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中國財富模式正在發生質變

  張庭賓
    在2013年的最後幾天裡,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達到了6.7%,成為2013年影響中國人財富生活的重大事件。
  在過去的一年中,最能代表中國工業經濟基本面的螺紋鋼期貨指數下跌了10.58%;股市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上證指數
下跌了7.57%(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標準普爾指數上漲了29.6%,日經指數上漲了53.9%);債券也頗為低迷,國債期貨從2013年9月6日上市時的94.84跌到了年底收盤的91.848,跌去了3.15%。黃金下跌了28%。樓市上半年氣勢如虹,但下半年呈強弩之末,一線城市的新房房價雖仍在上漲,但二手房價出現疲態,特別是大面積豪宅有價無市,二三線城市房價不少已出現拐點。

  唯一具有較強財富增值效應的是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從去年初常規年化收益率4%~4.5%上升到了年底的5%左右,甚至更高。百度理財產品“百發”曾一度號稱8%的年化收益率,受到銀監會警告。餘額寶在年底再次流動性緊張時,年化收益率達到了6.7%。
  筆者發現,2000年以來,中國的財富效應呈現瞭如下波次:2005年以前是“世界工廠”和外貿創富的高峰期,之後隨著人民幣升值開始走下坡路;2006~2007年是股市財富高峰期;2011年創業板火爆,成為PE、VC財富高峰期;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達到峰值,而隨著利率市場化和流動性緊張盛極而衰;2013年,中國樓市財富效應很可能是達到峰頂了。2014年,很可能是中國經濟的另一大泡沫—短期理財產品達到峰值。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一個中國經濟“由實轉虛”的軌跡,即財富由創辦實業—投機獲利—放貸食利。這意味著中國實業生存之越來越艱難,成本越來越高。過去8年來,人民幣升值36%,土地成本、勞動力價格、稅負、資金使用成本都越來越高,而大多數工業產成品的價格反而因為產能過剩、過度競爭而呈現價格下跌。
  在這個“由實轉虛”的背後,不難看到的是國際熱錢在中國攫取利潤,引領中國投資節奏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5年,人民幣比較廉價,是外商以美元直接投資工商業並獲利的時期;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升值,恰逢中國股權分置改革、與國際接軌,股改紅利和熱錢湧入掀起了一個A股超級大牛市,至2007年10月,不僅釋放了昔日紅利,而且透支了未來至少10年的空間,股市從此一蹶不振;2011年創業板使不少外資PE、VC功成身退;2012年,國際投行輪番減持中資銀行股份,一個重要標誌是2013年5月,高盛清空了中國工商
H股股票,以37.8億元投資賺取了72.6億美元的純利潤;國際熱錢還先通過信託等、後通過短期理財產品的方式助長中國樓市泡沫。
  短期理財產品泡沫膨脹並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將步實業之艱難後塵,而實業將更雪上加霜。隨著利率市場化、流動性緊張推動的利率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勢必繼續上升。利率市場化極大地壓縮了商業銀行的利潤,餘額寶這樣針對中小存款的理財產品,則使銀行徹底失去了在存款端的議價能力;在貸款端,對於優質企業的惡性競爭必然使貸款利率下降,而如果商業銀行將損失向弱勢中小企業
轉嫁,則會加速它們的破產 ​​倒閉,變成涸澤而漁。
  短期理財產品對於熱錢而說,是最後的獲利安全的投資方式。假如人民幣從升值轉向貶值,熱錢可以快速變現,在人民幣最貴時兌換成美元離開中國。如果熱錢大規模流出中國,則意味著中國經濟更大探底的來臨。
  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人過去 ​​傳統的單邊做多—低買高賣(無論是在實業、股市還是樓市)的創富模式,都已經或正在走向盡頭。短期理財產品很可能是最後一個。
  筆者以為,中國人要想保住自己過去30年來辛苦積累起來的財富,必須在財富思維上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由“單邊做多”轉向“做多”和“做空”兩手都要硬的雙邊操作;2.由“雞蛋都放在人民幣一個籃子”中,轉向資產的全球、全品種配置;3.由過去主要依賴政府配置資源獲得財富,轉向依靠具有國際投資能力的專家發現和獲取財富。
  對此,你準備好了嗎?中華元智庫已經準備了10年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