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




劉牧師:「你覺得我父親有什麼值得報導的嗎?他以前是個商人,然後退休了。他把兩家公司交給我兩個哥哥,就這樣子了……。」
第一次我提出採訪劉老的構想時,他的五子劉群茂牧師有點不解地這樣說。聽完後,我問他:為何你爸爸總是請你們去五星級飯店聚餐?
劉牧師:「我爸爸一直都有自己的錢......他將公司交給兩個哥哥時,談好每個月公司盈餘的1/10要給他。」
我問:「我記得他100歲時,政府要給他百歲紅包,他說不用,而且他捐了100萬給退輔會,照顧清寒榮民子女。」
劉牧師:「是,他偶爾還會寄錢給我在高雄的姊姊。」
我問:「你姊姊?」
劉牧師:「是,很老了,年紀大我很多。」
我過去只知道他3個兒子經商,還有2個兒子當牧師,第一次聽見有女兒時,不免驚訝。
所以你看!牧師,天下哪個100歲的爸爸還會匯錢給女兒用?
劉牧師笑笑。
牧師,你爸爸很偉大:100歲還一直在給予的人。
我把這個小故事告訴一位住在香港的美國攝影家,這位攝影家只有一位16歲的女兒,這女兒是他心上的一塊肉,寵愛有加,他聽完非常羨慕地回應我:我非常希望我100歲時,還可以開支票給我女兒花用。
---
早上六點半起來去附近校園操場散步,下午三點半到植物園運動,並且在照顧員阿芳的陪伴下,常常去買魚。
「買魚、煮魚、吃魚」這件事情,顯然是劉老行之有年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樂趣。
一個男人會買菜、做饅頭、燒菜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是劉老透過為兒子們做飯,所顯出的責任感和愛心,卻留給我難忘的印象。
他60歲自動退休,快70歲時最小的兒子劉群茂結婚,一起住的幾年,他負責給他們買菜做飯帶便當。劉老另外還有一個當牧師的兒子,四子劉緯茂。民國86年時,緯茂牧師遭遇失婚打擊,當時劉老83歲,他斷然決定飛到美國去為老四和孫子做飯,陪伴老四將近9年,到了92歲時,因為脊椎出了嚴重的問題才回台灣。這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在百歲禮拜發刊的紀念冊上,緯茂牧師寫得相當動人。
劉老離開洛杉磯,隔年老四就找到了生命伴侶,並且很快就結婚了。如果我是劉老,我想這位新婚的師母,就是他最佳的接班人;如果愛與付出是劉老一生的志業,那麼獲得最佳接班人,對劉老來說沒有比這個更欣慰的!

他對家庭的忠誠也表露在妻子耐君身上,他在事業正好的時候,因為妻子生病,所以60歲就將兩家公司交給老二和老三,專心照顧生病的妻子。我第一次訪談時,劉老已經有重聽的現象,我問的問題,需要照護員阿芳用喊的再問他一次,他的理解也很費勁了,所以在當時的狀況下,他突然談起過世的妻子,然後告訴我,「我照顧她10年,親手把她照顧到走」。
是否到了人生的尾端,記憶最深刻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兩年劉老除了關節退化、重聽之外,可說沒有其他疾病。他只有看三科醫生:胸腔科、腸胃科、復健科。可是他不是一生無災無病,60幾歲他因為罹患腎臟癌而切除了一顆腎臟,所以30多年來,百歲劉老只用一個腎臟活到現在。我想他的長壽,是太多因素的結合:長年的運動、信仰生活、良好的家庭關係、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堅持以上4點、貫徹到底的超凡意志力。
說到家庭關係,每週他的兒孫固定會有一次聚餐,這個家庭儀式也行之有年。日子、時間、地點大部分是固定的,配合兩位牧師的休息日,通常會有幾對夫妻、幾位孫子出席。我們想想:年紀大的長者,能受到這樣的尊榮與看重,不是因為他還有遺產,不是因為遺產還沒有交代好,不是因為他權大富貴,在今天的社會是不是太稀奇了?
---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他在台北有兩個繼承事業的商人兒子,和兩個當牧師的兒子,這幾家人比較常聚在一起。他們共同的特質是:知恩、感恩。這個家族的價值觀是以家人為優先,而且敬重這位父親是他們一致的態度。而他自己的兩項條件,也促成這樣的圓滿:一個是「健康」,他健康的程度讓他的兒子們常常自嘆不如,而這份健康帶來持續不斷的家庭活動。除了前述的聚餐,劉家每年的農曆年是選擇台灣風景優美的地方,進行數天的出遊度假。
他的健康,也才能讓幾個兒子、媳婦分別陪伴他出國旅遊,例如87歲去了加拿大的洛磯山脈、90歲去帛琉、99歲去廈門鼓浪嶼、100歲跟著劉牧師夫婦出差到沖繩,順道去遊玩。今年101歲,媳婦丁家蘊原本給他訂了旅遊計畫,因為他身體不適才做罷。
另一個促成家庭和諧的原因,是他扮演「給予」的角色,而不是索取。他雖然衣食無慮,但是幾個兒子、媳婦們爭相孝順,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我看見他的晚年,不被遺忘、忽略,反受歡迎與敬重,跟他「甘心給予」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前面我提到他怎樣在五子群茂剛結婚時,給他們夫妻做便當和晚餐。妻子辭世後,又曾經到美國照顧失婚的四子9年,那時他已經80幾歲,誰會期待他做這些呢?在物質上面他也是慷慨的,聽劉牧師說,家庭聚餐常常是爸爸請客,而且一般傳道人不可能點龍蝦、帝王蟹這樣的料理,爸爸盡量點好料來宴請他的兒孫。
其中一位孫子說,他人生中只去過美國玩一次,當時住到四叔家,爺爺帶他和同行的朋友去餐廳吃飯,還偷偷塞了100元美金給他。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如果你是他的兒子們,稍有感恩之心的人,怎麼會不回報親恩?如果你是他的孫子,可能不免會想:他不需要我們照顧,還請我們吃飯、塞錢給我們,好萌的老公公啊!
我相信很多人希望老後,是受到晚輩敬重與歡迎的,就算不至於每週聚餐,也渴望得到溫暖的關心和陪伴。我從劉老身上,看見「積蓄」、「健康」、「給予」這三件事情,帶給他人生極為圓滿的晚年圖像。其中,「給予」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家庭幸福、父慈子孝、兒孫環繞膝前,這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如果他過去不懂得放手、不懂得給予、不懂得恩慈待人,再富有、再健康,也不見得有這幅晚年美景。

書籍簡介

 
遇見未來的自己:如何優雅地變老,中年人應該知道的10件事情
作者: 張芳玲/著, 連曉恩/攝影, 陳佳芃/攝影
出版社:太雅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語言:繁體中文
張芳玲
〈熟年優雅學院〉創辦人,提供中年人對於未來人生想像的交流平台。主張中年人有三件事情最重要:積存親情與友情,整頓內心的欲望、保持夢想力。目前投入優雅熟年人生設計、家庭關係、中年生活風格等議題,從事寫作與研究。
自2014年起,不斷在台灣以創新活動,舉辦各種適合中年人參加的藝文活動,目的是邀請大家,為自己設計出越活越美麗的人生。自1997年起至今,任職「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專長是企劃、寫作、認識人才和做白日夢。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