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世界史札記:基督教也有一部偽史(2)
尼西亞會議辯論:耶穌究竟是人還是神?
【尼西亞大公會議投票決議:耶穌是神!】
公元4世紀,基督教雖然取得合法地位,但教內並不太平。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以後,出現的問題是基督教中教派林立,對教義的解釋因人而異,爭論不休。
尼西亞會議辯論的最重要主題之一,就是關於耶穌的神性問題——耶穌究竟是神還是人?
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猶太教認為宇宙間只有唯一神——上帝存在。而羅馬的密特拉教認為,除了上帝宇宙中還有許多神存在。
基督教是耶穌傳布的宗教。那麼耶穌是人還是神?以及聖母瑪利亞是人還是神?如果耶穌只是凡身,那麼他是否真正的救世主?基督教本身的神性何在呢?
尼西亞會議(即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於公元325年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召開。
尼西亞會議的參加者有兩派。多數一派主張耶穌與上帝是同格同神,另一派(阿里烏派)則懷疑耶穌具有較低的神性。
[阿里烏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一個教士。他的教派認為耶穌是主借人胎生出來的兒子,雖具有神性,但相比上帝來說神格要低。阿里烏的信眾主要在東方羅馬,那裡既受東方波斯等中亞國家等級森嚴的政治現實影響,又受東方多神論影響。反阿里烏派的教士主要集中在帝國西部,他們認為耶酥就是上帝的化身,和上帝是一體的,都是聖靈本身的顯現,一次發展出後來的“三位一體”學說。]
尼西亞會議最終以多數表決的方式,否定了耶穌低於上帝的從屬論觀點。在所有參加者中,最後只有兩人支持阿里烏教派,多數與會者簽署通過了會議的決議,即所謂“尼西亞信經”。
[據基督教歷史學者的記述: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按羅馬元老院的形式組織大會的進行。君士坦丁一世身穿耀眼的金邊紫袍進場,恭敬地坐在主教們後,作為會議的觀察者。教會歷史家優西比烏在會議開始時宣讀會議祝辭。亞歷山大宗主教亞歷山大一世與西班牙的奧塞思主教先後主持了會議的討論。羅馬教會亦委派兩位教士出席會議。
會議主要是解決亞歷山大教會中,耶穌與天父關係理解上的分歧:耶穌是否與天父同為神靈?
亞歷山大教會內一方的主教認為耶穌與天父同質,另一方(阿里烏教派)則認為耶穌是人類。
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為合法信仰後,卻仍然繼續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羅馬密特拉(太陽神)教。
為平息圍繞信仰問題發生的紛爭,親自召開約有300名主教參加的會議,解決長期陷於紛爭的神學和教會體制問題;以使基督教教義世俗化,並有助於鞏固帝國統一。
會議由皇帝的宗教事務顧問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烏主持。議題中心是密特拉(太陽)神和基督教合二為一。圍繞三位一體中的神父與神子的關係。會上發生兩派,以主張“父先於子,子為被造而次於父”的阿里烏為一方,以堅持“父子同質,子為道成肉身”的亞大納西為另一方,展開複雜激烈的論爭。
這場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新羅馬帝國內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勢力間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對神學問題並無興趣,因而想以妥協辦法來平息爭論一切利於帝國的統治。最後,根據何西烏的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史家猶西比烏所提出的信經為基礎,添上父子“同質”一詞,由皇帝施加壓力強行通過一個決議—— 《尼西亞決議》,作為正統基督教教義的標準。
這個信經後經第一次君士坦丁堡聖公會議修改,成為後世大多數教會所公認並接受的《尼西亞信經》。此外,會議還制訂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國行省劃分教區,加強帝國政權對教會的控制等條規,廢除了當年耶穌在死前立下的逾越節,並確定以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複活節。
君士坦丁一世多次出席會議。最後,何西烏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歷史家優西比烏所提出的《尼西亞信經》為基礎,形成了決議,決議認為:“聖子(耶穌)與聖父(上帝)同質(都是神)”。]
據與會者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記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親臨主持會議,“彷彿是上帝的使者”。
但是實際上,君士坦丁一世本身是不信仰基督教的,他仍信仰多神論。他同意召開尼西亞會議,與他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化一樣,是出於東方帝國基督教徒日益眾多的妥協。
在會議中,出席者在基督教逾越節(即現今之復活節)的日期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以春分後的、第一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節日。會議還確定了聖誕節的日期——12月25日。但是諷刺地是這個日子並非耶穌的真正誕辰日,而是羅馬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會議授權埃及亞歷山大城主教(推測可能是按亞歷山大日曆)每年向羅馬全國的主教宣布復活節確切的日期。
在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中對尼西亞公會議,透過小說人物李伊·提賓爵士(Sir Leigh Teabing)與蘇菲·納佛(Sohpie Neveu)的對話稱:“直到那時,耶穌被他的跟隨者認為是一個人類的先知……一個偉大而有力量的人,但也就是一個普通人。他作為 '神之子'的建立是由尼西亞公會議正式提議和表決的。”
丹布朗認為耶穌基督具有神性是尼西亞公會議的公決結果。但一些西方史家則認為,在大會裡並沒有進行投票表決,只是進行了一些討論來形成《尼西亞信經》,然後由幾百名與會者簽名,除了兩人拒絕簽名以外,所有的人都簽了名。
由《尼西亞信經》形成了基督教著名的三位一體(拉丁語:trinitas,簡稱:三一論)學說。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神(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都以小亞細亞的“希臘語”:homoousios來表達。三位格為同一本質,三個位格為同一屬性。即,僅有唯一的天主(上帝);聖天父是天主,聖子是天主,聖神是天主;三者合一無區別,是同一神格。所以聖天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神,聖神不是聖天父。
三位一體論即基督神性論,於公元4世紀,由北非利比亞地區的神父聖奧古斯丁闡述確立為基督教的主流神學信仰,成為基督教經典教義的重要部分。此後直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改革家加爾文進一步論述三位一體的教義,故此也成為新教意識形態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現代,傳統基督教仍然恪守三位一體——即耶穌神性論為最重要的教義。
[奧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中認為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雖有別,但共有一體,本質是一。奧氏以神的本性作為討論三一神的基礎。奧古斯丁的正統三一論是以《聖經》為本,發展出神是絕對存有,單一不可分的形而上觀念。]
按照正統神學的觀點,三位一體是有限的人類理性所無法理解的:“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測;在人的有限經驗上,沒有類似的事,可作比擬;因此一切比擬的想法,都不能達成願望。在中古時代,乃視為一個奧秘;在十八世紀,乃視為一種無意義和不合理的教義。即使到現在,三位一體論仍不能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在人的經驗和理解上,不能有一個完全恰當的比擬,更不能積極闡發其奧秘。”
西方史家認為: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對基督教歷史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次通過用基督徒代表集會形式取得共同意見,也是基督學(基督教神學的一個分支)發展的第一個起因。無論在教會及三位一體的教義發展方面,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對其後基督教發展影響長遠重大。
通過皇帝的權力召集基督教會的主教們首次聚在一起,簽署發表一個聯合同意的教義聲明,首次由皇帝運用國家力量影響主教會議的程式——這被基督教神學家稱為所謂“君士坦丁轉換”。
通過這一轉換,基督教教會、教義及意識形態直接與國家政權連結在一起,政教合一。
[尼西亞會議制定二十條教會法規,擴大正統派主教的權力,但規定主教由皇帝任免。按羅馬帝國行省劃分教區。規定君士坦丁堡教區皇帝管轄,賦予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耶路撒冷3個教區主教以自主的管轄權力。統一複活節日期的計算方法,否定東方以希伯來聖歷1月14日(逾越節)開始的推算方法,而是以西方(亞歷山大曆法)立春為計算基準,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將尼西亞會議看做改變人類歷史的十大事件之一,稱:
為了平息各種宗教爭端,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召集全國318名主教到尼西亞開會。今天的基督教就是這次會議一致達成的結果。尼西亞會議具有歷史性重大意義,因為它是第一次通過用基督徒代表集會的形式取得一致意見;它也是基督學發展的第一個起因。另外,由君士坦丁來召集和主持會議,標致著皇權對教會有了一定現度的控制。而《尼西亞信經》的產生,為後來的一些尼西亞大會開創了製定信仰聲明和正經的先例,為教義的正統性和為整個基督教國家的合一提供了指導綱領。這無論是在教會歷史上,還是整個歐洲的歷史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所說的影響人類歷史的十大事件是:1、試管嬰兒誕生2、萊特兄弟試飛成功3、達爾文加拉帕哥斯之旅4、孟德爾遺傳學5、美國獨立宣言6、糖的發現7、黑死病8、尼西亞會議9、古安哥拉集會10、火藥的發明]
然而實際上,尼西亞聖公會議並沒能最終解決基督教信仰的分歧問題。《尼西亞信經》的反對者——阿里烏和米勒修斯,不久後就重新得到了所失去的權力。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亞會議之後也轉而支持阿里烏派,對支持尼西亞結果的派系(耶穌神性論)施加打壓。君士坦丁一世臨死前受洗於阿里烏教派。
尼西亞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反對神性派的勢力反過來壓倒信經派的勢力。兩方勢力都努力尋求羅馬皇帝的支持而互相抗衡。但是政治的干預並不能平息教內的鬥爭,兩派相互用逐出教門,組織敢死隊搞暗殺、暴亂等方法將羅馬帝國搞得烏煙瘴氣。皇帝召集多次宗教大會,仍然無法統一思想,反而使局勢越演越烈。 在4世紀剩 餘的時間裡,阿里烏教派繼續傳播,並導致東方與西方的基督教教會發生分裂。
[有人認為:尼西亞會議醞釀了基督教東西方派的分裂。尼西亞會議後,基督教分裂為以西羅馬帝國意大利羅馬教區為首的拉丁天主教和以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正教。
東正教只承認《尼西亞信經》的前36條。天主教與東正教的主要分歧是圍繞是否承認聖母為人和耶穌是否為神而展開的。
東正教不承認大會設立教宗這一職位,只承認各教區的牧首。
所以直到今天,主要信仰東正教的國家中牧師的最高領袖仍然不是羅馬教皇而是各個教區的牧首。]
直至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在次年的君士坦丁堡主教會議上正式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至此,耶穌神性論及三位一體的教義方被確立,反對聲音再次被暴力壓制。否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判為異端,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火刑。基督教的早期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腥的意識形態鬥爭史。
問題是,耶穌是否具有神性的問題,從基督教開始傳播即發生,到今天已經兩千年了,無論在西方的宗教界還是歷史學界,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
【附錄】尼西亞信經(聖公會版本):
我等信獨一之神,即全能之聖父,創造天地,及一切有形無形之萬物之主。
我等信獨一之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之聖子,是聖父在萬世之先所生,是從神所出之神,從光所出之光,從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與聖父同體,萬物皆借聖子而造;聖子為要拯救我等世人,從天降臨,為聖靈感動之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等釘十字架,被害而葬,照聖經之言,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將來复必有榮耀而降臨,審判生人死人,其國無窮無盡。
我等信聖靈即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是當拜,當稱頌者,眾先知說預言,皆是被聖靈感動;我等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我等信因為赦罪設立之獨一洗禮;我等望死後復活,又望來世之永生。阿們。
(摘自中華聖公會出版之《公禱書》)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