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Yahoo論壇/戴發奎】為何台灣人不認同中國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新的一年到來,台灣除了要解決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難題,還需面對中國大陸軍機常態性越過海峽中線步步緊逼是武力或和平統一的選擇,無論中國經濟是好是壞,文攻或武嚇,認同中國的台灣人始終沒有成長甚至是降低。

2020年9月24日由交通部長林佳龍、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鐘雄等人創立的台灣智庫民調中心發布「推動國家正常化」的民調結果,針對國家認同議題,62.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2.6%認為兩者皆是,若只能在台灣人與中國人中擇一,高達8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外國調研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0年5月12日公布報告稱,相比起中國大陸,台灣人更傾向於與美國加強政治與經濟聯繫。大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28%的人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而只有4%的人認為自己僅是中國人。

不認同中國大陸佔台灣多數民意,不表示就支持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遠見》2020年11月30日最新民心動向民調,關於統獨立場方面,調查顯示,認為「先維持現狀再看」者有28.7%,比去年大幅減少約10個百分點,創《遠見》調查12年來新低;贊成「台灣獨立」者有29.8%,高於去年的25.5%;贊成「與大陸統一」者有6.3%,略高於去年的4.5%;支持「永遠維持現狀」者則有25.1%,創下歷年新高。

從各種數據顯示,維持現狀是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不選擇成為任何一種形式或國號的國家,這樣的情形在世界同樣有獨立問題的地方實屬少見。

台灣人不認同自己祖先來自地方的國家,不是因為背宗忘祖或是中國大陸對台灣做了甚麼無法原諒的行為,而是因為包括台灣人在內的中華民族壓根自古以來「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觀念所致,中國人有民族意識是從民國初期才逐漸形成。

華夏民族常以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為傲,及以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並稱四大文明古國自居,前者還有待考證,後者更是個人理解上的錯誤。發源地不等同國家,梁啓超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文明古國」這個定義,然而西方並不認可。

現今所描述的最早中國起源,在有文物可考證的殷商充其量只是個部落,一個比台灣大不了多少地方的霸權,到了春秋,在「尊王攘夷」的理念引導下,其中霸者整合北方諸集團,以周王自居,才開始有了「中國」的名稱。然而一個國家構成的要素包括人民、領土、主權政府及外交之能力,中國自古就一直缺少其中的「人民」這個元素。我們可以從清道光皇帝欽賜的「靖逆將軍」奕山的一席話裡看出,他說「防民甚於防兵,而防兵甚於防寇。可見,在滿清統治者眼中,平常百姓比強盜可怕一萬倍,要日夜提防。」,不是說有人就是「人民」,在帝王的心中從來沒把人民當作是國家的最重要部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始終內鬥內行,一旦遇到外強就外鬥外行。

西元1900年以保護駐京使館為名發動的八國聯軍,為何能以區區五萬軍隊擊潰清朝津京15萬軍隊,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根本原因就在於「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沒有國家民族意識。

自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清」,到1912年滅亡,清朝一共統治了中國276年。在這276年中,清朝前後共進行了九場對外戰爭,全部以失敗告終,從小歷史課本教我們清朝之所以失敗在於大刀長矛難敵西洋的船堅炮利,但實際上卻不完全是如此,以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為例,當時英軍所使用的前裝滑膛槍相對清軍超過一半人數有的明朝制式火槍(鳥槍),其殺傷力指數約是43:19,一代武器的差別,以清軍火槍數量優勢應可彌補武器等級的劣勢。

當英國軍艦隊攻破虎門向廣州進發時,一路上在珠江兩岸到處站滿了當地的圍觀群眾,他們成群結隊,興高采烈,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指指點點,仿佛看戲過節一般。

中國乃至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直到二十世紀才形成,這也就不能怪台灣人國家民族觀念薄弱,有錢賺快樂生活就足夠。話說回來,要民知有國,政府必須先做到國知有民,顯然兩岸都不及格。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3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