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2010年的StorySense,由68年次的台灣年輕人沈育德領軍,一開始以接案為主,直到2011年才開發WhatsTheNumber,功能如同「104查號台」。使用者可以在此搜尋店家電話號碼,並且撥號,與顯示來電者的Whoscall 功能相反,WhatsTheNumber是打電話時使用,Whoscall則是接電話時使用。
WhatsTheNumber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語意分析、搜尋引擎……等技術,將網頁裡散亂的文字,挑選出店家名稱、電話、地址等結構化的資訊。4年來下載量約300萬至400萬之間,共搜集超過50個國家約5億筆資訊,位於台北的團隊有20人左右。
一切看似發展順利,但是事實上WhatsTheNumber一直無法找到有力的商業模式。
瓶頸:缺乏有利商業模式
過去主要營收來自「無廣告」的付費版,雖然曾經嘗試與商家合作,做成類似「網路黃頁」的服務,卻始終無法規模化。2014年營收低於百萬台幣,靠著許多「天使」朋友的投資,千萬元的資本額燒了4年也逐漸乾涸,於是從去年開始,沈育德開始積極尋找「救命錢」。
「前前後後,我們大概見了超過100位創投,每天都在簡報、修改、再簡報,」沈育德粗略計算。跑過日本、美國、中國,面對不同投資者的拷問與拒絕,可曾感到挫折?他飛快地說,「每一天啊……。」
對沈育德來說,創StorySense可能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沈育德求學時成績優異,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接著進入台大資訊工程所,並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第二個碩士,電話邦創辦人毛羽建初認識時曾說,「這樣的人才怎麼會在台灣蹲了四年?」
至於收購方的電話邦,其實也是一家新創團隊,創立於2012年的電話邦,以經營企業客戶為主,先後與小米、騰訊、阿里、百度、華為、聯想等20多家手機廠或軟體公司合作,讓出廠手機預載電話邦服務,因此它能接觸到的使用者多達5億人,「在台灣,我連華碩、HTC都談不下來,」沈育德羨慕地說。
未來:只能靠攏國外公司?
電話邦於去年10月,獲得晨興資本領頭的A輪融資,據了解,金額約有8千萬美元,隨即展開併購,出資一千萬美元收購StorySense,意在運用StorySense現有的資料及結構化技術,快速拓展海外市場。
從阿碼科技到 Gogolook 走著瞧,再到 StorySense,台灣網路人感嘆,是不是台灣團隊最終都得變成國外品牌?
StorySense早期天使投資人楊致偉感嘆,年輕人無法站到舞台中央,得不到太多資源,創業犯了錯很快就陣亡了,台灣仍舊是年紀大的人掌握發言權,「他們用1985年開工廠的思惟,在看2015年的現在。有能力的人只能離開台灣,去尋找肥沃的土壤。」
投資許多早期團隊的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表示,「台灣融資的金額都不大,團隊自己營運的錢都不夠了,怎麼來買公司。另外台灣團隊在資本操作的經驗比較不夠也是原因。」
目前沈育德已轉任電話邦營運長,並擁有共同創辦人的頭銜,可見電話邦對沈育德的重視。這次電話邦收購案,雖然恭喜吃了多年苦頭的StorySense,終於得到精彩回報,但事實上,這仍舊是一場人才搶奪之戰,創業土壤貧瘠的台灣,這次再度敗下陣來。……( 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71期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