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洛克菲勒去世,他留下了一個富傳六代的秘密

美國當地時間3月20日,美國著名的銀行家和慈善家、世界最年長的億萬富翁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在紐約家中辭世,享年101歲。他是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1839.7.8 – 1937.5.23)的最後一個孫子。
洛克菲勒家族

 

第一代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標準石油創辦人,六代家族顯赫歷史開創者,常被視為人類史上首富。

勞拉·賽麗絲提婭·洛克菲勒(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1839–1915,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妻子。


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 Rockefeller),1841-1922,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弟弟。

第二代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1874–1960,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之子。

艾比·奧德利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1874–1948,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妻子。

佩爾西梅·艾弗里·洛克菲勒(Percy Avery Rockefeller),1878–1934,威廉·洛克菲勒之子。

第三代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1906–1978,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之孫。

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1908-1979,第三代,美國第41任副總統。

勞倫斯·斯佩爾曼·洛克菲勒(Laurance Spelman Rockefeller),1910–2004,第三代,美國保守黨人士。

溫斯羅普·洛克菲勒(Winthrop Rockefeller),1912–1973,第三代,阿肯色州州長。

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1915-2017,第三代,銀行家。

傑伊·洛克菲勒(Jay Rockefeller),第三代,美國參議員。

洛克菲勒家族已經傳承並繁盛了六代,除了驚人的財富、顯赫的聲名,他們還因對公益慈善給予極大的重視和投入,獲得了整個社會的認可和稱讚。1962年,《時代》雜誌報導過“洛克菲勒教育他的兒子們,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屬於上帝,他們只不過是管家”。在大衛·洛克菲勒的有生之年,他捐贈了近20億美元,範圍覆蓋了哈佛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在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之前聯合發起的捐贈承諾行動中,大衛·洛克菲勒承諾將自己超過一半的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
從身無分文到億萬富翁,他放棄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我的朋友Ken從事金融投資很多年,已經擁有超過10億美元的財富。有一次,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他跟我講起了他自己年輕時候的一段故事。
Ken年輕時很窮,居無定所,銀行里連一毛錢存款都沒有,靠著救濟金過日子;他每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考慮如何好好分配所剩不多的錢,讓自己能生存下去。
有一次,他的口袋裡只剩下19.24美元,那時他心裡盤算著,怎樣用這不到20美元的錢,讓自己能多吃幾頓,順利捱到下一次的救濟金發放日,想來想去他決定去漢堡店。
在快餐店排隊的時候,他的前面站著一位媽媽,旁邊是她的女兒,看著有五六歲大。Ken聽到小女孩說:“媽媽,今天我請你吃飯!”那位媽媽笑著問:“你哪有錢呢?”這時候小女孩的臉漲紅了,不知所措。Ken在一旁看著,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他蹲下身來對小女孩說:“我告訴你怎樣請媽媽吃飯!”說完就把身上僅存的19.24美元全部掏了出來,塞進了小女孩的手裡,然後頭也不回地跑出了快餐店。
Ken邊回憶邊說:“那一天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馬路上飛快地跑著,直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就在那一刻,我心裡感覺到了真正的自由。”
我當時有些聽不懂,這也太神奇了吧,怎麼會有自由的感覺呢?難道你不擔心挨餓嗎?他說:“我那時突然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當我還揣著19.24元的時候,從經濟角度看,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人;而且因為我只盯著這19.24元,所以從思維角度我也是一個窮人,我每天都在思考著這19.24元怎麼可以花得更划算,花得更慢一些。但把這些錢全都送出去之後,我心裡感到無比的輕鬆,因為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從今以後的所有財富,那一刻我就不再是窮人,我不再被這19.24元困住!我可以重新定義我自己,所以我是真正自由的。”
典型的窮人思維:我還不夠富,等我富一點再說
很多人會說,我也很想幫別人,但我也不富裕,自己都沒錢,怎麼幫別人呢?等有了1個億,到時候讓我捐100萬絕對是小菜一碟!
老實說,我之前也是這麼想的,總想著等我錢再多一點,或者條件再充分一點,就去做某某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Ken這個故事對我觸動那麼大的原因,他的這段經歷讓我真正了解到,對待金錢上的思維差別,最終決定了你是窮人還是富人。
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中,錢是需要儲存的,因為賺錢不易,所以不能被輕易用掉;而在富人的思維里,金錢只是眾多資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我完全有能力獲得任何資源,只要自己想去獲取;當某些資源失去了,我也完全有信心能夠再獲得。
所以,當一個人可以拋除一切顧慮,把身上僅存的錢都給予別人的時候,就代表著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富人思維,已不受金錢所束縛了,那時候的你是完全相信自己,相信可以靠自身的努力更好地重新獲得財富。
Ken的故事其實還沒講完,他後來的逆襲之路也極具傳奇。在身無分文之後,他認真考慮了自己的未來。一直以來,他都很願意幫助別人,所以他希望從事一些與此相關的工作。他找到一家心理課程中心,先是在那裡做義工,邊幹邊學,沒幾年便考到了執照,成為了正式的心理治療師。
有一次,他為一位富翁提供心理治療,在問題順利解決之後,富翁就跟他說:“我看你的工作很辛苦,有沒有想過嘗試著做一些投資呢?要知道,好的投資可以24小時不停地幫你創造財富。如果你願意,我可以介紹幾位華爾街的朋友給你,你可以像幫助我一樣幫助他們,提供一些心理治療。然後你不需要問他們要治療報酬,就跟他們說你對投資很感興趣,希望跟著他們學習。”
於是,Ken接受了富翁的建議,去了紐約,開始給這幾位朋友持續提供心理方面的幫助,也沒收他們錢,他收穫的是這些投資專家獨到的投資理念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很快,一年過去了,其中有一位投資人跟他說:“你也幫了我這麼多了,要不這樣,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比較好的項目,你有沒有興趣加入?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可以把你一起加進來,而且你也有機會可以幫助項目裡的那些企業家。”這就成了他後來進入投資界的一個起點,而這個起點就是從他向別人給予幫助開始的。
活著就是給予
看完Ken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會說,他的逆襲存在著很大的僥倖成分,如果沒遇上那位富豪,他還有現在的局面嗎?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聊到最後,Ken拍拍我的肩膀說了句:Living is giving(活著就是給予)。
活著真正的意義是給別人帶來價值,這正是大多數成功者所擁有的心態,也是富人思維里必不可少的一點。
如果你現在有100元,要把其中10元給別人,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點猶豫,更別說像Ken那樣全給出去。但問題是,對於創業者來說,90元和100元是沒有差異的,你絕不會因為差這10塊錢而乾不成事。相反,當你給別人10元甚至傾其所有的時候,給別人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價值。而與此同時,你也具有了一種成功者的心態,一種就算給掉全部身家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賺回來的心態,此時你的格局就不一樣了,你將完全有機會把現有的局面做得更大。
Living is giving,活著就是給予,當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你創造的項目才會真正給別人帶來價值;你提供的服務才能懂人性有溫度,你管理的公司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格局。
為什麼有些公司會比同類公司賺更多的錢?因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在客戶眼裡更具價值。只有給予的價值越大,受眾才會更容易接受和喜歡,才會願意花錢去消費。所以說到底,你最終的成功,正是因為付出和給予。你給了別人所需要的東西,別人也覺得很有價值。而與此相對的,你得到的回報也很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一輩子都在努力賺更多的錢,但同樣也非常願意“給”,而且會給很多很多。有捨,才有得,這是我從Ken的故事中獲得的最深刻的認識,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富傳六代的奧秘之一。
幸福的心態往往源於三個方面:第一,自由支配自己;第二,做有意義的事;第三,幫助更多的人。如果我們仔細去體會這三個方面就不難發現,無論自由、意義還是幫助他人,都和付出給予有關係。
19.24元,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金錢本身,很少人會注意到可以有機會收穫駕馭財富的自信和幫助他人的心態。擁有了這些,懂得了奧秘,財富一定隨之而來,幸福怎麼都不再遙遠。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