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央行的戰爭和掙扎

上一篇尾部本來有一段話,後來想想對同行不敬,刪掉了。
     不料今天卻看到某經濟學家批評我說的央行改變貨幣發行方式,不會輕易降息是謬論。
     好吧,我這人一向心胸狹窄,瑕疵必報。央行的結構性降息,是一次掙扎,你們這些豬腦袋有什麼好歡呼的?
      我在以往的文章裡多次寫到,中國的經濟改革需要面對一系列的陣痛,而我對經濟當局能否承受這個壓力,從來不樂觀。所以,我寫道,我們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這些年的經濟改革是一個步履維艱,妥協式的拖泥帶水的改革。
      首先城鎮化的進程,受制於體制的約束,地方權力和利益架構與中央政府的改革訴求產生矛盾,以至於國務院不得不推出一個試圖全國平攤化的城鎮化,而非基於經濟學理念的城市群發展策略。你縱觀全球所有的國家,只要沒有遷徙管制的地方,最終都形成了沿海區域的大城市和產業集中格局。這是經濟效率的原因決定的。

       而我們不得不顧及地方利益、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等,限制沿海大城市的擴張。
       這種人為的扭曲,造成了內地城鎮空洞化。在農民工第二代已經開始長大成人,視自己所在的城市為故土時,他們不會回到父母的故土。而他們的父母在故土找不到生存方式,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子女。
       而這種狀況帶來了另一個惡果,就是原本地方力量試圖固化人們在本地,以發展經濟和獲得財政收入的努力,反而走向了他們想要避免的方向。
        因此,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內地房地產業結構性衰退,土地財政失效,地方債務有失控的風險。
        從這個邏輯,你們可以看到另一個嚴重的後果:影子銀行和地下金融秩序。
       央行一直希望通過置換土地抵押的安全資產,轉變為債券質押的安全資產,從而轉變基礎貨幣和流動性投放的方式。而這個過程持續了兩年之後,被現實擊垮了。
        央行面對中國要經濟改革,同時又試圖維持經濟不能衰退的矛盾。大量維持經濟指標的行為,導致新的基礎建設項目投放;而房地產業的衰退又抵消了基礎投資的效果。人民幣國際化的訴求導致人民幣維持堅挺,從而打擊外貿出口。這一系列的自相矛盾,導致貨幣端的錯配。
       銀行業無法得到正常的貸款需求,符合投放標準的貸款越來越少,這又回到凱恩斯偉大的貨幣內生理論,貸款製造存款,循環製造貨幣存量。因此你看到了貨幣數據的急劇惡化,在以上的經濟結構矛盾下發生了。
       另一方面,舊經濟結構的頑固增長,導致資金需求繼續猛增。在正常的信貸口找不到足夠的資金補充時,影子銀行蓬勃發展,儘管銀監會和央行一再約束貿易融資,但理財口和其餘層出不窮的炒錢方式,流入基礎投資平台、房地產等處。而經濟的惡化,開始讓影子銀行爆發風險,不僅僅是西北地區高利貸市場的崩潰引發社會風險,連接近上海的蘇州地區也開始產生連鎖反應,民間高利貸體系崩潰。
       實際上,如果中央政府繼續試圖維繫經濟目標,並從最迅速的傳統投資模式中尋求支撐,這種貨幣錯配就會繼續存在。
      與此同時,美元的強勢回歸併沒有讓中國人警惕。美聯儲上週的會議紀要表露的美國態度,他們並不在乎全球經濟的衰退,並婉轉的認為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影響。
      美國人的潛台詞是:只要你們繼續衰退,我們經濟就會繼續轉好,所以強勢美元和加息是一定會繼續存在的。
      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人民幣和美元的息差縮窄,而資金留在中國套利的理由越來越少。
      因此,在這樣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中,央行妥協了,而且自己倒向再次的失敗。
      回到過去的貨幣模式,這個故事是不美好的。如果你問一問一百多年前的德皇威廉,問一問三十年前的日本政府在廣場協議後乾了什麼,得到什麼後果。
     我們所有故事的背景都已經改變,美元不是弱勢週期,人民幣即將逝去息差優勢,繼續堅挺也不符合外貿出口和外匯注入的邏輯,房地產在大多數城鎮已經實質性過剩,買不起房的人繼續買不起房,外埠正忙著新型科技的發展,我們正忙著山寨產品的互聯網批發市場。
     當這個背景下,人民幣持續降息,也意味著人民幣持續貶值,強行維持人民幣升值,不符合這樣一個邏輯,而帶來的惡果,也就是債務繼續上揚。資本外流也將加速發生。
     更嚴重的是歷朝歷代都不想發生的故事:財政失衡。
     所以,當標普威脅降級中國,瑞信表示三年內中國將硬著陸。
     我個人淺見,降息週期能帶來什麼美好未來嗎?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