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政治風險分析家丹尼爾·瓦格納(Daniel Wagner)6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網》刊文指出,出兵克里米亞,俄羅斯冒這險很值得。文章寫道,因為歷史和民族等因素,俄羅斯就算違反國際法永久占領克里米亞也不算稀奇;而且換做是美國,它也會這麼做,哪怕美國沒有永久「占領」海外土地的習慣。
據大公網報導,文章指出,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事實占領」引發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涉及烏克蘭新政府應否被視為合法、烏克蘭的民族問題、俄羅斯的歷史,以及俄羅斯今後能否繼續發揮影響力等。對於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應該感到憤怒或如釋重負,完全取決於個人看法;而烏克蘭已成為歐洲和俄羅斯在區內角力的中心所在。
估計歐盟和美國都不會對此採取重大軍事行動。鑒此,普京似乎已經實現了許多俄羅斯人孜孜以求的目標:自從1954年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之後,許多俄羅斯人都盼望其重歸俄羅斯。
實際上,這件事與歷史和當代政治都有很大關係。二戰後,史達林在克里米亞執行種族清洗政策,成功地使俄羅斯民族成為克里米亞的主要民族,並於1945年將克里米亞正式併入俄羅斯。
1954年,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赫魯雪夫以所謂具「象徵意義」的姿態將克里米亞歸還烏克蘭。前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成為獨立國家,克里米亞成為其國土一部分。但自此以後,兩國對於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司法管轄權和行政管理權一直糾紛不斷。
俄羅斯公開宣布,將保護俄羅斯在海外的國家利益和公民,已經意味著遲早會出兵,而且這一天已經來到。烏克蘭政權被推翻後,普京認為有機可乘,可趁勢占領塞瓦斯托波爾(克里米亞城市,俄羅斯海軍基地之一)和整個克里米亞,因此毫不猶豫地把握了這個機會。
許多俄羅斯人並不認為烏克蘭的政權更迭是合法的,因此普京得以輕鬆獲得杜馬批准出兵克里米亞。對他們來說,這只不過是拿回歷史上就屬於他們的國土。
普京顯然不認為這次行動是後蘇聯帝國主義行徑,而是有利於俄羅斯的行為。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 -- 俄羅斯保護自身利益和本國公民的立場與美國有多大不同?兩國在國土以外發揮影響力的方式都有可能引起別國的反感,認為他們的做法不正當。
當然,二者之間有一處明顯區別,即美國並沒有永久地「事實占領」海外土地的習慣。但是,如果美國處於現時俄羅斯的位置,有著同樣的歷史負擔和風險,它的做法會有很大不同嗎?我覺得不會。
丹尼爾·瓦格納認為,國際社會不會樂見普京的所作所為,但可以肯定的是,普京無疑考慮過相關風險,認定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的後果,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得到克里米亞所帶來的好處。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是否會變成永久占領,尚待觀望。但如果真的演變至此,我們也不該感到意外。歷史因素和民族自豪感是這次行動的強大誘因,即使違反國際法也在所不惜。
畢竟,歐盟和美國都不太可能出兵扭轉局勢,而俄羅斯並不在意自己是否八國集團(G8)的一員。可能會有一些經濟制裁,但對普京和許多俄羅斯人來說,糾正歷史錯誤遠比制裁更重要。
他們也知道,俄羅斯需要歐盟和美國,而歐盟和美國也同樣離不開俄羅斯。尤其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美國在對伊朗和敘利亞的外交政策上都希望爭取俄羅斯的合作。如果近期的歷史能提供借鑒,這一切遲早也將成為過去。
鉅亨網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