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捐款數億元,散盡家財:
這個愛國的中國人,為什麼被印上新加坡鈔票
無論在哪個國家,肖像能被印上紙幣,歷來都是莫大的殊榮。
能獲得這種待遇的,都是本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偉大人物。
然而,在新加坡的20元紙幣上,印有8比特人物。這8比特都是對新加坡做出巨大貢獻的知名人物。
其中有一,卻是中國人。
他不僅擁有中國國籍,還官居高位。他是中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毛主席稱讚他為“民族光輝”。
在抗日戰爭中,他組織為國家捐款15億元,為抵禦日寇四處奔走。
他就是陳嘉庚。
可以說,這是一比特值得尊敬的中國愛國者。
然而,這些和新加坡又有什麼關係呢?新加坡為什麼會把他印上紙幣?他對這個年輕的國家,有什麼貢獻?
01
陳嘉庚的名字,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
因為他得到了自己祖國永遠的禮遇和懷念。凡是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學生,都在課本上見到過他的名字。
即使是不熟悉他的生平,大家也都在心中有個概念:這是一比特值得尊敬的愛國華僑。
華僑給人的印象是什麼?有錢。
但是華僑的錢都是從哪裡掙來的?在陳嘉庚那個年代,這個淘金的第一聖地,是南洋。
1891年,17歲的陳嘉庚第一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他是福建集美人,這個地方臨近大海,有著下南洋謀生的傳統。
▲青年時期的陳嘉庚
陳嘉庚這次前來,是投奔他的父親陳杞柏。
陳杞柏在新加坡開著一家米店。陳嘉庚每天的工作就是協助父親,經營好自家的生意。
可是在1904年,陳杞柏驟然病逝,給年輕的陳嘉庚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陳嘉庚還沒有從喪父的打擊中緩過氣來,就必須面臨嚴酷的現實:
米店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十分蕭條。
雪上加霜的是,陳杞柏晚年投資失敗,去世的時候還欠了不少債務。
喪父之痛和債務壓力,壓得陳嘉庚喘不過氣。
按照新加坡當時的法律規定,這些債務是陳杞柏所欠,人死債消,原本和陳嘉庚沒什麼關係。
換句話說,只要陳嘉庚良心上過得去,他就可以不還錢。
但是陳嘉庚卻深知其中的利害。
雖然法律規定他可以不還錢,但是道德卻要求他必須還清父債。
如若不然,輕則丟的是陳家的商業信譽,重則丟的是華人的顏面。
“中國人取信於世界,絕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這種道德勇氣,成為陳嘉庚事業成功的根基。
在父親去世這一年,他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創辦了新利川黃梨廠,專門生產鳳梨罐頭。
與此同時,他捕手了日新公司,用來銷售罐頭。
通過陳嘉庚的運營,工廠在短短3個月內盈利4萬元。
兩年後,他瞄準了橡膠業的商機,果斷投資橡膠產業,賺得盆滿缽滿。
父親的債務還清了,陳嘉庚的口碑也立了起來,他在商界做起生意更加順風順水。
1925年,陳嘉庚已經是南洋最有名的橡膠大王之一。
在南洋的華僑中,“陳嘉庚”這個名字如雷貫耳。
按照老電影裏的場景,此時的陳嘉庚應該是吃牛排喝紅酒,拿著煙斗和文明棍,像個西方紳士一樣享受生活。然而,陳嘉庚的生活卻截然相反
他曾經給自己規定,每天的生活費不可以超過5角錢。
番薯粥配鹹菜,“奢侈”的話就蘸上一點點腐乳,這就是他每天的飲食。
除了自己捨不得花錢,他的家人生活也都很簡樸。
這個在南洋赫赫有名的華商家庭,全年的生活支出只有區區幾千元而已。
看到這景的人都一定會驚歎:“這個吝嗇勁頭和葛朗臺有得一拼啊!”
可是,葛朗臺的錢都是自己存著了,陳嘉庚的錢卻所剩無幾。
他的錢花到哪裡去了?
03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經感慨:“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人,只有陳先生。”
陳嘉庚把錢花在了兩個地方,一個是祖國,一個是新加坡。
身處異鄉的陳嘉庚始終心系祖國。
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資助革命黨人,為孫中山提供資金援助,絲毫不求回報。
1894年,陳嘉庚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此後,從幼稚園到高等專科,相繼創辦多所學校,並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體育場,建設集美學村。
1919年,陳嘉庚捐款創辦廈門大學。兩年後,廈大落成。
▲廈門大學群賢樓前的陳嘉庚銅像
20世紀初期,積貧積弱的祖國自然灾害頻發,陳嘉庚多次對災區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籌款賑災。
他還親自發起募捐活動,動員華僑為國內灾民捐款。
抗戰爆發之後,陳嘉庚在新加坡組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並擔任主席。
▲陳嘉庚在南僑總會成立大會上,號召華僑支持祖國抗日
從這個總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以陳嘉庚為首的這些華僑,一刻都沒有忘記過祖國。
陳嘉庚曾說:“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反之則為國賊也!”
他們在南洋歷盡艱辛,一賺到錢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享受,而是毫不吝惜地匯給還在受難的祖國和同胞。
1940年,全國抗戰經費18億元,而南洋華僑的匯款,高達11億!
這筆錢,對於貧困飄零的中國來說,是一劑強心劑!
▲延安軍民熱烈歡迎陳嘉庚
陳嘉庚是個知道感恩的人。
他對祖國愛得深沉,對新加坡也懷着濃烈的感情。
他從1891年第一次去南洋到1950年回國,在新加坡生活長達近60年。
是新加坡給了他事業騰飛的起點,也是新加坡給了無數華僑一個落脚之地。
在陳嘉庚的心裡,他從來沒有僅僅把這裡當成一個淘金之地,而是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
如何回饋這片熱土?陳嘉庚給出的答案是“辦學”。
那時候,新加坡還沒有獨立建國,生活在這裡的絕大部分都是華人。
由於孤懸海外,缺乏充足的教師和學校,很多華人的下一代無法接受傳統的中國教育。
如何經商賺錢,成為孩子們接受的主要教育內容。
至於母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已經離他們越來越遙遠。再過數年,他們可能已經不知道唐宗宋祖是何許人物了。
陳嘉庚决定用辦學來改變這個局面
1919年,陳嘉庚拿出積蓄,在新加坡創辦南洋華僑中學。
與很多崇尚歐美文化的“新式學校”截然不同,華僑中學的教學語言只有中文,使用的也全部是中國課本。
最令人感動的是這所學校的校歌:“猗與華中,南方之强,我中華之光;雄立獅島,式是炎荒,萬世其無疆……”
華僑中學、南僑中學、南僑女中、南洋大學……
一座座嶄新的學校,崛起在新加坡的土地上。
在此後的幾十年,它們為新加坡培育了無數英才。除了直接出資修建學校之外,陳嘉庚還給一些學校提供資助。
他熱衷於辦學的名聲傳出去之後,有些學校的負責人聞訊而來,希望自己的學校能够獲得陳嘉庚的援助。
對於各式各樣的請求,陳嘉庚能幫則幫,他只有一個條件:受助的學校要開設中文課程。
辦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為艱難。
在陳嘉庚的一生之中,辦學數量高達118所,其中很多成為名牌學府。
學校建起來之後,根本不算是大功告成,後期的運行和維護才是開支的大頭。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西方經濟危機的影響,陳嘉庚的生意遇到麻煩。
有人勸他减少對學校的投入,保住自家產業最重要。
陳嘉庚卻選擇了忍痛賣掉自己的橡膠園,該給學校的錢一分都沒有少。
天下為公,國重斯文。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一座學校就是一顆文明的火種。
陳嘉庚散盡家財,為新加坡播撒下無數顆火種。
直至今日,他所創建和資助過的很多學校,依然在為新加坡培養人才。
這樣一比特偉大的教育家,即使他持有中國國籍,也依然被新加坡人印上鈔票。
他為中國和新加坡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