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知道這個驚人的秘密,晚年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馬崑山,並把一張無價的「藏寶圖」給了他。馬崑山禁不住心花怒放,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於1938年農曆九月開始轟轟烈烈地挖掘寶藏。
張獻忠兵敗後埋藏了大批寶藏,可是這些寶藏在哪裡呢?
宋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 1644年,張獻忠率農民軍入蜀,在成都稱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權。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滅。據傳張獻忠戰敗之前,將其億萬金銀採取窖藏辦法埋於四川,以備東山再起。但隨著張獻忠的戰死,這個秘密也就一直沒有揭開。
據稱,張獻忠曾留有一張「藏寶圖」。 1646年7月,張獻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錦江築其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一個數丈深的大坑,將他搶來的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並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此舉稱為水藏。
多年來,成都有童謠唱道:「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說即指此事。張獻忠究竟是否曾經藏寶,至今仍為疑案。一首民間歌謠可能暗藏一個懸疑的寶藏秘密;一張藏寶圖可能引發一場浩大的挖銀工程。長期以來,多少人空懷「買盡成都府」的妄想,卻苦於識不破這個秘密。
晚清時,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知道這個驚人的秘密,晚年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馬崑山,並把一張無價的「藏寶圖」給了他。馬崑山禁不住心花怒放,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於1938年農曆九月開始轟轟烈烈地挖掘寶藏。幾天后,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很可能是探測到了金銀。錦江淘金公司立即購置了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了一部起重機,等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有三大籮筐小銅錢。
據《彭山縣志》載:順治三年,在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張獻忠的船隊從成都啟程,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遭到明參將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
那麼,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當年張獻忠的沉銀呢?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於此。
流經成都市內的錦江,其支流起於成都市金牛區洞子口,止於成都所轄的彭山縣江口鎮,全長97.3公里。江口鎮作為錦江的下游,有沒有可能與這批沉寶有聯繫呢?當地人這麼唱道:「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換成了石龍和石虎。在江口鎮的石龍溝中,石龍石虎遙遙相對。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又會在哪裡呢?
垂涎這筆巨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動過一番腦筋。據《彭山縣志》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記載:道光十八年,清政府曾派官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窟藏的確切地點而終止。咸豐三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又舊事重提呈請尋找這筆財寶。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咸豐皇帝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採輿論,酌量籌辦」,但最終沒能找到。
近50年中,彭山縣江口鎮的漁民在撒網時,曾經撈起過銀製的元寶,上面有當時成都府庫的烙文。這就表明了300多年前的那次水戰中,張獻忠的船隻的確在此沉沒不少。
2005年4月20日,彭山縣江口鎮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銀錠,銀錠上「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字樣清晰可見。從出土銀錠中的銘文可以看出來自湖南、湖北地區,為崇禎時期的稅銀,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佔地點十分吻合。
300多年來,張獻忠沉銀之說一直是一道謎團。挖掘出圖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歷史證實。可是,歌謠裡提到的大筆財富卻仍未完全浮出水面。這筆財富究竟有多少,難道另外的地方還會有嗎?看來這筆財富又是一個新的「天朝國庫」之謎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