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論語》及“四書”都與孔子無關

澄清關於儒學幾百年的一個謬說:

何新歷史札記:

《論語》及“四書”都非孔子所作


  把《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成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是個很大的謬誤。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正本清源,予以澄清。

1、《論語》不是孔子的著作,更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論語》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生前與門人,以及門人之間互相對話的言論彙編。此書不是孔子本人的著作,今本《論語》是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

 《漢書·藝文志》對此講得很清楚:“《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也就是說,《論語》乃是孔子與弟子、以及弟子與弟子談話的語錄。該書匯聚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一些支離破碎的觀點,不能認為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代表作。


 《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經典釋文·敘錄》引鄭玄說認為,《論語》是“仲弓、子遊、子夏等撰”。而漢代的緯書《論語崇爵讖》則說《論語》乃子夏等六十四人所會撰。近代人夏曾佑則謂:“七十子之儔,匯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據《漢書·藝文志》記,西漢時至少曾流傳三種《論語》文本,每種篇數不同,內容也有所不同,即:“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古論”二十一篇。

 “齊論語”據說為子張所傳。 “魯論語”據說為思孟(曾參、子思、孟子)一派所傳。 “古論語”,則可能為卜商子夏所傳。三種《論語》傳承各有自,重點殊不同。

   漢代儒家區分為今文、古文兩大學派,鬥爭激烈,勢同水火。漢武帝支持的董仲舒屬於今文學派,倡導的是子夏、荀子一派外儒內法、古為今用的學說。

    而在西漢後期,反對漢武帝搞大一統的劉姓貴族以及陰謀篡漢的王莽及附庸文人劉向父子則支持古文學派。魏晉以後古文儒學興盛至於隋唐。齊魯皆為古文學派大本營。故漢代後期以傳習“魯論語”、“齊論語”者居多。子夏一派的“古論語”,則隨同今文學派而式微,後來失傳。

   西漢末期,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為主,採擇“齊論”,匯纂而成《張侯論語》。這個版本即今本《論語》之由來。

   到東漢後期鄭玄以《張侯論語》為底本作《論語注》,遂成為東漢以後《論語》的通行本。

    孔子生前的代表作是他親手編訂並向弟子傳授的“五經”體系,即:——《詩經》、《書經》、《禮經(包括樂經)》、《易經》、《春秋經》 。

    孔子生平“述而不作”,以“五經”學術傳授弟子。 “五經”學術才是孔子及先秦儒家學術及道統的代表作。

2、四書與《五經》的意義不能並列

    所謂《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也都不是孔子之所作。

    《四書》與《五經》的意義完全不能並列。 《五經》傳授可以溯源到孔子以及先秦。而《四書》之成編,則是南宋時期由朱熹所編撰。四書中的“大學”、“中庸”,摘自漢代以後出現的《禮記》(並非孔子所傳之《禮經》),傳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著作。

(按孔子門下有兩個子思,一位是原憲字子思,一個是曾參弟子、孔子嫡孫孔伋字子思。出自哪個子思歷代也有異說。)

 《論語》、《孟子》也都是漢代以後人所編撰之書,皆不能列於先秦之儒家經典。可信之先秦儒家經典只有《五經》體系。

  韓非子說孔子身後儒分為八,思孟學派,只是八家中之一而已。

  孟軻在漢唐時代並不具有與孔子並列的地位。漢武帝獨尊儒術,尊的僅僅是孔子之道,而絕對不是孔孟之道。

   孟子的抬頭始於晚唐的韓愈。韓愈著《原道》,祖述儒家道統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這一道統南宋得到朱熹的弘揚,據此而編著《四書》。但是孟子正式被朝廷封為"亞聖"而得以與孔子並列,則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時,距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了。

    在此之前孟子只是先秦諸子之一,一位平民思想家。也就是說:所謂“孔孟之道”,從來不曾流傳2000多年,其形成以及存在,至今也不過4—5百年而已。

3、儒家歷史的重新分期

    孔子死後,弟子散諸四方而傳其學。韓非子說“儒分為八”,荀子則著文批評“十二子”,特別批評同屬儒家的子思、孟軻。

    實際孔子身後儒學脈絡對後來影響巨大的大概有三派:魯闕里之學(曾參、子思、孟子)、魏西河之學(子夏、吳起、魏文侯)以及晚出的齊稷下之學(荀子,師出於子弓及子夏)。

   齊國貴族田常曾與孔子交往,好儒術。其專政齊國後,重用孔子弟子子貢、顏涿聚、宰我等。田氏篡齊後,至後齊桓公(田午)乃造學宮興起稷下之學。荀子曾為稷下學宮主席、祭酒,因而形成講述“五經”的齊魯派儒學。到漢初通過賈誼、晁錯、董仲舒而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

    我認為,在孔子身後,歷史上的儒家思想大略可分為以下三期。

    第一期是子夏西河傳經,到荀子主持稷下學宮,再到漢武帝用董仲舒獨尊儒術,這一階段的儒學主流是今文派儒學。

    第二期是西漢後期特別是王莽時期,以劉向、劉歆父子為代表而倡導興起的古文儒學,直到唐初唐太宗編訂《五經正義》,綜合南北,雜糅今古文兩派學術,是以古文派為儒學主流的時期。

    第三期則始自晚唐韓愈著《原道》開始提倡孟子,將孟子作為孔子的嫡系傳人。此論在南宋為朱熹所弘揚而編撰《四書》取代《五經》。至明、清此論得到國家的正式承認,遂以《四書》為主題而立八股取士制度,於是形成以《四書》為主體的所謂“孔孟之道”的道統。

   文革後期舉國批林批孔,批所謂“孔孟之道”,殊不知孔孟之道並不同於孔子的原道。盲人摸象,瞎批一通。今人又鼓吹所謂復興儒學,則也常把《四書》與《五經》並列,其實都屬於不明本源之瞎論耳。

【本文刊於​《何新論孔》一書,已出版。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