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刘军洛:海外债权过大往往会加速国家的破产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会去痴迷建立大规模官方外汇储备,而不敢勇敢地去建立政府福利
负债!当然这种政府负债是向社会公共高福利转移的模式,即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廉价住房等。
    
    一个国家有大规模外汇官方储备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大量的海外债权,而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有大量
海外债权的国家往往会蜕变成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国家,最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规模破产,并且这种破产的速
度是非常惊人的。

    18世纪荷兰共和国的财富史就是一场快速衰落的历史。当时荷兰约有80%的海外投资在英国,而国内各行
各业面临衰退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虽然当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还保留着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如烟草加工、帆
布、丝绸、造船、糖类精制和亚麻生产等,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已经开始了。当时的荷兰国家管理者,完全无

视这种荷兰产业的恶化,只是追逐于在英国的债权利息收益和自己的炫富生活,最终荷兰用自己的衰败奠定了
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再到大英帝国的时代,1910年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相当于那个时代世
界总投资额的60%。但在1900年英国很多富人已经搬离了伦敦上层的住宅区,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也开始大规模
迁移,英国的重工业区伯明翰的工厂主开始面对设备的严重落后。所以荷兰人用海外投资创造了英国的工业革
命,英国人同样用海外投资创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美国工业革命和德国工业革命。可见,荷兰的国家
管理者和英国的国家管理者用大量的海外投资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致命的消灭自己的对手,但荷兰的国家管理
者和英国的国家管理者都只是痴迷于海外证券的收益和炫富的生活。

    今天中国拥有 万亿美元官方储备的时代,我们正面对的也是一线城市大量的财富人士向海外迁移、一
线城市大量的技术人员,向二三线城市迁移、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大规模,向内地迁移以及农业产业空心化的
形成。现在,中国同样也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创造了一个致命的消灭我们的强大的美国科技部门。现在,中国同
样也只是痴迷于海外证券的收益和炫富的生活。站在荷兰与英国的衰败史上,我们还有什么勇气去质疑强大美
元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80年代,全球的官方储备在1万亿美元,全球经济经过30年无大规模战争冲突的增长以及高强度的
全球化整合,现在全球的官方储备已经增长了8倍,达到了8万多亿美元。今天徘徊在全球化大门外,有印度人、
中东人、非洲人共计十几亿年轻人,向这十几亿年轻人提供必要的官方外汇储备,来整合这些年轻人进入全球
化大门是未来国际社会的最高责任感。现在美元的全球铸币税在500亿~600亿美元,未来20年全球社会如果有
责任感的话,去建立必要的全球官方储备,那么30年后全球的官方外汇储备至少是50万亿美元,如果全球社会
是极富有责任感的话,那30年后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是80万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未来30年时间,国际社会向
融入全球化的10亿~15亿年轻人提供人均5万美元的支付储备,这才是全球化的真正价值与经济学的真正意义。
今天任何谈论美元会长期贬值的中国人,就好像我们见到的庄子所说的寒蝉与小灰雀。

    如果,未来30年后美国垄断了全球官方储备的货币权,美国每年的铸币税将高达2万亿美元。现在,任何
谈论美国每年1.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是美国衰落象征的寒蝉与小灰雀,是永远看不到美国巨大财政赤字的背后
是对世界最高货币权的进军。现在,全中国的寒蝉与小灰雀们也都看不到美国财政转移刺激私人消费的模式已
经终结,取代的是向科技部门、保险部门、医疗部门、农业部门等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所以,鹏鸟即将腾飞,
永远是寒蝉与小灰雀们看不到的。2008年,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崩盘,是鹏鸟在即将腾飞前甩掉欧洲与中国这两
只寒蝉与小灰雀的行动。在2008年,美国抵押房屋市场最高峰时,共计有5500万笔价值达13万亿美元的住宅
抵押贷款,其中次级抵押债贷款价值在1.3万亿美元,占10%。而这1.3万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中,60%以上是
中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等在持有。美国人最多面对的是6000亿美元损失,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5
亿美元,6000亿美元只占其经济总量的4%。所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20081010日的七国财长会议上,
严厉批评美国财政部任由美国雷曼兄弟倒闭是全球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财政部愿意救助雷曼兄弟的话,只需
20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没掏这个钱,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了。结果2010年欧洲希腊的10年期债券收益率突
10%的“死亡倒计时”的价格。还有一个结果,是让中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们和货币主义者们创造了2010年全
球“货币印刷第一+金融资产价格第一”的中国经济的海市蜃楼。用鹏鸟的思维会得到一个答案,用寒蝉和小灰
雀们的视野会得到另一个答案。


(注:本文节选自《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刘军洛著,东方出版社20121月出版)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