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第一,扣除中國搶購臺灣的半導體,兩岸貿易是衰退的。第二,ECFA相關產業也全部是衰退的。臺灣企業並沒有賺更多,只有極少數特定臺灣企業是大賺的,原因就是半導體封鎖的商機。
中美貿易戰打了兩年,台商紛紛回流台灣設廠,但從數據上看,台灣企業2020年出口大陸金額,以及從中國大陸取得的投資收益卻雙雙創下新高。為何兩者的數字互相悖離?
數據顯示,
中國大陸持續在狂吞台灣供應鏈產能。2020年台灣出口傳來好消息,全年出口總金額為3452.8億美元,打破紀錄為歷年最高。
其中以出口大陸與香港的成長幅度最大,高達14.6%,占台灣整體出口總金額的43.9%,同樣也創下歷年同期的占比新高。
一如既往,出口大陸的主要貨品為電子零組件,只是占比提升到從所未見的55.4%,顯示大陸對台灣貨需求孔急。
台企出口中國總金額「創新高」
耐人尋味的是,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陸續帶動了台商返台投資潮,但是台灣企業2020年出口中國大陸的總金額,反而創下新高。
換個角度看,也意味著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倚賴度加深,主因之一正是新冠疫情。
時常往來兩岸的「凱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上市項目總監梁祥賢發現,2020年大陸管控住疫情之後立即復產復工,年中6月時訂單就回來了,然後愈來愈多。反觀世界其他國家大多無力管制疫情,連帶影響了供應鏈的運作,無法正常出貨。
於是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疫情全球爆發之前,因為中美貿易戰,企業把訂單從大陸移往海外。疫情發生之後則出現大翻轉,訂單從印度、墨西哥等疫情嚴重的生產基地又移回大陸。
長期製作兩岸三地1000大台商排名、「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特別關注到,兩岸經貿的往來,其實並沒有因為產業鏈移出大陸,而出現重大改變。
同樣是從數據中得知。
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由2010年後一路下降,由146億美元的高峰,降至2019年的41.73億元,投資金額與件數可說是腰斬再腰斬。
劉任指出,即便如此,也沒有撼動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最好的證明是台灣上市公司所認列的中國大陸投資收益,竟是逐年增加。
經過爬梳整理,2010年上市公司認列中國大陸投資收益為1768.86億元,接續數年皆往上攀升。只有2015年認列收益下滑到2121.99億元,但隔年的2016年,又再暴增到2953.92億元。
台灣商人從中國大陸賺到的錢,甚至在中美貿易戰的期間達到高峰。
2018及2019年中美貿易戰交火愈趨激烈,但是上市公司大陸投資收益卻反向突破了3000億元大關,分別創下3684.65及3739.76億元的新高。2020年前三季上市公司大陸投資收益為2931.70億元,亦為歷年同期新高。
2020台灣在中國投資收益可能突破4000億元
劉任預估,2020年全年上市公司的大陸投資收益可能將會突破4000億元。
「這反映出中國大陸對台灣而言,無論是内需市埸或是加工再轉出口,都仍然有利可圖,」劉任說。
無論中美如何爭霸,無論兩岸關係好壞,台灣商人聰明地沒有選邊站,而是務實採取「向錢走」的策略方向。
若再繼續深究,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的投資收益,以往大多來自於鴻海集團,往往蘋果iPhone賣得好,大陸投資收益便增長。近年來,這種「一家撐盤」的現象卻有所改觀。
舉例而言,當2019年鴻海的大陸投資收益衰退之時,其他台灣公司的大陸投資收益依舊往上走,代表台灣業者雨露均霑,多數能從大陸市場受惠。
台灣應該無法在短期之內找到取代中國大陸的新出海口;換句話說,兩岸經貿眼下還難以脫鉤,中國大陸整體經濟活動持續往上,有助於推進台灣經濟成長。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