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就有"貨幣戰爭" 用於顛覆敵國政權 (2013-07-11 華夏經緯網/長春晚報)
提及“貨幣戰爭”或“金融海嘯”,多數人認為這是當下熱詞,和古代不搭界,其實不然。早在2000年前,春秋時期的管仲,就經常策動“貨幣戰爭”,以顛覆敵國政權,當屬中國貨幣戰爭的鼻祖。
參見“糧食戰爭:棉花暴漲之種桑誤國戰略”
以征服魯國為例,時任齊國“首相”的管仲通過間諜,了解到魯國盛產一種厚實的絲織棉,於是他先建議齊桓公穿上這種棉衣,並令群臣效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結果成了齊國的時尚裝束。於是,市場對魯國絲織棉需求猛增。管仲不僅發動商人甚至動用國庫,大量收購魯國的絲織棉,魯國農民見有利可圖,紛紛棄農種棉。這正是管仲想要的結果。 【中國過去30年是否也在棄農種果、棄農造車、棄農蓋樓、棄農玩手機呢?如果通過機械化和良種等方式來提高畝產,倒也釋放了勞動力價值;但貌似糧食進口越來越多,脖子被人掐得越來越緊……】
3年過去了,正當魯國90%以上的農民都種棉,盼望有個好收成時,管仲又教齊桓公改穿帛衣,於是魯國的絲織棉馬上滯銷,不產糧食的魯國立馬陷入飢荒。為了生存,饑民紛紛流入齊國,魯國祇好向齊國稱臣。
選中敵國某種商品,然後以大量游資購進,以市場的力量誘使敵國發展單一產品,然後突然中斷買進,從而搞跨敵國經濟,迫使對方稱臣。這是管仲策動貨幣戰爭的不二法門。
短短幾年時間,管仲就通過“貨幣戰爭”,先後迫使梁、楚、呂等多國屈服稱臣,為成就齊桓公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著名的“臥薪嘗膽、勾踐復仇”故事背後,實際上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貨幣戰爭。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講到越王勾踐用范蠡的計策:為政者要看清天下貨物的供需行情,掌握物價的漲跌,囤積拋售,高拋低吸,讓敵國的貨幣源源不斷流入本國。范蠡儘管講的是富國之道,但以現在眼光看,其本質就是貨幣戰爭理論。
結果越國富有了,有了財富去招兵買馬,讓戰士勇赴戰場,這些戰士拼命殺敵的熱情,就像口渴時求飲水那樣迫切。而吳國國庫被越國掏空後,餓著肚子的士兵打仗自然沒有積極性,最後越國終於消滅了吳國。
作為游牧民族的遼、金,善於長途奔襲騎射,從軍事實力看,比宋朝強,但為什麼遼、金均先於宋朝滅亡呢?儘管原因眾多,但其中重要一條,就是遼、金和宋先後無意中捲入了一場“貨幣戰爭”。說是“無意”,是因為當時三方不見得懂得這其中的經濟規律,談和之後接下來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但不管明白與否,這場戰爭在簽約那一刻就勝負已定。
澶淵之盟有一條規定: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關鍵在於第二條,兩國開展自由貿易。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麼貿易基礎?它幾乎除了馬之外,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遼賣馬給大宋,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宋朝的軍事力量不斷強大。不僅如此,一邊倒的貿易逆差不僅使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結果,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真金白銀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
金滅遼後,大宋打不過金,就逃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弱得不行了。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群臣拒絕議和,不再和元朝玩貨幣,結果宋被滅了。大宋朝,一個經濟實力非常強大的王朝,卻最終被元軍所滅,是沒有揚長避短造成的惡果。
宋朝的貨幣戰爭,實質是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加之沒有自己的產業,於是,經濟上被掏空,也就導致了(遼金)帝國日益虛弱直到不堪一擊。 【所以奧巴馬呼籲美國要復興製造業和吸引美國企業回流;但另一方面,卻又是中國的原材料和勞動剩餘價值源源不斷輸入美國,換回美國的紙幣。 】
貨幣戰爭,似乎是西方專利,其實不然,古代中國不斷上演,其頻率之高、破壞之大,無疑在昭示我們時刻不能小視。
⊙ 歷史上的十次貨幣戰爭 (2013-02-19 搜狐證券 / 原作者鄭華偉/編輯曲瑩珊)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0、大國擅長玩“財富遊戲”
何為貨幣?何為財富?
貨幣本身並不是財富,只是因為貨幣可以很方便地“購買”到真正的財富,所以貨幣才成了財富的象徵。
大國不僅追求實物財富,而且非常擅長於玩“財富遊戲”。所謂“財富遊戲”,就是(美利堅)大國自己印刷“虛擬財富”(本國貨幣),然後拿這些“虛擬財富”去交換別國的真正實物財富,並且在別的國家所擁有的“虛擬財富”足夠多時,製造金融危機大規模地將其消滅。而美國就是玩“財富遊戲”的頂尖高手。
近日貨幣戰爭硝煙再次瀰漫,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著名的十次貨幣戰爭,希望從中或可受到啟發。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1、第一次貨幣戰爭:中國古代紙幣崩潰 歐洲崛起
眾所周知,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經過宋、金時期的實踐之後,元朝的紙幣發展的相當成熟。但是到了明朝中葉,儘管紙幣的發行與流通使用得到朝廷的法律保障,但由於朝廷濫發紙幣,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不得不退出流通,白銀取而代之。中國開始了銀本位制,這也成為日後中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對此難以認同,這麼大一個帽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就這麼輕易扣在弱小的白銀頭上? 】。
而與此同時,出於對黃金和白銀的渴望,西班牙和葡萄牙積極支持航海事業,開闢了直通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建立起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奪當地的黃金和白銀,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歐洲逐步崛起。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2、第二次貨幣戰爭:牛頓奠定金本位制
當中國建立銀本位制時,歐洲實行的卻是金銀復本位制,即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流通。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使得銀價高漲,歐洲人紛紛把白銀運往中國以牟取暴利。這些運往中國的白銀,除了從美洲開采出來的,還有直接從歐洲的流通領域中退出的貨幣。白銀大量退出貨幣流通領域,使得歐洲出現了普遍的白銀短缺,造成了通貨緊縮。
為了解決金銀復本位制下的幣值紊亂,英國決定在1696年再次重鑄貨幣,卻以失敗告終。 1717年,牛頓建議不再用白銀進行鑄幣,同時將黃金定價。自此,英國進入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
由於牛頓的貢獻,英國在歐洲率先建立起金本位,並在歐洲普遍實行金銀復本位制的國家進行金銀套購,形成了巨額黃金儲備,由此奠定了英國的金融霸主地位。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3、第三次:日不落帝國建立全球貨幣霸權
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佔份額最大。而英鎊,則伴隨著米字旗在全世界高高飄揚,擴張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當時的全球通行證——世界貨幣。
當英鎊成為了世界貨幣,它就具有了無窮的魔力。一是向全球收取巨額鑄幣稅,二是對全球貨幣的調控權。
英國通過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不僅在全球攫取了巨額利益,使其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而且英鎊還延緩了大英帝國霸權的衰落【由此可見,帝國盛衰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金銀本位或法幣制度其本身】。直到今天,英國都仍然受益於英鎊當年的世界貨幣地位。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4、第四次:挾天子以令諸侯 美元取代英鎊
大約在1893年,美國的實際經濟就已經超過了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在此後逐步拉大了與歐洲之間差距。一戰結束後,歐洲一片廢墟,英國實力受到很大削弱,而美國則藉機強大起來,全球三分之一的黃金流入美國,美元成為硬通貨,紐約取代倫敦成為實力最強的金融中心。到二戰結束時,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到1948年時,美國官方黃金儲備高達21,682噸,佔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的74.5%。
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經過20天的激烈爭論,最終達成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主、以英國“凱恩斯計劃”為輔的妥協貨幣協定,史稱“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同時還決定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5、第五次:美國執意廢除金本位制
在初期,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比較穩定。世界各國經濟快速增長,美元發行規模也相應地出現了快速增長,但黃金增長非常有限。因此,美元應當相對於黃金貶值,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又要求美元必須保持穩定與堅挺,於是出現“特里芬難題”。
1958年以後,美國持續的收支赤字導緻美元在世界各地氾濫成災,美元貶值動搖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紛紛拋出美元買入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對外短期債務激增。為了維護美元的穩定,美國在與黃金總庫成員國協商推出黃金雙價制和特別提款權,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特里芬難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就是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不再向任何國家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係自此名存實亡。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6、第六次:拉美債務危機
由於飽受剝削和壓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進行了獨立運動,但是民族獨立並沒有幫助拉美各國步入夢想中的生活,英國和美國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義者。
之後,美國利用芝加哥學派對拉美國家進行的“新自由主義”輸出,這些經濟政策的確在短期內緩解了拉美國家所受的經濟困境,但卻導致拉美國家換上“外債依賴症”。 1979年,美國收緊美元,不斷提高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於無力償付債務,沒有償還的利息被計入本金再次計算,債務越積越多。到1985年底,債務總額上升到8000億美元,史稱“拉美債務危機”。
為了償還債務,拉美國家開足馬力印鈔,這就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90年,拉美全地區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1491.5%。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7、第七次:洗劫日本
對於美國來說,游離於美國本土之外的巨額美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必須予以大規模的消滅。消滅“敵人”必須先要找到目標,這些美元主要存在於各國政府的外匯儲備中,而日本則是當時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很不幸,日本就這樣注定要遭到美國的洗劫。
1983年11月,美國總統裡根訪問日本,他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調整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以實現日元的國際化,並提議設立“日元-美元特別委員會”。美國支持日元國際化的背後,是以日元升值作為交換。
1985年9月22日,由美國財長主導,美、日、西德、英、法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 “廣場協議”。五國政府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拋售美元,引發各國投資者拋售狂潮。通過這種方式美國大規模地消滅日本的外匯儲備。 “廣場協議”帶給日本的並不只是股市崩盤和房地產泡沫破裂,而是全面的金融戰敗。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8、第八次:歐洲貨幣危機
1991年12月,歐共體第46屆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在這份合約中,歐共體除了改名為“歐洲聯盟”外,還明確規定,最遲於1998年7月1日成立歐洲中央銀行,並於1999年1月1日實行單一的歐洲貨幣,即後來的“歐元”。
《馬約》立即刺激了美國人敏感的神經。如果在歐盟所有成員國內實行單一的歐洲貨幣“歐元”,那麼歐盟成員國內的交易將不再需要美元,而且歐盟強大的實力完全有可能支撐一個強勢的“歐元”。這是美國人難以接受的,必須盡可能地阻止“歐元”的誕生。
在聯合浮動匯率制和兩德合併為歐洲埋下匯率地雷後,加之國際資本的推動,芬蘭馬克、意大利里拉、英國英鎊和法國法郎相繼“陣亡”,大幅度貶值。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9、第九次:亞洲金融風暴
1995年日元突然貶值,導致亞洲各國出口下降,經濟發展減速。為了繼續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東南亞各國採取了“引進外資”以推動經濟發展的策略。遺憾的是,東南亞國家在90年代犯了拉美國家十年前同樣的錯誤,大量的外資被用來製造經濟泡沫,或者被消費掉,這為國際資本集中獵殺提供了機會。
1997年7月2日,索羅斯麾下對沖基金對泰銖發動攻擊下,泰國央行彈盡糧絕,被迫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的潰敗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外匯市場上東南亞各國貨幣拋售如潮。 7月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失敗,比索開始大幅度貶值。 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對沖基金橫掃東南亞,並一路揮師北指。韓元最終淪陷,新加坡和台灣也以“投降”而“苟全性命”。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10、第十次: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在重創美國金融業的同時,殃及全球金融市場。隨後,次貸危機又演變為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許多國家的金融、經濟受到嚴重衝擊,損失十分慘重。
而回顧這次事件,與其說是華爾街的貪婪與狡詐製造了危機,還不如說是美國國民的過度消費與選舉政治決定了這場危機的必然爆發。而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正是次貸危機的播種者,華爾街,不過是這場危機中被利用的工具與替罪羔羊罷了【再次難以認同,華爾街其實就是美國總統和美聯儲的老闆,而且也是幾次金融危機的獲益者(儘管個別投行倒下了、但那隻是華爾街內部鬥爭、整體而言華爾街在危機前和危機後都是明顯的巨大獲益者),決不是替罪羔羊!所謂的工具和替罪羔羊,只不過是華爾街一些中高層白領罷了。 】。
意外的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元竟然在屢創新高,這並不只是因為歐洲的經濟比美國更差,更本質的原因是美元被(怎樣)大量回籠,造成全球性的美元緊張,可見美國通過美元霸權來洗劫全球的財富,其手段是何等“高明”。
最近: 美聯儲的市場操縱(5)今天POMO死翹翹 千帆競發的網易博客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優惠加拿大保健品:Omega3降血脂、銀杏精華健腦、輔酶Q10強心抗衰、西洋參
★宋朝的貨幣戰爭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錢荒、鐵錢、遼金、紙幣,宋朝的政治軍事形勢,乃至岳飛的北伐,無不與貨幣相關。 千帆競發
引子:秦檜借理髮解決錢荒難題
南宋初期的京城,忽然發生錢荒。不知道是南宋王朝的央行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還是戰爭形勢吃緊使然,市面上忽然流動性匱乏,各大錢莊資金頭寸開始吃緊。錢莊的伙計們都背負著沉重的納儲任務。說不定還出現存款送禮,存款返現等手段。
一個偏安的王朝,被貨幣苦惱著。
怎樣增大貨幣流量,把現金給逼出來?這個難題不是軍事奇才岳飛所能解決的,任務落到了內閣首相秦檜的肩上。秦檜是奸臣,奸臣也是能臣,起碼看上去是能臣。秦檜可能運用了大量符合金融學原則的舉措,然而收效甚微。某日,秦首相摸摸頭上發,哎呀,長了,也白了,白髮三千尺,只為貨幣愁。該理髮了。
借理髮師傳金融消息
內閣大院裡有理髮廳,秦檜叫來一個理髮師幫自己打理頭髮,剪刀聲裡,秦首相還在思索著貨幣。理髮師也納悶:領導在思量什麼煩心事呢?打理完畢,秦檜的眉頭舒展開來,他看著理髮師,似乎是在黑暗中看見啟明星,然後,親手拿出一張五錢的貨幣給理髮師。當時理髮時價是兩錢。理髮師正忙著找錢,秦首相慈祥地一笑:“不用找啦。”理髮師正要謝,秦首相又低聲說:“師傅啊,知道我為啥不叫你找錢嗎?”消息來了!理髮師豎起耳朵聽。
秦檜於是發布最新貨幣消息:“千萬不要對外頭說,宮里傳出密旨來,我們現在用的貨幣,過幾天就不用了,還不如早點用出去。”
一場最新貨幣動態新聞發布會就在理髮廳完成了。信息的第一個接受者——理髮師,成了秦內閣在民間的消息發佈人,他立即將秦內閣的意思傳達給自己的“刀下客”,“刀下客”們又傳給桌上客,桌上客傳給坊間老友:最新消息,據秦內閣理髮廳消息人士透露,現行貨幣不日內將實行大更換,大家有錢快用啊。
於是,現錢如火山爆發一般噴向市面,現金流爆炸式地增大。
錢荒解決了,奸臣秦檜姦姦地笑了。
以上消息來源於南宋張端義的“博客”《貴耳集》,可靠性不敢斷定。但是,整個北宋南宋王朝缺現錢,倒是不爭的事實,秦檜也肯定面臨過這種金融難題。
貨幣戰爭一:圍剿鐵錢的戰爭
公元971年,大宋王朝統一了,然而如果從貨幣角度來看,它還是一個割裂的政權。整個金融流通區域存在兩種貨幣:銅錢,鐵錢。銅錢流行於北方,鐵錢流行於四川和江南。在以銅錢為核心的中央金融系統的“臥榻”之旁,豈容臣服地區的鐵錢酣睡?
於是,大宋中央政府展開第一場貨幣戰爭,不遺餘力地要消滅發動的鐵錢。戰略部署為:封殺江南鐵錢,以滾滾長江為防線,禁止鐵錢北跨長江;搗毀鐵錢的生產體系,代之以銅錢生產系統,在江南地區大力開發銅礦,從源頭上消滅鐵錢;在戰爭中又區別對待,貨幣戰爭沒有覆蓋四川地區。
從短期戰果上看,戰役似乎取得勝利,銅錢開始在江南通行;然而,長期來看,嘿嘿,未必。鐵錢以四川為根據地,一直頑強地生存著。一直熬到北宋中期,終於西北起戰事了,大宋跟西夏較勁,前線就是“錢線”,打仗是耗銀子的事情,政府加大貨幣供應,鐵比銅賤,北宋政府不得不允許在戰區——陝西,河東,鑄造流行鐵錢,從江南貨幣戰場撤軍的鐵錢,曲折擴充到西北。
一路打仗沒消停,一直打到南宋。宋國對金國,不只是岳飛、韓世忠與金軍兵刃相見,在貨幣上攻防色彩也明顯。宋金的軍事前線為淮河一帶,貨幣前線也如影隨形地停留在這一帶。銅錢是珍貴的貨幣,當然不能流入金國,但前線戰區的居民總得使用貨幣吧?
於是,鐵錢又有了用武之地。南宋“央行”批准前線淮河地區為鐵錢流區,禁止銅錢進入該地區,免得陷入“借寇兵而齎盜糧”(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的尷尬局面。按照這個標準,鐵錢應該可封為“民族英雄貨幣”,因為它就是阻斷銅錢北上流失的戰術屏障。
貨幣戰爭二:北宋與遼的金融戰
說起《澶淵之盟》,我們又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了,大家都知道老楊家“七子去一子還”,死得那個慘烈,燒火丫頭都上了,最後皇帝老兒還是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跟漢族人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麼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第二條,漢族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裡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發起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這“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麼貿易基礎?它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所需要的。開始遼還賣給宋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后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後來就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是,100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大宋的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對抗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100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質量好,款式又多。因為數量多,所以價格比清代的還便宜,這就是這場持續了300年貨幣戰爭的遺跡。
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發現,其實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遊戲的,只不過價碼要得比金高了,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300年曆史。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後世玩味。後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貨幣戰爭三:南宋與金的金融戰
金國和南宋一樣,是由國營鑄錢機構鑄造銅錢的,其鑄錢成本遠高於銅錢價值本身,往往鑄一文錢,成本要兩三文錢。這樣的生意很劃不來,金國也就彷效宋朝發行紙幣。同時,金國限制民間儲藏銅錢,官民之家,現錢不得超過2萬貫。 1207年,嚴禁民間貿易使用銅錢。商人攜帶銅錢不得超過10貫,凡是1貫以上的交易,必須使用紙幣。 1215年則完全禁止使用銅錢,只許使用紙幣和白銀。這樣一來,銅錢大量流往宋境。
可是在此之前,曾經出現過南宋銅錢大量流往金國的現象。當時,南宋和金都禁止銅錢外流。可是,金國的商品卻大量賣給宋朝,比如糧食之類,金國人願意得到銅錢,如果能拿到現錢可以減價,這樣,南宋的銅錢就大量流向金國。
另一方面,金國人對南宋銅錢的價值比較高估。當時的銅錢計算有一個術語——“短陌”,意思是說,不足100文銅錢可以當100文算。通常,是70文當成一陌。而南宋銅錢進入金國境內,有時候一二十文即可為陌。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它只是說明,金國人對宋的銅錢評價較高,就像中國人曾經對美元評價較高一樣。你也可以說金國人低估本幣,就像今天中國低估人民幣一樣。不過金國人低估本幣,並非政府意志,實際上不能說是低估,而是市場形成的匯率,這和今天中國由央行來強行維持人民幣低估是完全不同的。
不管怎樣,南宋輸出銅錢,換得糧食等寶貴的商品,這不是吃虧的買賣,而是非常有益的貿易。但是南宋的官員們跟今天的金融官員一樣,對貿易逆差有著本能的恐慌和提防。宋理宗時的官員包恢針對海外貿易就說,日本人和中國人做生意,明明值千貫的卻只賣百貫,明明值百貫的卻只賣十貫。包恢說,奸民們怎麼會不喜歡海外貿易呢?在包恢看來,這些奸民破壞了朝廷不許銅錢外流的偉大戰略。
對於南宋銅錢流往金國,宋朝的官員們產生了深深的疑懼。
有官員認為,金國的短陌,意在“招誘”宋的銅錢。大臣史浩說,金國人要這些錢沒用,只是因為宋朝以銅錢為寶,所以金國要多藏銅錢“以困我”。這在士大夫中成為相當流行的論調。當然,與此相應,宋朝禁止銅錢外流的法令就更嚴厲了。
今天的《貨幣戰爭》,把一些金融現像說成西方神秘家族精心的謀劃。西方人玩金融玩了幾百年,隨便挖個坑,不就讓中國人跳進去了嗎?這似乎反映了起步較晚的中國人對現代金融的恐懼。但是,在南宋時期,蠻夷之金,在金融謀略上豈能和精明智慧的漢人相抗呢?可是,南宋的士大夫還是採用了陰謀論來解釋銅錢外流。這可見,總是有一些不懂經濟規律的人喜歡陰謀論。這是認識方法決定結論。在這種方法下,蠻夷民族也可以看成老謀深算的金融陰謀家。
今天看,很清楚,金國政府並沒有金融戰的意圖。相反,南宋銅錢流行,金發行的紙幣就價值下降,這是不符合金政府的利益的。實際上,金政府一直想維護紙幣地位,為此不惜禁用銅錢,導致金國自己的銅錢流向南宋。可是,誰如果在南宋時期反駁士大夫的論調,只會被痛罵:“認賊作父”、“拿了金國的錢替金國說話的走狗”、“低估了金國的狼子野心”、“這種胡說八道的經濟學家不要也罷”……
除了貨幣陰謀論,南宋還有一個陰謀論案例。
宋高宗時代,金國權臣完顏昌(撻懶)主持宋金和議,主動提出把金國控制的陝西、河南之地還給南宋。這是一件好事吧?誰知南宋一些大臣又產生了疑懼,陰謀論又開始流行了。
大臣們說,金國怎麼會這麼好心歸還土地呢?這一定有巨大的陰謀。有人提出解釋說,金國是想以此來消耗南宋的力量。因為,歸還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地,南宋就得派兵守衛、派官治理,就會消耗國力,利於金國各個擊破。參與陰謀論大合唱的,包括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
那麼今天的人就會看不明白了,這些抗金派的大臣不是天天唱著要收復故土嗎?怎麼主動歸還的故土卻不要?這不是很矛盾嗎?既然對方歸還,那就先拿回來再說唄。這只是今天的人的想法,南宋群臣可不這樣想。他們豪氣滿懷地宣布:主動送還的土地堅決不要,一定要靠打仗拿回來!
不過,既然和議已成,宋高宗還是派人接收了部分土地。
實際上,撻懶歸還陝西河南之地是出於私心。一是他認為陝西河南之地不好治理,二是他希望通過這一舉動結好南宋,讓南宋感激他,支持他統治山東地區。當時金國還具有部落治理的遺緒,貴族們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撻懶的勢力範圍是山東地區。
撻懶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很多金國強硬派的反對。完顏宗翰(兀術)就懷疑撻懶里通宋朝,但他還是執行了和議,歸還了議定的土地,當然他是極不甘心的。後來,兀術發動政變,誅殺了撻懶,並毫不客氣地奪回了歸還的土地。南宋群臣對此只有傻眼的份。也沒人再提陰謀論了。當然,靠打仗奪回這些地方也是意淫一場。
翻翻史書,對今天的憤青就不會感到奇怪了。老祖宗早就愛上了陰謀論。不管古今,陰謀論總是在慷慨激昂意淫之徒中流行。和老祖宗比起來,今天的陰謀論並不特別雷人。
[轉載]貨幣戰爭溫故知新——匯率是浮雲,經貿為基礎 <wbr>[轉]
貨幣戰爭四:爭奪紙幣發行權
上面說過,在首次貨幣戰爭中,四川地區成為金融特區,鐵錢大行其道。鐵錢的通行導致另一種貨幣的產生:紙幣。你想想,鐵錢多重啊,背個三兩貫鐵錢上市場,已經是不堪重負,買個醋打個醬油還行,如果是上千貫的交易,例如買房子付首期之類的,按照現在的房價,那還不得背座鐵山走? “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
不急,四川人民的智慧是雄起的,化鐵為紙還不行?於是,川中地區十幾家富豪聯手,在經過政府允許的情況下,創辦交子——史上最早的紙幣。
這十幾家富豪互相作保,用紙張印造交子,紙幣上也有圖案,一般都是“屋木人物”。在官方監督下印好紙幣後,每戶人家只要上交相當的鐵錢或銀子,於是就領取相應價值的交子,然後拿著交子去做交易。如果要將交子換取現金,那麼,每貫錢收三十文的利息。
然而,人的本性是貪婪的,在沒有政府監督和主導的情況下,這種貪婪會侵蝕交子的價值。史載在交子的流通過程中,“亦有作偽”者,具體過程不太清楚。反正這幫奸商,等到交子使用者前來兌現現錢時,居然關閉交子舖,捲起現金走人,“關閉門戶不出”。官府其實還是蠻作為的,派出捕快、“特警”幫著用戶追錢兌現,結果到手時不能如數,一千塊錢只能追回七八百塊錢。
為了整頓金融秩序,大宋王朝起初想關閉交子銀行,但是考慮到四川人民已經習慣交子交易,於是,政府接手交子銀行。印造發行流通,全由政府一手操辦。起初,政府還老實,庫裡有多少銀子,市面上就發行多少交子,也就是說,準備金率為百分之百。三年發行一次,期滿時嚴格要求拿著交子交換實體貨幣。
不過,時間一久,情況就複雜了。公務員多了要發俸祿,和契丹西夏打仗要軍費,和金國作戰要擴充軍費,財政問題大了,於是就增發貨幣,在沒有準備金的情況下也增發貨幣,“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於是貨幣嚴重貶值。
講到這裡,我就不難明白為何岳飛的北伐大業被半途叫停了。
解密:岳飛北伐被叫停 或源於貨幣吃緊
交子發展到南宋,被稱為會子。南宋的地盤縮水了,沒了淮河以北,個人估算一下,當時的控制領域大約也就140萬平方公里左右,相當於12個福建,或8個廣東,財稅來源也就福建、江浙、廣東、西蜀和江南一帶,只有北宋時期的五分之一,以北宋五分之一的財力,對抗比北宋面對的大幾倍的軍事壓力,窘況可想而知。
到此,也不奇怪前面所說的,市面上為何那麼缺錢了。光靠忽悠理髮匠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增發紙幣,導致貨幣嚴重貶值,一直貶到咱們的大宋王朝滅亡。
岳飛也為費用糾結
我們想像一下:岳飛的大軍在前線一路高歌前進,捷報傳來,宋高宗就叫秦內閣拿著信用卡刷一下,捷報頻傳,於是秦內閣手裡的信用卡就頻頻地刷,刷呀刷,刷到岳飛快打開封城和黃龍府了,秦內閣一看信用卡,傻眼了,於是報告:啟奏陛下,嚴重透支!
透支?那就撤軍!告訴岳總司令,別打啦,沒錢啦。不回來?十二道金牌把他叫回來。
其實,對於巨額的戰爭費用,海量的貨幣使用,岳飛也是很清醒的,《宋史》記載他每次申請軍事費用,總要很糾結地說:“東南民力,耗敝極矣”。東南地區的財富,都耗光了!
從軍事角度和個人軍事才能而言,我個人絲毫不懷疑岳飛的北伐作戰企圖,但是,沒錢又奈何?
對於秦檜的投降主義路線,我一直是否定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貨幣的短缺確實也是叫停岳飛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當時的記載,軍費開支已經占到南宋財政開支的七成以上。
明朝郎瑛的《七修續稿》說出了岳飛北伐被叫停的原因:“以錢穀兵甲之無所出歟?”錢糧兵器等軍用屋子沒法供應。郎瑛這話也不是亂說的,他有考古依據,他曾經挖出一塊南宋時期的銅牌,寬一寸,長兩寸,這是奧運會運動會銅牌嗎?非也,是臨安府的臨時貨幣,抵三百文錢,郎瑛由此猜測:宋政府南渡,拮据到實在沒辦法了,拿這個當貨幣來補救財政上的困境,銅牌相當於當時的交子會子之類的貨幣:“必南渡國窮,救補通變之物,交會鈔引之類。”拿著雞毛當令箭,拿著牌子當錢用,政府的貨幣危機,可想而知。
所以,郎瑛推論:如果繼續用兵,則將導致經濟上的崩潰,政府破產,更早亡國:“急於用兵,徒促淪亡”。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