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王石:2020年的印鈔是千年不遇的,央行們之間競賽只有更瘋狂

 


王石:2020年的印鈔是千年不遇的,央行們之間競賽只有更瘋狂

近日,王石發了一條微博長文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各國央行都在大舉印鈔刺激經濟,將引發全球通貨膨脹。每當經濟下行,美國和西方採取大規模刺激,總有人擔心出現通脹。全球大通脹是否真的來了?搜狐智庫連線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晉斌。

王晉斌認為,通貨膨脹處處表現為一種貨幣現象,這句話本身是對的,但並不是說貨幣多一定會導致通脹。“王石的觀點是一種貨幣到通脹的線性邏輯,不一定是正確的。”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大規模放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不到1萬億擴到4.5萬億,中國實際上也是有4萬億大規模的刺激,但2009年經濟沒有通脹。2008年到現在,全球實際上是處在一個低利率,低通脹的狀態。”

至於現在全球是否面臨通脹的風險,王晉斌認為有幾個重要的原因需要考慮:

第一,雖然2008年之後全球化有一點逆向全球化,但並不影響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資源配置,跨國公司的低成本套利引發不了通貨膨脹。

第二,次貸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的需求總體上不旺盛,中國的GDP從2009年超過10%的增速一直降到現在,基本上每年下降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速。包括美國、歐洲的GDP增長,全球實際上進入了一個經濟增長的大緩和時期。

從經濟實力角度來說,10年之前,實際上是歐美整個經濟增長比較好的時期。次貸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總需求不旺,即使發了很多錢,物價也上不來。

第三,這與消費結構有很大關係。因為次貸危機一來,全球的貧富差距,或者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擴大的。金字塔頂端10%的人佔據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這些人實際上是不消費的,對他來講沒什麼好消費的。所以窮人沒有錢消費,富人有錢不消費,人們對基本品的消費數量是有限的。貧富差距的擴大使消費拉動力受到了約束,也不會帶來物價的大幅度上升。

第四,現在全球發行的貨幣,很大一塊是進入了資產化。美國的股市現在是60多萬億美元,再看2008年之前美國的股市可能就十幾萬億,相當於全球發行的貨幣很多是被資產化稀釋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現在全球關於金融產品的交易量,不管是在外匯市場上還是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上,跟2008年的規模比,實際上是一個天量的變化,遠遠大於全球貿易量的變化。這種狀況也導致了資產化對貨幣大規模地稀釋,雖然它對CPI會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買賣股票賺錢去買別的東西,但是本身資產化本身的稀釋,實際上也是對貨幣通脹的一種削弱。

對於未來物價將如何變化,王晉斌認為,如果2021年美國的經濟會有比較強勁的反彈,因為2020年的基礎上是-3.5%,所以他今年漲到6%,甚至7%都有可能。所以同比效應導致他今年物價上漲非常顯著,不能保證2022年還能保證這麼好的增長。在基礎上抬高之後,未來物價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王晉斌認為,未來一兩年,全球大通脹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尤其是2021年全球大通脹不太可能,因為疫情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