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年11月2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31
《經濟學人》文章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改革計劃表明習近平贏了第一場戰役。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金融時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分別就中國改革和英國現代蓄奴等話題作出報導和分析。
《經濟學人》繼續研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發現兩條“埋”在文字堆裡的改革建議或許能推動中國政府發生改變:允許社團發展;地方司法與行政適當分離。
“埋藏”的改革
文章說,被媒體重點宣講、解讀的那些條文自然很重要,比如經濟改革措施和廢除勞教及放寬單獨二胎政策,但上述兩條或許堪稱“最重要的決定”實際上“深藏在黨的文件裡”,很不起眼。
文章指出,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等本質上就是非政府組織(NGO);中共不喜歡“非政府”的東西,視之為包藏西方政見和顛覆性病毒的特洛伊木馬,但已意識到這種不屬政府的團體、組織,確實能為當局解決一些問題,比如照料老人、窮人和病人。
公民社會發展不但本身重要,還在目前經濟改革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改革需求之間架起重要橋樑。
文章認為極其重要的另一條改革措施涉及在地方層面,讓司法和行政適當分離,即地方司法系統不受地方政府控制、不用地方財政撥款。
雖然這個提法未必能變為現實,但如果兌現,那可能就是基本製衡機制的雛形,而這種制衡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官員的行為。
文章認為,這兩條改革建議能寫入文件,本身就令人鼓舞;這兩條改革建議在文件裡如此不起眼,表明中共對進一步開放、自由的矛盾心態。
金融改革時機
《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說,中國最新改革計劃中關於金融業改革的措施在華爾街受到相當樂觀的肯定,似乎市場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基於市場的改革將可提升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且同時減少宏觀經濟風險。
但是,作者寫道,根據以往經驗,華爾街興奮不已的時候就該看緊自己的錢包了;受華爾街歡呼的兩條金融改革政策也可能帶來跟預期相反的結果。
作者認為,關於利率改革,中國的金融系統已在經歷事實上的自由化進程,各大銀行已在被迫與提供高利率的影子銀行爭奪存款,而新增貸款業務也將越來越多發生在傳統的銀行系統之外。
關於資本賬戶改革,作者認為大部分分析員預期這方面的改革將導致資本大量流入中國,但同樣可以預期中國的資本大量流出,而這又會觸發不受歡迎的流動性收緊。國際清算銀行已經向中國發出警告,稱中國銀行系統的淨外債數額巨大且還在迅速增多。
文章引述一名國際評級公司分析員說,在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信貸擴張處於鼎盛期的時候啟動激烈的自由化改革,風險很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