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真、附藝廊保證書。 編號 B21 40F 100*80.3公分
材質 油畫 1984作品 有簽名
售價 請私密詢問或信箱詢問 ledkdd@yahoo.com.tw
生命底蘊
一九三一年生於臺灣新竹,自小家境清苦,窮鄉僻壤,靠一塊山坡地祖產養活何家大小實在不容易。因爲父親是一位神像畫師,自幼耳濡目染跟著學畫,培育了藝術種子,成爲日後觸動他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初中畢業後,即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畢業後任教於北師附小,自一九六○年起,許多作品就在他的畫室中誕生。
身為客家人的他,傳統的「刻苦」、「勤奮」、「負責」和「盡職」,在他的身上充分展現。父親的畫師收入,仍不敷家庭重擔,國小三年級開始,何肇衢亦投入茶園管理,協助母親穩定家計,也讓我領悟了勤勞資有生的道理,然而心中念念不忘的,嚮往著像父親一樣舞墨揮筆的生涯。
曾經他也想過輟學以維持生計,幸好恰巧遇上貴人,「年輕人窮有什麼關係?不讀書求上進才會窮一輩子!」當時的新竹縣長鄒清之建議他去考公費的臺北師範學校,因而與弟弟一同努力,雙雙考上臺北師範學校,於此自由自在地揮灑創作,積極閱讀藝術書刊,還參與美術社團與展覽,更不乏獲得獎項鼓勵。
藝術生涯
何肇衢繼承戰前臺灣第一代畫家的普遍時代風格,傾向寫實,重視畫面的面面俱到、完整穩當。大自然寫生的創作概念,緣於他所接受的日治時代教育,因而從大自然的寫生開始延伸出他的繪畫系統。雖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在現實環境限制下也無法留學深造,除了從事教職之外,亦經常出入李石樵等人畫室,畫石膏像,學基本功,將之與蒐集得來的圖片「紙上讀畫」融匯貫通。
一九六四年是一個重要轉折年,他到東京參加「第一屆中華民國美展」開幕,參觀了東京、京都、大阪等地的重要美術館,其中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行的畢卡索畫展帶給他極大的震撼,畢卡索所創造的幾何圖形與塊面造形,成為他繪畫新階段的觸媒,開始了分割畫面的風格。
何肇衢早期以寫生取景,並在畫室裡完成具象的風景畫風格。六○年代以後,熱中於立體派和受到歐美抽象表現潮流的衝撃,作品跨越了寫實的桎梏。立體派三位大師:勃拉克(Georges Braque)、尼克遜(Ben Nicholson)和維庸(Jacque Villon),是他的繪畫導師,然而不論是誰的繪畫技法,他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而沒有深陷其中。
作品賞析
劉文三曾對何肇衢的作品解說是「以心眼透視自然形象秩序」,其作畫並非肉眼景象,而是意象。從他到處寫生,掌握對象的特殊情懷,毎件作品都可以清晰解讀,讓畫面圖象與觀者充分結合。其作品多為寫景,化繁為簡,嘗試將畫面的色彩和內容,簡化到最單純以勾勒出物體輪廓。也習慣中間色的運用,把油彩的厚度減到低限,保有形象,且努力將景象推向更深遠的意境。 作為何肇衝畫友知音的已故畫家劉其偉,曾經用「開放空間」形容他所感受的何肇衢將肉眼所見在畫布上伸展開來的作風。六〇年代悠游於斜線與水平所呈現的幾何結構,色彩和諧而豐富,用畫筆或畫刀分割畫面空間,充滿自信的色塊揮灑,感性的筆觸如快板樂章,畫面所呈現的半抽象景致,使人辨識他畫中的對象物,並同時感受其所欲傳達之心象情境。 從風景寫生著手,經歷對印象派的光影體驗學習、野獸派的色彩感召,以及立體派的形象分割觀摩與實驗,最後找出自我創作之路。以野獸派的色彩顯現繪畫的空間,偏愛黑色線條,作爲界線分隔,他的白色均能使畫面產生和平舒展,使緊接的分割面,在白色的仲裁中,產生浮動空氣的淡化作用;另外輔以藍色,少許紅、黃、綠或紫色,使整體具色彩旋律與節奏感。
百年指標
何肇衢為國内畫壇中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喜愛山水的他,油畫作品以描繪大自然為主,捕捉一般人所看不上眼的平凡景物;一生執著於油畫創作,並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表現,也不鼓吹某一派別的風格;他只用自已敏銳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一切,去選取適合表現的題材。
早期作品畫風重寫實,強調視覺上的真實感,呈現暗藍色調中的具象景物;中期逐漸減去瑣碎的形象,轉而強調一種朦朧具詩意的境界,最後再邁入色彩亮麗的半抽象領域裡,轉變到近期回歸寫實的圓熟畫風。近年來,何肇衢的創作,走出室外投入自然,多以心中捕捉的意象去重新提煉,並用心理反應來調度畫面的結構,而產生其心中獨有之光影交錯,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何肇衢在這一線脈絡上,不但每個時期皆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更發展出自己的另一天地,其藝術創作演變的過程,也正反映了臺灣近三十年來的繪畫動向。
一九三一年生於臺灣新竹縣
竹東中學畢業
國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臺北教育大學)
評審經歷:
國立歷史博物館審議委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一屆展品審査委員
臺北市美術館油畫典藏委員
第三十三屆起擔任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
臺北市美展任油畫評審委員
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之油畫典藏委員
臺中港區藝術中心主辦「全國百號大展」擔任籌備委員及油畫評審委員
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
全省美展評議委員
國父紀念館油畫評議委員
著作:
《何肇衝油畫集》十冊
國內外展覽紀錄:
舉行個人油畫展30次。
年輕時代,啟蒙在最窮困的茶園生涯之中,有似老農,生活刻苦、負擔沈重, 所以在那個時期,所出所進,只在鹿寮坑那個不能今人開朗的地方, 所以用色沉重,偏藍灰色調,所見俱是些身邊的實景,而且具象分明。 直到民國五十三年遨遊日本之後,才真正目睹了畢卡索的立體派風格, 這種幾何圖形變化著彩度,點、面、線的組合中給予了強有力的生命跳動之力, 回到家後便集中在線條和面的組合中去變化宇宙, 後來開始走向地球的南端,頓見東南亞的陽光,好似十分接近赤道,明亮乾淨, 景物看起來十分的鮮艷,這種明快的調子,是他年輕時代,從未有過的感覺, 東南亞、熱帶風土人情迤邐可人,開始溶入了熱情的彩光。 過後在六、七十年間,歐美的西風東漸,影響到了日本又轉向到了台灣, 抽象畫風自然又帶給畫家們另一種震憾,使吸收新氣十分強烈的何肇衢有了突破的觀想, 所以試探由半抽象開始作漸變的調整,真正的開懷於無拘無束是在六十八年退休後至今的一個階段裡, 他儘極放肆的去旅遊、寫生,除了漫遊歐美風光之外最屬意於淡水、石綻、九份一帶。 山水之間晨夕彩光的遽變,由迴彎轉裡線條的剛柔和片面的協調:刀、筆、油彩交錯出他心中的最「愛」。
時間 | 類別 | 紀事 |
2003/ | 個展 | 新竹縣文化局返鄉回顧展 |
2002/ | 聯展 | 與台灣畫家在沙烏地阿拉伯聯展 |
1999/ | 受聘 | 擔任中山文藝獎油畫類評審委員 |
1996/ | 受聘 | 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及省立美術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油畫典藏委員 |
1992/ | 獎項 | 獲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獎 |
1990/ | 獎項 | 「淡水風光」油畫申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典藏 |
1986/ | 受聘 | 台北市立美術館邀請「印象-台北」展出作品「窗外」,任國立歷史博物館審議委員 |
1982/ | 獎項 | 亞細工現代美展作品「花與果」獲國際獎 |
1978/ | 受聘 | 第23屆起擔任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 |
1977/ | 個展 | 發表旅美作品「大峽谷」系列 |
更多記事年表
時間 | 類別 | 紀事 |
1974/ | 獎項 | 中國油畫學會成立當選常務理事,參加城國際美展獲國家榮譽獎 |
1971/ | 獎項 | 中國畫學會選出59年最優油畫「金爵獎」 |
1969/ | 獎項 | 第24屆省展「池畔」第三名,美省教員美展優選 |
1968/ | 獎項 | 第23屆省展「花」第二名 |
1967/ | 獎項 | 第22屆省展及全省教員美展「風景」優選 |
1966/ | 獎項 | 全省教員美展「山城」獲第二名 |
1965/ | 獎項 | 第20屆省展「碼頭」第一名,全省教員美展「靜物」第一名 |
1964/ | 獎項 | 第19屆省展「花與果」獲第二名 |
1960/ | 獎項 | 第23屆台陽展「小孩與鳥」獲台陽獎,第15屆省展「後街」獲優選,全省教員展「雨後」獲第一名 |
|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