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阿戴转给我看美联储内部如何决策的文章,颇让人脑洞大开。
橡谷智库运营至今,如果我有什么领悟的话,那就是团队的整个结构非常完整,包括了经济学家、数据学家、程序员和地球物理学家,这让出身草根的我,亲身体验现代科学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运行。尽管我的价值观来自于体系外的广泛阅读思考实证体验,已经完全成型,我对院墙内的风景也一直抱着好奇心。
所以,我和阿戴立即就理解了美联储的运行机制,透过院墙看神仙脱裤子,也不过长着一样的话儿,崇敬心理立马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们讨论美联储主席多大意义上受到政治的影响,因而我坐会位子上开始思索美国总统的决策机制。
美国总统的工作有点像交易员,身边配置各个领域的研究员,提供研究建议。在经济、外交、国安等等领域,有来自各个学术单位、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供策略。但这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围绕着总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自选举以来的幕僚价值观体系,因而选择的科学家们,也就是各种经济学家、科学家、安全研究者的理念,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与总统小圈的文化重叠。
这就形成了历任总统的风格。
实际上总统必须有自己的班底,知根知底,相互信赖和依靠,也就造成了早年间辅助其成长的团队成员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其身边团队成员。
美国是一个私有制国家,因此学府和民间研究机构是其可以依赖,国家部门的研究者也是其重要组成。来自诸如哈佛、斯坦福、MIT、芝加哥大学、民间智库、中情局等等领域的人才组成其智囊中枢。
这也割裂其幕僚团队与许多部门的密切联系,在双方利益相左的时候,幕僚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质上,奥巴马这两年的一些政策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对中东置之不理,返回亚太与中国对抗等等,都可以看到其小团队封闭式的思维方式。
从橡谷智库的价值观和运行方式来说,假定有资格成为美国总统的决策建议者,我估计就只能是共和党总统了,对民主党总统属于八字不合,气场相差甚远。
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其实美国的选举文化决定了其国家策略时常会出现忽东忽西。然而美国总体的价值观,会决定它有一个大致不会偏离方向的行进方向。美国的核心利益是那些中间的东西,才会有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中间派,但决定选举的是偏向两边的力量。
随笔一写,不作为严肃的分析文章,就此下班。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