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諾獎經濟學家: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取代美國



核心觀點
當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彷彿已經成為中國的最熱話題,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資源重組,改善產能過剩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卻認為我們一味地關注資源配置的問題,似乎忽略了勞動力創新的重要性,依靠勞動者對自主支配工作的渴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所激發出的創新性和創造力,能夠為國家帶來繁榮。

在費爾普斯看來,一味追求美好生活的歐洲人已經喪失了創新的能力。中國應當避免走歐洲國家錯誤的路線,採用滿足效率的方式來發展經濟,而忽視“做事情”的重要性。當下對於中國是良好的機遇,美國的創新能力持續下降,歐洲四國已成江郎才盡之勢。若能抓住創新的機遇,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創新的主要來源——與美國持平甚至超越。

為什麼工作待遇最好的歐洲人並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是什麼導致效率優先的歐洲國家喪失了創新的活力?為什麼哲學家眼中的“美好生活”其實是經濟學概念?經濟發展的正確模式應當是怎樣的?未來十年內,中國經濟繁榮的動力是什麼?中國真的有可能取代美國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繁榮》一書的作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在為騰訊財經“原子智庫”撰寫的獨家稿件中,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辯證與思考。
▲埃德蒙·費爾普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繁榮》一書作者

以下為觀點全文:

原文標題:兩種經濟生活


今年國家經濟政策領域中,討論的重點一直圍繞著資源轉移:從投資轉向消費,從重工業轉向服務業,從私有領域轉向公共領域。

令我吃驚的是,國家只是一味地呼籲改善混合輸出產量,但卻忽 ​​略了勞動力。然而在中國,考慮提升工作經驗的時機可能到了。從亞當·斯密到卡爾·馬克思,再到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這些經濟學家都曾強調過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好與不好的工作經歷都同樣重要。

目前,對中國來說,資源重組還不是必須要做的。資源最優配置(其中效率佔一部分)對於良好的經濟來說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的確,一門心思專注於資源配置會阻礙經濟發展:國家如果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此前一直忽視的消費的可能性上,就可能會在其他良好經濟所需的政策舉措上分心。然而,世界上還存在一種相反的觀點,優化配置(機構運行良好所必需的)中如果伴隨對所需的教育的投資,那麼對良好的經濟是足夠的。這一點在歐洲大陸表現尤為明顯,這就是為什麼意大利人、德國人和法國人每年用較少的時間工作但取得出色成績的原因。這也是歐洲每小時生產率和計時工資水平一直非常高,且遠遠高於美國和英國的原因。

然而,歐洲大陸人似乎並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有些事實可以間接證明這一點,歐洲人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創紀錄的假期,而且參與的工作相對較少。同時,工作滿意度的數據也可直接證明這一點。在眾多西方國家中,家庭調查報告中顯示,對工作滿意度最低的就是生活在歐洲大陸的人們。這樣的調查結果並不令我們意外。通常,歐洲大陸的企業都不願參與新的刺激與挑戰:早在數十年前,歐洲幾個曾經生機勃勃的經濟體現在幾乎都已經喪失創新活力了。

從那些經濟體當前如此慘淡的業績中可以合理地推測出,中國和其它國家都一定要避免類似的錯誤——採用滿足於效率的模式,例如歐洲大陸經濟模式。但是,正確的模式是怎樣的呢?

我曾在《大繁榮》(Mass Flourishing)一書中寫到,正確的經濟模式是可以為人們提供美好生活的良好經濟。但在這點上可能會有一些分歧。正如眾所周知的許多經濟學家——包括我的好朋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讓·保羅·菲圖西和弗拉基米爾·昆特——都支持一種被稱之為生活品質的概念。他們認為,在高品質的生活下,人們可以極大地享受消費和休閒娛樂。近年來,這些經濟學家們還強調了一些公共物品的重要性:潔淨的空氣、安全的食物和安全的街道,還有城市市政公園以及體育場館等公民便利設施。生活品質這一概念是寄託歐洲人完美理想的說法,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然,我也贊同這些公共服務項目——同時我也支持國家提供這些公共服務—— 但這些並非是哲學家“美好生活”概念的真正含義。(“美好生活”概念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曾開玩笑說,人們需要這些公共服務來給自己充滿電,以應對第二天的工作。)

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我的另一位好朋友—— 指出所有這些消費都忽視了某些東西:人們對於“做事情”的需要。這就擴寬了人類心中“美好生活”概念的內涵。但“美好生活”的含義似乎還遠不止如此。相比毫無自主權利的工作安排,人們希望得到更多。

享受美好的生活,人們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執行權。然而,人們究竟想用這種等級權利做什麼呢?最起碼,人們希望生活是有意義的,工作是有魅力的。

正如某些哲學家們曾說過,人們重視擁有一些空間來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展示自己的才能。

又如許多觀察者所說的,人們往往更加重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深入理解獲得一些東西。最近,我用“蓬勃發展”一詞(來自拉丁語中pro spere,意思是“希望或期待”)來表達人在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工匠看到自己辛苦掌握的技藝,最終帶給了自己更好生活,從而倍感喜悅;商人會因看到“自己的貨船到達”而感到滿足;學者們會因授予榮譽教授而有。

人們也開始重視從職業生涯中獲得的個人成長經驗。和之前類似,我用“繁榮”一詞來表達人們從未知旅途中所得到的滿足:面對挑戰的興奮、克服困難的喜悅、發現不確定性的魅力以及當自己對世界能夠起到某種作用時的激動。

我所說的取得成就、蓬勃發展以及繁榮都是經驗的獎勵,並非來自任何金錢。

什麼樣的經濟可以提供這種美好生活呢?歷史驗證,充滿創業型人才的經濟可以實現美好生活。人們會抓住每一個微小的機會,主動去嘗試新的東西。與此同時,實現美好生活還需要充滿創新人才的經濟模式 ——人們能夠想像新的事物,將新的思路注入商業產品和方法中,發揮營銷潛能。在這樣的經濟終將迎來繁榮!大多數行業中,在企業部門中實施創新改革會變得十分普遍,從社會基層到最有權勢階級都將包含在內。

當然,我並沒忘記經濟公平這一平行概念。經濟公平需要在經濟上把最大量的弱勢群體包括在內。但請讓我繼續現在的主題。

我希望中國可以在未來幾年內發展實現上述的經濟類型。當然,除了“蓬勃發展”和“繁榮”還有其他可以令人感到滿足的事情。在艱苦的時代,一個國家可能無法保證良好的經濟。而人們想要的也不僅僅是良好的經濟。他們想要呼吸的空氣清潔乾淨,食用的食品安全衛生。確實如此。我想表達的是,為了滿足公共服務和其它公共項目各種無窮盡的要求,必須需要相當規模的國營部門,才能夠將民營部門排除在外。進一步而言,民營部門在提供服務項目上的能力並不低於國營部門,但現在大部分服務項目都由國營部門所負責。(地下鐵路曾經是由民營企業家建造的,而不是市政府。)即使現在,城市交通中最激進的一步就是Uber的出現。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會發生的最激進的變化似乎就是自動駕駛汽車。這些都是由民營部門所創造的。

最後兩點:首先,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想知道中國商人是否具備創新者成熟老練的手段和氣質。如今,已經有證據證實許多中國人都有能力實現創新。中國和七國集團自主創新評估顯示,中國在二十世紀90年代自主創新就已位居世界第四。預計在未來十年中,英國和加拿大排名下降,中國躍居第二,與排名第一的美國差距不大。

第二點,美國和之前相比創新能力有所下降,而且歐洲四個曾經生機勃勃的國家幾乎也不再有任何創新。因此,中國將取代它們的地位成為全球經濟創新的主要來源——與美國持平甚至超越。我認為這對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機會。

小調查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看來,依靠勞動者對自主支配工作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能夠激發勞動力的自主創新和創業能力,從而為中國經濟創新帶來繁榮並有望取代美國。對此,網友們有如下觀點:
你有哪些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你將有機會參加原子智庫線下主題沙龍,與經濟學家、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原子智庫,期待你的發聲!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