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更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一生都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捍衛人權,堅定反戰態度。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几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1922年11月13日,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及其夫人乘坐日本船「北野丸」號在前往日本講學曾途經上海,當時的愛因斯坦已名聲在外,環球演講皆受到各國相關人士款待。
據記載,愛因斯坦夫婦受邀,於上海「一品香」餐廳就餐品嘗中華美食,隨後前往上海「小世界」欣賞傳統戲劇崑曲,緊接着遊覽了上海當地的城隍廟、豫園等地。晚餐時分由中國文化教育界在畫家、書法家王震私宅設宴招待。
同日,由瑞典駐上海總領事處正式通知,愛因斯坦榮獲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引海內外科學界熱議,受到中國學子夾道歡迎慶賀。同今日追星一族般,當時的中國學子也為可以親眼目睹偶像的到來而為之瘋狂,南京路上,愛因斯坦一度被中國大學生抬起歡呼。
1922年12月27日,愛因斯坦夫婦從日本返程,乘坐「榛名丸」號回歐洲,31日上午愛因斯坦再次途經上海。
1923年1月1日,在當時上海猶太青年會、學術研究會的誠摯邀請下,在福州路17號公共租界工部局禮堂中愛因斯坦公開發表了關於相對論的演講,當時一部分中國學者出席這場演講。
其實,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現代大學之父的蔡元培早有意向邀請愛因斯坦去往北京大學講學,為此他親自致電邀請,並發動各方愛國人士籌集愛因斯坦來華講學的報酬,終於在中國各學術團體的幫助下諸事準備齊全,可愛因斯坦卻爽約於這場約定。
探其原因的背後,多有猜測。愛因斯坦曾回信一封給蔡元培校長,稱有一個自稱受蔡元培委託前往上海同他商議北京大學講學細節的斐司德博士向他提出了與之前同蔡元培校長商議不同的要求,因此被他拒絕。雖然後來知道一切皆是誤會,但行程已定無法更改,此事便就此作罷。
斐司德博士是何人?現代學者對此人產生了兩種猜測:一是當時的日本人從中作梗,找人冒充斐司德博士,攪亂愛因斯坦前往北京的計劃,斬斷愛因斯坦和蔡元培的聯繫;
二是可能由於當時的中國狀況,愛因斯坦萌生退意,認為中國人難以集齊他所需報酬且無法保證他的生命安全,便杜撰斐司德博士以此拒絕。
往事已無法追溯,但多年後,一部《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的出版或許可從中窺得當時一二真相,也讓世人得知了短短几日的中國之旅愛因斯坦的真實感受,一時輿論開始發酵,引中外譁然。
在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對於中國的印象,多為不太友好的言論,一時受到眾多媒體抨擊.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窮苦人民飽受磨難,當時的上海雖是繁華的,但在這繁華背後卻滿是剝削和壓榨,「安靜而拘束,就連孩子看上去都很呆板、遲鈍。」這便是愛因斯坦對於中國人的最初印象。
麻木,為生活奔走的窮苦群眾,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大多數人,亦有據可查。在愛因斯坦的筆下還記錄着諸如「中國人吃飯時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叢林裏解手時那樣蹲着」之類的言語。
甚至於對東方女性的魅力提出了質疑,同男人沒什麼不同的女人,「我不明白中國女性吸引男性具有何種魅力才引得他們生下如此多後代。」這一切都讓在中國停留不久的愛因斯坦提出了質疑。最為令人震驚的,莫過於在他認為「中國人沒有數學天賦」。
還認為中國人「無法獲得邏輯思考能力,就算和馬一樣辛勤勞作,也不會感到痛苦,他們更像是一群機器。中國人如果取代了其他所有種族就太可怕了,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僅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難以言喻的沮喪。」
有學者分析,愛因斯坦一向對自己的高智商自負。曾有記載,在一戰爆發後,愛因斯坦正在大學教書,他認為他的學生無需上戰場而應讓那些智商中庸的人前往前線,這樣的人即使戰死幾十個人也不如他失去一個學生重要。
因此,當時在他眼中沒有數學天賦的中國人一旦取代了所有種族那一定是可悲的。當然這一切也不過是外界的猜測罷了。諸如此類的觀點讓人質疑,身為人道主義者的愛因斯坦是否其背後本質是種族歧視者?
其實並不盡然,大部分網友對於此篇日記的看法是以理性的角度來看待的,尤其是中國網民。大多數人認為當時所處時代背景下的中國人的確如同愛因斯坦所記載的那般,無需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指責他們的所觀所感。
外國網友對此也指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人無完人」,不應當以如今的道德準則來批判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言行。
何出此言,究其原因
究竟是何原因才導致愛因斯坦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如此大的誤解?可能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
當時的中國多戰亂,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遭受襲擊,在這樣的狀況下,老百姓大多疲於逃命,忙於生計。在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不也是如此,從勤勞、純樸到最後的麻木,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最好刻畫。
也是因為這重重剝削,舊社會的婦女也終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為養家餬口又哪會顧及自我形象,且受封建殘留思想荼毒嚴重,大多都不曾識文斷字,這才有了愛因斯坦對中國婦女魅力的存疑。
愛因斯坦還提到中國人吃飯都是蹲着拿碗吃,那樣子如同歐洲人在叢林中大小便一樣。當時中國經濟落後,民眾維持生計困難,為生計而活,打工的民眾,吃飯自然是蹲着吃,且食物匱乏,蹲着吃飯才不會吃太多。
或許,多年前愛因斯坦也不曾想過寫在日記之中僅供自己回憶的私密言語,在多年後竟被出版乃至引發各界對其品行的質疑。其實,愛因斯坦更多的是對當時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關懷。
愛因斯坦訪華期間身旁也多各界人士陪同,但他獨獨注意到途中所遇各類貧苦人民的生活境況,這同樣是對當時中國境況的惋惜。
若是他真的對中國人民存在種族歧視,那麼便不會在多年後抗戰愛國運動的領袖七君子遭受國民政府迫害時,同美國包括他在內的十五位知名人士公開發出聲援。更是在日本軍侵華期間發起捐助中國委員會,在全美的超兩千個城鎮中為中國抗戰募捐。
因此,對於日記所載,應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避免以惡意揣度,導致一代偉人蒙受不白之冤。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