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德銀:全球正告別三十五年超級經濟周期

外媒報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Jim Reid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告別過去35年的超級週期。現在必須關注人口結構,以及全球經濟長期趨勢變化。

Reid認為全球人口紅利,中國和印度的“10 億廉價勞動力”,以及發達國家35-54歲高生產率工人,共同造就了長達35年的全球超級週期,然而這些因素正在反轉。

Reid表示,當代經濟的“創世紀”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中國重新進入全球經濟,而10年後冷戰(1988-91)崩潰加強了這個趨勢,之後是1991年印度加入IMF開始經濟自由化。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全球經濟增添了10億廉價勞動力。同時,大背景下全球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大幅增加,創造了一場完美風暴和充足的勞動力。深挖更多宏觀細節,上世紀80年代,生產率最高、收入最高,支出最高的核心國家35-54歲人群處於最小的比率。隨後這個人群數量開始飆升,見頂之後進入了十年衰退期。這個趨勢將逆轉自1980年迄今的一系列核心經濟主題。




各國生產力比例走勢圖(35-54歲佔其中的比例)

Reid認為,過去20年中10億勞動力加入全球經濟,這部分人實際收入大幅增長。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工資增長,建立在發達國家中層收入降低基礎之上,後者製造業、以及其他低技術崗位,已經被來自他國的廉價勞動力佔據。

1980年代以來另一個相關主題是“全球化”。全球經濟變得越來越一體化,二戰之後的嚴重保護主義,和高金融遏制被一掃而空。

下圖可見,全球收入最高的1%群體(圖中點C;主要由富裕發達國家)收入持續增長,但是並沒有超過中間層群體的增長速度(點A;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構成,中國和印度是其代表)。最為糟糕的是,佔據80-85百分位數收入分佈的中間層收入群體(點B;主要來自發達國家中低階層)在這段時間內收入幾乎沒有增長。



收入增長率

所以,過去20年發達國家國家低收入群體似乎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失敗者。發展中國家的大量勞動人口和全球最富裕人群是成功者。全球化大整合,加上人口自然增長率疊加導致了勞動力隊伍增長,壓低了勞動報酬, 特別是發達國家低技術人口報酬。此外窮國向富國的移民,使得發達國家低技術勞動力成本進一步下降。後者正好重合了歐盟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勞動力自由遷移。

因此, Reid認為正是這些全球人口發展趨勢相結合造就了35年的超級經濟周期。股票和債券等全球資產估值創下200多年來的最高值。而現在,“嬰兒潮”一代已經交班到了“千禧一代”,這將導致“持續的低收入增長,高負債水平”。

Reid指出,當人口進入持續衰退期,未來20年(甚至更長)實際增長率都不太可能回歸到金融危機前。如果生產率出現可以持續的增長,那麼預期可能較為樂觀(相比下面的假設)。更壞的情況下,我們將看不到增長的潛力,即便有,我們也沒有時間阻止經濟下行,而政治環境變化將對系統造成更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必將面對持續低實際增長和高債務率的挑戰。



長期政府債券收益



1940年之前的各國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數據表

Reid對未來35年全球經濟的預期包括以下關鍵字:低GDP增速、高實際工資增長率、高通脹、高收益率;負實際債券回報率,富人和企業徵收更高稅率,更低量的國際貿易,更嚴格的移民政策。 Reid同時認為,將會有更多對金融市場的抑制;股市跑贏債市,但是滯後於長期資產回報率;房地產跑輸實際工資和通脹。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