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從一萬名成功者的失敗婚姻,歸結出5個幸福法則

剛從學校畢業時,我就進入RECRUIT公司的新客戶開發團隊,除了到處向RECRUIT的前輩們請教提高業績的訣竅之外,每天的業務便是拜訪中小企業的經營者與知名企業經理人,聽他們暢談工作上的成功事蹟、創業動機以及攀向高峰的時刻。甚至到後來辭職創立客製化企業研修公司後,依然有機會聆聽到眾多商務人士的真誠告白,長久累積下來,至今已超過了一萬名知名人士了。
在這一萬名的訪談者中,每當聊到為了某件事而感到後悔,必定會出現的話題就是:「我在這方面其實做得不好」、「我到現在還在反省那件事」等失敗經歷。
其中,最讓每個世代感到後悔莫及的,就是「結婚」。

導致的原因很多,例如:婚前沒察覺到一些生活習慣的差異、因成長環境不同所形成價值觀落差、對另一半惡言相向、與對方家人的相處,或是外遇及性生活等問題。
總歸來說,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
(1) 家事、育兒的分擔比例
(2) 配偶的教養水準與成長環境造成彼此個性不合
(3) 溝通的方式
(4) 金錢與時間價值觀不同的齟齬
(5) 與對方父母的相處
(6) 育兒觀念的差異
這些經營者與商務人士在談到失敗經驗時,相較於工作上的挫折,對婚姻的懊悔更顯沉痛。回顧整個人生,突顯了一項事實,婚姻的維持是決定未來好壞的關鍵。
2012年台灣的離婚率,位居全球排名第四,是亞洲最高,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對夫妻離婚。2013年已居全球第三名,每小時就有6對離婚。在我訪問過的一萬人當中,即有三、四成的男性後悔結婚。
婚後的點點滴滴,並不是婚前可以預測的,相信有不少人後悔著「結婚怎麼跟我當初想的不一樣」。而我也從一萬人的訪談中歸納出兩個結論:「人生最後悔的決定莫過於結婚」,以及「結婚是影響人生的最大關鍵」。
正因為有那麼多人為了同樣的理由感到後悔不已,更讓我深深覺得在這些事端當中,一定隱藏著某種「夫妻法則」的真理。
當然,我並不是因為婚姻圓滿才寫這本書。想當初我們夫妻倆也和其他人一樣,差點走上離婚一途,直到偶然機會聽到過來人悔不當初的沉痛心聲,就像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般,讓我們即時醒悟並努力維繫這得來不易的婚姻。
不過,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因為結婚而使人生更加順遂的最佳範例。實際上與婚前相比,我在婚後的工作與生活的品質確實變得更好了。
結婚不應該只著眼於兩人個性合不合的問題,重點在於將婚姻視為讓人生變得更美好的課題,並且進一步思考如何永續經營
這篇文章將徹底為各位介紹我從一萬名婚姻失敗者的悔恨經歷當中,淬鍊及學習如何經營婚姻的「實用處方箋」。
一、不應該老是把工作當藉口
這樣的懊悔以男性居多。
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妻小與家庭,一旦積怨已久,便形成了離婚的主因。熟年離婚在近30年來增加了八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只專注於工作而忽略家庭的男性身上。 目前45歲以上的男性中,有不少人是以全心投入工作為優先,希望用穩定的收入為家庭帶來幸福,就算要犧牲部分的自己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對上班族來說,超時工作、犧牲假日、責任制加班等,已成了現今社會的常態,即使想要好好珍惜家庭,也無法輕易拋下十萬火急的工作立刻趕回家。身為家庭的支柱,自是要全力以赴,然而只顧工作隨之而來的後果,不僅會造成夫妻間缺乏溝通,陪伴家人的時間與心力也會愈來愈少。即使是雙薪家庭,夫妻間多少較能互相扶持與諒解,但也不能理所當然地因過於忙碌,而把「工作」視為人生的第一順位。
如果硬要將工作與家庭排列出優先順序,大部分的人一定會拿工作當藉口。例如:因為「工作太忙」,沒辦法花心思規劃家族旅遊;因為「工作太累」,無心檢查孩子的回家功課等。若要辯解,人總是有一大堆「自以為辦不到的理由」。
其實,婚姻生活才是一切幸福的基礎,儘管「工作」與「家庭」兩者難以取得平衡,只要隨時提醒自己,養成將兩者「相提並論」的習慣就可以。
以G小姐為例,她就是非常厭煩丈夫的「藉口」,才會在將近50歲時選擇離婚。
當時兒子正準備升學考試,她希望丈夫能以問答的形式,出一些題目幫助不擅長社會科的兒子加強複習,但因工作累得筋疲力盡的丈夫卻一口回絕:「這個我做不來。」
此外,為了家族旅遊而詢問丈夫的工作狀況,得到的回答盡是:「我不曉得公司的行程能不能配合。」然而,當G小姐安排與友人的家族一起高爾夫旅遊時,丈夫卻又一派輕鬆地參加,使得他在G小姐與兒子的心目中,成了一位「不願與家人出遊,但聽到有高爾夫可以打,就興沖沖跟來」的人。
從上述例子來看,也難怪G小姐會認為丈夫不是因為工作忙碌而沒空參加家族旅遊,根本只是嫌麻煩而將工作當成藉口。如果不能把工作與家庭相提並論,最後一定會用各種理由來當擋箭牌。
話雖如此,有時候卻真的是無可奈何,疲憊到無法思考的地步。同樣都是忙碌的上班族,為何有人可以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最大的祕訣就在於,不要「只顧工作」。至少維持一週一次或隔週一次,定期與家人溝通交流的習慣。即便平時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中,到了週末若能撥出時間全心陪伴家人,相信能消除家人心中日積月累的不滿。
我認識一位40代的上市公司老闆,據說他是以週末假日不談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家人做為交換條件,央求妻子週一到週五讓他專心工作。其實,對公務如此繁忙的他來說,挪出假日時間也相當不容易。但是,當他開始不再拿工作忙碌當藉口,且定期陪伴家人之後,逐漸得到家人的體諒,瞭解他是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反而使他與家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緊密。
想要減少夫妻間日積月累的怨懟,最重要的是不要找各種理由來搪塞,而且定期抽出時間來溝通。這不需要每天進行,只要夫妻兩人能夠諒解彼此的狀況,相互配合即可。
二、當初應該多分擔一些家事
家事問題是造成夫妻吵架原因中的第一名。
家事的分擔,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對先生來說,如果從小到大沒看過自己的父親或爺爺做家事,自然就會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認為煮飯、洗衣、打掃、育兒全都是妻子的工作。他不是故意不做,而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相對的,也使得問題更難以解決。
此外,有許多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地說:「這些家事我差不多都會」、「我願意幫忙做家事」,婚後卻只負責倒垃圾而已。
為什麼男性普徧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
我從一萬人的訪談中發現到一件有趣的事,這些男性通常都有「打如意算盤」的微妙心態。
不願意繼續分攤家事的男性往往有著大男人主義,認為自己是「賺錢養家」的人。即使是夫妻兩人都有工作,彼此也能互相合作,但是這種自尊心仍舊讓他以一家之主自居。
先生在心裡打著如意算盤,覺得自己每天工作累得半死,還要負責倒垃圾,已經很不錯了。不僅認為倒垃圾就算是「分攤家事」,甚至還覺得自己的負擔變得更大了。
也有許多人心裡想著要倒垃圾,卻一拖再拖遲遲不去,最後在妻子的催促下忍不住發火,夫妻兩人便因為對方說話帶刺、態度不佳而嚴重爭吵。
積怨已久的家事問題是造成離婚的最大因素。解決之道並不是強迫先生做家事,而是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互相分擔。
能夠順利分攤家事的夫妻究竟是如何達成共識的呢?
從過來人的訪談中不難發現,成功案例都有一套明確的「規定」,藉此慢慢提高先生做家事的技術水準
除了採取分工合作或是輪流負責的方式之外,如果能事先確立分擔的理由,就能避免規定流於形式。
以雙薪夫妻為例,可以規定先生負責洗衣服,次數則是一週兩次。
至於煮飯,也能規定先回家的人負責準備。先生若是不擅長做菜,為了減輕負擔,夫妻兩人不妨以手機溝通,由妻子決定菜色,先生只要煮好飯、簡單準備一下主菜的食材就好。
也有夫妻為了應付緊急或繁忙的情況,特別設置了「例外規定」,結果成效也相當不錯。
一旦以忙碌為藉口,規定就會逐漸形同虛設,因此,夫妻倆可以試著製作類似「免死金牌」的小卡片,利用卡片換來搥背等服務,並且採取收購制,遇到實在不想做家事時,就把卡片賣給對方,讓彼此都能開開心心地遵守規定。
如果能有一套公平的制度,男性應該也會樂於遵守。
分擔家事的祕訣就在於事先建立明確的規定,讓彼此難以用藉口推卸責任。
剛開始或許會有些辛苦,不過,這些能順利分擔家事的夫妻們都強調,等到做家事的技巧愈來愈進步時,就會發現新的生活樂趣。
三、婚前應該多瞭解對方的價值觀
不論性別及年齡,「個性不合」均名列離婚原因的榜首。
然而,夫妻兩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契合。很多人誤以為夫妻之所以能結婚應該是彼此個性相合,事實上,這是因為對對方的好感,使得容忍度提高所予人的誤解。
既然雙方決定結婚,應該多少已經清楚彼此個性的契合程度。可是,為什麼直到婚後才懊悔「跟原本想的不一樣」呢?總結一萬名過來人的失敗經驗,我歸納了一個結論─與其說是個性不合,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價值觀的不一致。
說得精確一點,也就是不夠瞭解對方的價值觀。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個性一樣,不可能和別人完全一致。即使對於工作、教育、哲學、道德等價值觀是一致的,金錢觀卻未必相同。因此,在不同方面總會有「一致」與「分歧」的部分。
如果一昧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與認知,不但會造成對方的心理負擔,當積怨到達臨界點而爆發,便是兩人宣告仳離的時候。而且問題往往是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所形成,當事人總是等到對方遞出了離婚協議書,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維持家庭生活圓滿,要像處理工作一樣不斷調整,需要的是無止盡的磨合過程。在彼此磨合之前,必須先瞭解對方堅持的信念。
以30代的H小姐兩夫妻為例,由於父親是公司的負責人,她從小便在優渥的環境下成長,而H小姐的先生家裡則是在商店街開餐館的。
兩人是自由戀愛而結婚,當初決定走上紅毯時,據說H小姐的母親曾給予忠告:「你們兩個的生活水準差太多了,結婚以後會很辛苦。」但H小姐對於母親的忠告完全不以為意,直到孩子出生了,才驚覺母親說的是事實。
H小姐是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環境下長大,所以只要看到可愛的衣服或孩子想要的玩具,都會想買給孩子。因此,總是被丈夫責罵:「為什麼要買那麼貴的東西!」
而對丈夫來說,小時候如果有想要的東西,只能一直忍到生日或聖誕節才能擁有。這樣的成長過程反映在育兒態度上,使得丈夫認為不可以養成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的浪費習慣;也不可以太寵孩子,必須教導他懂得忍耐。
這就是「成長環境」所造成的差異。
若惡意解讀的話,丈夫在H小姐眼中是個「吝嗇鬼」;而H小姐在丈夫眼中則是個「敗家女」。有些夫妻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妻子節儉,先生浪費。
諸如此類,由於金錢觀的差異造成夫妻失和的例子多不勝數。也因為這個緣故,才有那麼多人悔不當初:「應該要在婚前多瞭解對方的價值觀才是」。
但其實問題並不在於「沒有認清對方的價值觀」,而是對彼此的價值觀「瞭解不夠透徹」所致。
後來H小姐改變了做法,在購物前會主動跟丈夫商量,也會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把丈夫可能會有的顧慮先說出來。例如:「孩子想要買這個,可是有點貴,可以嗎? 」以詢問的口吻試問時,丈夫的態度也一八○度大轉變:「是有點貴,既然他喜歡,還是買吧!」
其實,丈夫不能認同的是H小姐不跟他商量,間接強迫接受她的價值觀。
然而,在H小姐主動與丈夫溝通到最後拍板定案的過程中,決定的依據不再是單憑任一方的判斷,而是身為一家人所彼此磨合而成的共識。
在婚姻生活中,絕對不可以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沒有經過磨合,遲早會因為某一方不堪壓力而爆發出來。
四、必須保有私人的時間
不論30代或40代,最令人懊惱的就是無法妥善安排時間。
尤其是婚後,許多人常覺得自己的時間被左右了。已經被工作佔去了多數的時間,還得額外分擔家事,這使得大部分過來人均表示,不能擁有「私人的時間」,是造成無形壓力的主要原因。
特別是許多男性表示,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擁有自己的時間,否則,久而久之就會萌生「犧牲」的負面情緒,將對夫妻生活形成阻礙。
夫妻之間如果有一方堅持保有自己的時間,一定會影響到另一半,所以雙方必須事先溝通才行。這對雙方而言都非常重要,以便能在轉速飛快的忙碌生活中稍作喘息。
有孩子的夫妻更需如此,時間幾乎都奉獻給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因此,婚姻能圓滿的祕訣就在於尊重彼此的時間,才能攜手共度漫長人生。儘管在另一半的眼裡,擁有個人時間感覺就像在「逃避現實」,但對當事者來說卻很寶貴。最重要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有多麼需要這短暫的空檔。
為了取得對方的信任,不妨定下規矩,並在其餘時間幫忙分擔家事。既然問題出在時間的安排,這麼做也能減少另一半對於保有個人時間的不滿。
從過來人的訪談中不難發現,能夠保有私人時間的夫妻,往往都十分擅長享受生活。他們的共通點是在家裡也能事先規劃行程
以職場為例,有的人不僅工作效率高,還能為自己忙裡偷閒安排假期;有的人則是從早到晚不停工作著,不但無法休假放鬆,也沒有顯著的工作成果。
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能替自己安排假期的人,不是臨時決定,而是事先就把假期規劃在的行程裡。如果老是心裡想著「如果有空的話」,將永遠也無法挪出自由時間。若能提前決定,自然會想辦法安排工作、調整行程,讓自己如願以償。
如果已經習慣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早、午、晚」,便能把星期六、日分成六個時段。舉例來說,有人或許想在週末好好睡一覺,因此,星期六上午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使有了孩子,也要能設法滿足彼此的需求,例如,星期六上午是丈夫的個人時間,星期日夜晚則是妻子專屬的時間。
此外,就連家庭主婦也需要擁有私人的時間。有的夫妻因此立下了規矩,將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三晚上定為妻子的「無家事日」,由丈夫負責包辦所有家事與照顧孩子。
這些都是過來人的生活智慧。實行時必須注意到一個重點:臨時起意的決定,到最後一定會敷衍搪塞,必須互相溝通好並定下規矩,事先將它安排在行程裡。
話說回來,倒是有個方法雖不值得鼓勵,但可以在關鍵時刻把它當作最後的彈性。令人意外的是這一招還有不少人用呢,那就是「假裝假日出勤」。
只是當另一半處境為難時千萬不可以使用這招殺手鐧。不過,在此也必須和各位老實說,實際上有許多大忙人為了不讓自己累垮,會選擇在假日假裝出門去上班,藉此保有讓自己喘息的空間。
五、若離不開自己的父母,將無法成立真正的家庭
不論是男方或女方,有不少夫妻因為選了一個離不開父母的配偶而只好選擇分居,使得夫妻關係變冷淡,甚至走上離婚一途。
許多人往往在婚前只感受到對方很孝順父母,直到婚後才發覺事態嚴重,因而累積不少怨言。由於婚前較難察覺到這一點,因此很容易悔不當初。
女性對男性最大的不滿,就是自古以來的「戀母情結」。丈夫比起在乎自己更在乎母親,不論大小事,都要一一請示父母。這些看在妻子的眼裡,不免覺得丈夫根本就是還沒斷奶的孩子。
婚姻本是一種社會契約,雙方通過社會認可確立彼此的夫妻關係時,也如結婚誓詞中所說的:「無論病痛或健康都不離不棄......」,這份社會契約立下的,其實是比石堅比海深的愛情盟約。
在步入禮堂的當下,兩人都立誓不依賴他人、要敬重對方、彼此互相扶持,但回到現實生活中,令人不解的是,丈夫卻經常夾在母親與妻子之間裡外不是人。若根據結婚誓詞,先生立下的契約是凡事要以妻子為重。
敬愛父母的孝心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不顧及妻子的感受。重點並不在於哪一方才是正確的,而是做為人家的丈夫,就必須尊重妻子的感受。
另一方面,先生對太太最大的不滿,則是「娘家依賴症」。有些妻子會堅持住在娘家附近,完全不在乎丈夫的通勤時間,也不考慮住在較便宜的員工宿舍,使得丈夫對妻子產生不少怨言。
如果是考量到生產與育兒,而選擇住在娘家附近確實方便。可是如果妻子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不僅不用工作,還一天到晚往娘家跑,連晚餐都在娘家吃,再外帶飯菜回來給晚歸的丈夫,丈夫心中的不滿自然會愈積愈多。
對先生來說,結婚之後便是獨立的家庭,太太當然要以自己的家庭為主。基於這份大男人的自尊心,怎麼也無法認同太太婚後仍想依賴著父母、讓自己樂得輕鬆的投機心理。
有許多男性表面上雖然同意住在妻子娘家附近,但私底下卻時常大吐苦水。由此可知,與原生家庭的距離遠近,容易成為破壞夫妻感情的導火線。
除此之外,仰賴父母的「經濟援助」,也是破壞夫妻間彼此信任的主要因素。受訪的過來人均表示,從「原生家庭與金錢」方面的問題,可看出兩家的等級差距與價值觀,而這往往也是造成糾紛的起因。
以N先生為例,他的妻子來自富裕家庭,很愛購買名牌。但N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沒辦法一直提供高級精品給妻子。
有一天,岳父岳母送來了一筆錢,希望他交給妻子讓她能去買名牌。N先生則表示自己會想辦法供應妻子,堅決不肯收下。卻也因此發現妻子婚後仍一直向娘家拿零用錢。
雙方對金錢的認知本來就不同,再加上對方父母的干涉,當隔閡逐漸擴大,已經不是用溝通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對妻子來說,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認為有哪裡不妥。
然而,N先生的男性自尊卻因此受損,他認為應該靠夫妻兩人的力量建立家庭,而不是依賴父母的援助。由於價值觀的差異,使得這段婚姻維繫不到十年便結束了。
對當事者來說,婚後仍與父母往來頻繁,是基於割捨不斷的親子血緣,這樣的事情就算是坐下來面對面溝通,也幾乎無法順利解決問題。直接硬碰硬反而會觸怒對方,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採取間接的方式。其中最單純的,就是以物理手段改變住所。
最常見的例子,是丈夫為了解決妻子的「娘家依賴症」,於是申請派駐海外或轉調外地,讓夫妻倆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生活,藉此拉近彼此間的情感。除了轉調以外,搬到離妻子娘家有段距離的地方,據說也有幫助。
只不過,問題似乎沒有那麼簡單。過來人之所以質疑這種方式的成效,是因為夫妻間只要懂得同甘共苦,擁有共同的體驗,脫離父母獨立的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不要用強硬手段要求對方脫離父母,而是應該夫妻兩人同心協力。例如:藉由全心投入對孩子的教育,無形中便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如果能憑著自己的力量來克服困難,便能增加彼此的信心,一再依賴父母的結果,將永遠也無法獨當一面,也會破壞另一方對自己的信任。
依賴父母本身並不是壞事,只不過夫妻之間如果能多累積「成功體驗」,將能加速讓兩人成為生命共同體的「家族」。畢竟夫妻兩人並不是從結婚那一刻就成為家族的,而是慢慢「演進」而成的。
有過失敗經驗的過來人在深刻反省之後,均表示若過度依賴父母,只會妨礙彼此成為真正的家族。

書籍資料

書名:祝你幸福美滿:從一萬名成功人士的失敗婚姻中,歸結出的50個幸福法則
作者:大塚壽
譯者:莊雅琇
出版日期:2013/10/01
出版社:悅知文化
大塚壽(Hisashi Otsuka)(Hyonman Sin)
1962年生於群馬縣。曾任職於RECRUIT,之後前往美國雷鳥國際管理學院取得MBA學位。現為EmaMay公司董事長,主要為企業提供客製化的企業研修課程。  
由於本名中有個代表喜慶的「壽」字,從學生時代、上班族時代到美國留學時期即安排許多聯誼活動,撮成不少佳偶。目前也在東京青山的「黑暗對話工作坊(DIALOG IN THE DARK TOKYO 東京青山)」策劃暗闇婚活「Kids(婚活In The Dark Special)」,撮合了許多姻緣。
以志工身分、或基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籌劃聯誼活動之餘,深感時代的變化,如今四十熟女的結婚觀與二十世代的結婚觀已相去甚遠。
著有《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30歲,做對決定做對事》、《RECRUIT流》、《職場活性化「超強!」手法》等多部著作。
商業周刊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