了之後面臨的是正常化,國內企業和企業家在這方面,當時是很欠缺的,所以不如交給成熟的管理公司。
除了個人選擇,作為一個創業者,我也非常關注政策風向。 當時整個經營環境已經轉向,風險與創業時相比倍增。 我退出樂百氏之前,每天生產的飲料800萬瓶左右。
這種勢頭引來了許多人的嫉恨,當時每年我會收到10-20封的勒索信。 我也是頂住壓力,向媒體做工作不要炒作,一旦炒作,大家都不喝了,只要市場一兩個月不行,公司分分鐘就可能倒閉。 我的名譽、地位、財富都寄託在這樣一個公司上,我承受不起這樣的壓力。 所以從引入達能開始,就想到了退出,只是想分步退出減少震動,震動太大也是達能所不願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把企業做更大,要賺更多的錢,不再是我的追求,那時,我想的是家庭、健康的身體和個人愛好,我需要另外一種人生。 人不可能永遠在自己最好的狀態,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經歷,而且越早開始越好,那樣你的學習能力會更強,而不是憑經驗去做事。 這或許也是近兩年很多離開自己企業的創業者選擇做投資的原因。
其實,真正做到百年品牌的企業也屈指可數,同仁堂、全聚德、茅臺,這些企業能存活到今天,主要是占盡歷史機緣。 國外的品牌像現在可口可樂是誰的? 與創始人沒有關系,蘋果再過20年,與約伯斯有多少關係? 企業做百年,主要是一個機制,交給誰讓企業更有生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個人來說,企業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不是人生的唯一。
從經濟層面上,企業就是一個商品,就像做一瓶水一樣,做出來就是要變換成為價值,至於賣不賣,舍不捨得,應該要看到價值。 一瓶水3分錢成本,別人出2分錢,肯定不賣,但是別人出2元、20元呢? 企業也一樣,如果別人出1000萬你不賣,10個億呢? 100個億呢?
3、我的投資邏輯
賣掉樂百氏後我出國學習考察了一段時間,當我再次回國的時候,自己的身份轉變為天使投資人了。 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對創業的年輕人很有説明,畢竟我對做企業很熟悉,對一個企業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很瞭解。
天使投資跟VC有一個很大的區別,VC有很技術化的一些套路,而天使則個人的色彩非常濃,有的人真是憑藉第一感覺,有的人就要坐下來看三個月。
我幾乎從來不會看BP,只是靠聽,而且聽的時間很短。 對方講完之後我激動,他也激動,大家又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共贏,自己就會立即投資。 其實這也是考量雙方的交流能力,我要聽得明白,因為做天使投資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 也要看我講的時候,對方是不是清晰,有沒有一種很好的交流能力。
作為天使投資人要考慮怎麼跟管理團隊合作,我主要關注三點:
第一點:管理團隊的動力;
第二點:管理團隊的能力;假如他將自己的錢全部投進來,動力不需要解決了,剩下的就是能力的問題,做起來也簡單的多;
第三,劃清邊界;我是天使投資人,跟管理團隊大家的分工是怎麼樣的,邊界怎麼樣,這個也非常重要。
我對創業者的一些建議也是大同小異,做一個專案有五點需要提前考慮:
1)、要符合大的趨勢;
2)、要關注消費者的利益;
3)、要注重品牌傳播;
創業者一般都信心十足地說我的產品對消費者的好處是什麼,其實你更應該關注的是用什麼方法將這種利益傳達給你的消費者。 現在花錢最多的就是將你這個資訊告訴消費者,讓你的目標消費者知道,這個成本還是最高的,如今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接受的資訊非常多,怎樣將你的利益點能夠傳播出去,值得每一位創業者思考。
4)、團隊要有相關的行業經驗;
我發現一般做一個專案,越沒有經驗的人越大膽,越沒有經驗的越有信心。 但創業畢竟還是離不開經驗,不然你會再走別人的失敗之路,所以這個團隊有沒有相關的行業經驗非常重要。 假如沒有,你知道這是一個缺陷,就要在外面請一些有經驗的人,這樣會降低你失敗的概率。
5)、創業早期需要重點突破。
很多創業者往往會看書,而且都是挑一些大公司的書看,這最後使得自己比較追求大公司那種面面俱到的結果,而不是全力做好一點。 實際上創業真的是找准一點,然後將這一點做到極致,相反追求面面俱到會將你引向失敗。
之前我看過一個創業階段的公司,他給我看報告,產品品質、價格、品種跟市場佈局,然後他得出一個結論自己正排在行業的中間位置,也就是說各個環節都還行。 我說你慘了,你創業階段做到這樣的話本身就沒有競爭力,早期創業必須要集中資源突破一點。
很多時候,創業是要切入一個市場去賺錢的,如果沒有差異化,那麼就等於沒有切入點。 如果你的切入點很長,要先做一再做二做到三才成功,那我也不看好。 我一般會跟創業者探討如何收窄市場,就像一根鐵棒,是沒有什麼用的,但是要做成「針」就有用,很容易就刺進去了,創業一定要從最窄的地方切進去,然後再慢慢放大。
4、創業失敗的意義
在我近些年接觸的創業者中,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創業者越來越年輕了,想要做的事情格局越來越大了,這是好事,可我也想提醒年輕的創業者要提前思考一些問題。
創業是件很複雜的事,包括能夠吸引到別人去投資、能不能管理一幫人、市場判斷是否準確、遇到大事的心態是否成熟等等。 當然,假如創業者沒有那麼大的雄心壯志,只想開個小店、做些小生意,那就沒有問題。 但你千萬別一上來就以約伯斯、蓋茨作為目標,那就太痛苦了。
90%的創業者很可能都是失敗的,真正成功的不多。 創業者之所以成功率低,是因為沒經驗,年輕人有時間、有精力、有幹勁,但他缺經驗,缺失敗經驗。
以前我在樂百氏的時候,招了30多個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智力都很高,但帶來的全是可口可樂的成功經驗,你很難跟他們解釋如何創業,他們在外面學到的都是成功經驗,而對失敗的經驗,資訊不夠。 我自己是不斷犯錯誤,不斷交學費,幾十萬、幾百萬的錯誤都不算學費,幾千萬、幾個億的學費都交過。
所以我也跟我的兒子說別以我為榜樣。 創業失敗率很高,第一次創業別期待成功,我就很怕我小孩第一次創業就立刻成功,因為這樣會隱藏危機,你的能力沒有被完全激發。 創業的機會還是有很多的,一次不行二次、三次、四次。
那麼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那就要審時度勢,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然後重新飛翔。 放棄和堅持哪一個更容易? 我覺得放棄有時候比堅持還要難,而且還要重要。
首先,放棄需要審時度勢。 我們要考慮,現在是不是需要改變,人要改變是最難的。 其實每一個創業者都經歷過很黑暗甚至快要死去的過程,而且只要你繼續在做企業這條路都會面臨這些難題。
我們每個人經常面對的壓力就是我沒有做好,我失敗了,我怎麼去面對失敗,這是一個心理問題,壓力非常的大。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自己很失敗或者做得不好,人都是這樣,你每個階段都會看到比你更高更有能力更有成就的人,你沒有到某個階段就看不到。
其次,放棄往往意味著承認失敗。 你決定放棄的時候就需要承認自己的失敗,這是需要勇氣的。 同時,放棄也需要有一種收拾殘局的能力。
還有一個就是對未來再成功要有信心,這樣綜合起來才能夠下決心去放棄。 而我們往往由於不敢面對失敗,不敢面對收拾殘局,對自己沒有信心再開拓未來,所以在知道堅持下去已經沒有前景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就僵持下去。 實際上放棄不等於是放棄你的事業,我們有很多好的想法都是通過不斷改善,不斷放棄,不斷去做新的東西得出的。
事業只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還是要回歸到做人上,要回去看看自己最初的本心是什麼,看看你現在的狀態跟你最初想做這個企業的時候或者開始進入創業的時候比,是不是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中國許多企業家以為,企業賺錢就是唯一的目的,根本上沒有生活。 一些人認為,一個企業做大之後,還可以解決就業,但事實上一個企業的成功往往背後是「白骨累累」。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