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揭秘中國黃金戰略和飛漲的黃金需求

我總是不斷地估算被中國吸收的黃金數量,但每次都不得不調高數據。為了揭示中國的黃金戰略,經過詳細的歷史數據梳理,我第一次對中國庫存的黃金有了合理的估計,這些黃金來自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的金庫,來自礦商的生產,也來自廢舊黃金的回收和重鑄。 ”

黃金評論網站goldmoney專欄作家Alasdair Macleod認為,隨著西方各國央行對金價的打壓,中國正在逐步獲得國際黃金市場的控制權,而且這一進程在2013年有所加速。

Macleod首先指出中國儲存黃金的邏輯:

    1、中國早就知道,黃金是西方國家的弱點,西方央行的實際黃金儲備很大程度上被誇大了。中國的情報部門很可能已經準確地評估出西方國家的金庫中到底有多少黃金。如果中國沒有準確數字,那麼俄羅斯的情報部門很可能已經有了。中國人民銀行應該已經參加過國際清算銀行對該問題的公開討論。

    2、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絕大多數是美元,受到美國人的控制。通過控制黃金市場,中國可以根據需要將美國國債轉換成黃金。如果有必要,黃金將成為中國對西方的終極金融武器。



    3、通過鼓勵民眾購買黃金,中國減輕了為了控制人民幣匯率而必須購入美元的壓力。換句話說,民眾的黃金購買幫助吸收了貿易盈餘。

最近幾年,中國似乎已經成功主宰了實物黃金市場。 2008年1月以來,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交易量已經從每季度362噸上升至每月1100噸,交割數量則從每月44噸上升至212噸。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4月國際黃金價格下跌開始,交易量開始迅速攀升。自2008年1月開始,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經累計交割了6776噸黃金,這些黃金都流入到大眾手中。



當然,這只是進入到公眾的那部分。另外還有通過香港進口、繞過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上海黃金交易所下轄金庫中的黃金庫存增加,國內生產的黃金,政府在倫敦等地購買的黃金,儲存在海外金庫的黃金等等。

在中國所有的黃金需求中,可以量化的主要分為以下部分:1、上海黃金交易所交割並最終流向公眾的黃金;2、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3、上海黃金交易所庫存的黃金變化; 4、重新回收澆鑄的黃金;5、中國自己生產的黃金。

1、上海黃金交易所交割的黃金

如果上面那張圖還不足以看清楚上海黃金交易所交割的黃金數量,那麼下面這張圖詳細展示了從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的黃金交割數量。可以看出,從2013年開始,交割數量開始顯著上升。




大眾對黃金需求的增長,既反映了中國消費者財富和儲蓄的增加,也反映了普通民眾投資黃金的熱情在上升。 Macleod認為,後者與中國政府的廣告宣傳不無關係。

2、從香港進口的黃金

香港會提供黃金進口、出口和再出口的詳細數據。出口數據主要包括從香港直接進入(繞過上海黃金交易所)大陸的黃金飾品;再出口數據包括以金條的形式進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進口的黃金還有一部分留在島內,要么被儲存在香港的金庫,要么被加工成飾品進入香港的金店被大陸游客買走。

主流媒體大多報導香港的黃金主要是從瑞士進口,但這並不是全部。 2013年,香港從瑞士進口黃金916噸,從美國進口190噸,從澳大利亞進口176噸,從南非進口150噸,還有包括英國在內的另外8個國家。此外,香港還從大陸進口了337噸黃金,並將其中的211噸加工後重新出口回了中國。




3、上海黃金交易所儲存的黃金

上海黃金交易所金庫中儲存的黃金已經多年沒有更新,只能大致估計。根據上海黃金交易所此前的報告,2008年時金庫中儲存的黃金有519.55噸,2009年為582.6噸,2010年為841.8噸。此後就再沒有公佈過。

與此同時,2008年至2010年期間,上海黃金交易所交割黃金與黃金庫存的比例一直保持穩定在1左右,分別為1.05、1.03和0.99。假設這一比例不變,那麼我們就可以預估接下來幾年的黃金庫存。



4、重新煉製的黃金

每年有一大批廢舊的黃金從普通消費者的手中出售並精煉。 2009年至2011年,官方公佈的精煉黃金數據為244.5噸、256.3噸和405.8噸。根據市場黃金價格的變動,Macleod估計2012年和2013年的精煉黃金為430噸和350噸。

我們可以合理假設,這些精煉的黃金被政府或其下轄的資產管理機構儲存了起來。理由是中國政府控制了黃金生產和精煉,下文中會提到。

5、礦商供應的黃金

通常情況下,金礦企業先要生產出“金錠”(doré),經過鑑定之後再被送到精煉廠加工。 “金錠”只有在經過精煉並澆鑄成標準的金條之後,才能流入市場。大致來講,黃金要從“金錠”變成可出售的金條,可能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 精煉商向礦商收取佣金並將黃金澆鑄成金條,由礦商向市場出售。這種操作不利於礦商的現金流管理。

    • 精煉商向礦商購買“金錠”,澆鑄完成後出售給上海黃金交易所。這種操作不利於精煉商的現金流,因為他們往往要通過融資來購買金錠。

    • 一家商業銀行(通常是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提前向礦商支付精煉費用。這是國際上通行的方法。

    • 政府提前以協議價格買下礦商的產品,黃金最終可能進入到市場流通,也可能不進入。

Macleod認為,中國大多數金礦產品都被政府買下(即最後一種),因為這符合前文提到的戰略。而且,Macleod的兩位香港朋友(一位在香港的瑞士精煉企業工作,一位在香港的金庫工作)告訴他,他們從來沒有見到過中國精煉的1公斤金條。這說明,要么中國消費者買下了所有金條,將其留在了大陸, 要么中國政府控制了國內所有的金條生產(除了50或100克的金條)。邏輯上來看,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可信。

所以,Macleod指出在中國官方的控制下,金條沒有進入市場,而是被儲藏了起來。

結論

基於以上分析和數據,Macleod總結了從2008至2013年中國實際的黃金需求(下表)。

 

上表顯示,2013年中國的黃金需求暴增至4843噸,同比翻了一番。而且該數據可能還比較保守,因為其中還沒有包括中國政府在倫敦等地購買以及貯藏在海外金庫的黃金。

很多分析師認為,2013年全球ETF共售出881噸黃金滿足了亞洲市場對黃金的需求。但Macleod指出,ETF僅佔了中國需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黃金供應商是全球各國央行的金庫。來自瑞士的傳聞稱,四大主要的黃金精煉商都在24小時加班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的400盎司金條澆鑄成供應中國的一公斤金條。他們甚至將沾滿了灰塵金條也翻了出來。這意味著,為了滿足中國的需求,西方不僅搬出了壓箱底的庫存,而且為自己也挖了一個大大的坑。

(原文作者Alasdair Macleod是黃金評論網站goldmoney的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