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zt金融帝國的崛起:股票發展歷程(4)

第五章:鬱金香泡沫(6)

    市場行情下跌後,炒作者們突然意識到手裡掌握的不是阿姆斯特丹河邊上的豪宅、而僅僅是一朵花骨嘟,迅速從幻想中清醒過來,他們唯一的念想就是能賣多少算多少、撈回一點算一點,所以普通品種跌幅超過99.99%也就不足為奇了。這與當年猴王股票的經歷何其相似。

    市場下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資者信心崩潰。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金融市場上一直沒有被改變的規律。

    我們不需要詳細地講述行會和荷蘭政府是怎樣救市的,大師們說: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大師們還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儘管荷蘭政府採取過強制價格交易、強行終止交易等措施,卻無法改變泡沫的破裂。

    泡沫的破裂對荷蘭經濟的衝擊是極大的,各階層人員的破產而導致的經濟不景氣和社會動盪,成為一個巨大的創口,或許這也是荷蘭讓出世界金融中心的開始。

    愛莊股份曰:把某樣東西做到極致、或者把某個功能發揮到極致,要么獲得巨大的成功、要么迎來巨大的災難!

    荷蘭人愛錢愛到極致,創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發財了,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

    他們又把這個極致發揮到了極致,迎來了巨大的災難。他們兩樣都佔全了,符合陰陽平衡說。

    成功之後是巔峰,巔峰之後要么毀滅、要么瘋狂。世事如此、股市亦如此。

    嚴格意義上說,鬱金香炒作不是股票交易,只是在股票交易所進行了交易。但專家們的金融作品中在談到股票時,總會說到這一話題,而且毫無例外,專家們把“鬱金香、南海、密西西比”並稱為三大經濟泡沫,這也是近代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而且,都發生在地理大發現時期。

    本章不打算對鬱金香泡沫做出總結,準備把上述三大泡沫講完後,集中打包整理。因為到那時候,讀者們會有一種厭倦感。為什麼會這樣?是俺講得不好嗎?不是,而是這三大泡沫的過程相似度太高,如果是三部文藝作品,肯定會被認為是後者抄襲了前者。到那個時候,我們打包總結,相信會提高大家的眼界,弄不好,就能把它當作一面鏡子用來比照當下的股市,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太好了。假如再能昇華一下,透過股票能看清歷史、看清人生、看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的進程,可就是一件功德。因為理論上它是可行的,所謂萬法歸一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我們知道,真正成為專家的人物,你給他講解他不熟悉的領域的內容,可能你還沒有說完,他已經搞清楚了其中的原理,雖然對具體的技術細則說不上來,這就是東方文化所說的悟的境界。

    閒著也是閒著,我們朝這個目標開進吧。

    所以,下一章打算給大家描繪一個圖像:地理大發現。愛莊股份將奮力以較少的語言給大家的腦中畫一幅畫,讓大家很清晰簡捷地“看”到地理大發現的脈絡、以及荷蘭在當中的作用,相信過了下一章之後,我們就會以一種站在雲端之上俯瞰世界的境界。

    有廣告和吹噓的嫌疑,但本文的定位就是知識儲備、在儲備中提升自己。

    能不能達到,也要去奮鬥!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1)

    我們先用幾百字,囉嗦一下人類發展的脈絡,給大家腦中留下一條線索。隨著日後本文的推進,企望大家能把這條線串到當代,許多問題就清楚了。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有一些關鍵的節點的產生,極大地提高了發展速度、或者使人類文明產生了質的變化。

    第一個節點是非洲草原的進化導致森林的退化,迫使我們的祖先從樹上跳下來、改四肢行走為下肢行走,這樣才能空出雙手進行勞動和創造,創造能力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至少是區別之一。第二個節點是火的使用,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完成從猿到人的過程之後,人類開始向外遷移、不管是被迫的還是主動的,他們從北非來到西歐,一部分越過大洋來到英格蘭,另一部分東行,在今俄羅斯境內分為兩派,一派南下到中國及南亞、另一派越過白令海峽(當時的白令海峽在海平面之上)到達美洲。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瑪雅人和亞洲的中國人等同屬蒙古人種,就是一個證明。

    至此,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各大洲板塊之間的人們不聞雞犬之聲、老死不相往來,一直到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

    以上是人類進化的主流觀點。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進化中的另一個重要節點。多數專家認為1500年前後是人類邁入現代文明的時間分水嶺,這時候麥哲倫船隊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應該把這個時間放到二百年之後的英國工業革命。不管是哪個觀點,都承認地理大發現對現代文明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愛莊股份認可第一種觀點,並畫蛇添足地認為:沒有地理大發現,人類這個大家庭就不會充分交流和競爭,那麼,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不前。華夏文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直到地理大發現初期,大明朝還是世界上毫無爭議的經濟和軍事NO.1、科技方面也不遜色,可惜環顧四方“皆夷匪”,一家獨大,便喪失了前進的源動力。不管專家們對華夏文明的衰落有多少種解釋,恐怕沒有人能否認這一條。

    地理大發現先後成就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四個人類歷史上的強國,本章我們講述前三個國家的歷程,並儘力展現荷蘭在其中的地位。

    愛莊股份認為:地理大發現可分為三個階段,地圓說之前、地圓說、和英國殖民時期。

    以上是愛莊股份的觀點。特別說明:文中凡涉及本人觀點的,均為本人總結、不是專家們的意見,請各位在參考時慎重。在本人有限的知識面中沒有發現前人有過相應總結。如果前人已有,請指出來供大家參考,並據此認為是愛莊股份抄襲了前者。對此本人不以為恥,反倒認為本人的水平和專家們有一拼了。特此聲明,後文不再重複。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1)

    鄭重道歉!

    本節中有錯誤,原文為:“多數專家認為1500年前後是人類邁入現代文明的時間分水嶺,這時候麥哲倫船隊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

    文中給大家一個誤導:即麥哲倫船隊是1500年之前就完成了環球航行。

    準確年份是1522年。

    應該改為:“多數專家認為1500年前後是人類邁入現代文明的時間分水嶺,就在這段時期中的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給大家造成了不變,特此道歉!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2)

    形成地理大發現的“動機”,是一粒小小的胡椒粒。

    歐洲人對胡椒的依賴、不亞於吸煙成癮者對煙草的依賴,可這玩意兒只在印度等地生產。另外,中國絲綢和瓷器也是有錢人不能離開的寶貝,它相當於現在的名牌奢侈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陸地運輸是主要的方式。但它的運輸成本太高、還被阿拉伯人幾乎壟斷了一手貨源,而且陸地上戰爭不斷,時不時地有價無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通往東方的陸上和海上商路分別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這樣,歐洲人買到手的東方貨物的價格更貴了。

    神聖的宗教也希望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能夠把上帝的福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葡萄牙率先行動,他們要打通海上商路。1415年葡萄牙由三隻船組成的探險船隊開始對非洲西北部的探索。

    同年,葡萄牙佔領北非的穆斯林據點、也是伊斯蘭貿易中心的休達,休達成為葡萄牙的領土。兩百多年後,葡萄牙將此地割讓給西班牙,休達至今仍是西班牙的一個自治市。

    同年,鄭和的25000人的船隊從非洲中部另一端的肯尼亞返回大明。兩年前鄭和第四次下西洋,他的寶船抵達肯尼亞,在“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之後,威武班師。

    為什麼是小小的葡萄牙走出了地理大發現的第一步?

    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當時的歐洲,其他國家多數為封建割據制,國內的領地和城堡由一個個貴族掌握著實際權力。而葡萄牙已經成為君主制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它可以集全國的力量進行攻堅。中國當年“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如此。

    “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摘自《大國崛起》)

    只有浩瀚的海洋,才是他們走向強盛的唯一出路。

    制定了大政方針之後,恩里克王子親自主持這項工作。這位具有極大包容能力的王子,把不同種族甚至不同信仰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他的麾下,建立航海學院、改進中國指南針、改造海船,專為航海而建立了天文台和圖書館,他們還成立了一個由數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把數學、天文學的理論應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通過二十多年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葡萄牙人終於向南出發了。

    從1415年到1488年,葡萄牙人的20多米長的海船走遍了西非海岸和附近的島嶼。但是在“好望角”被發現之前,他們還不知道下面的路還有多長、才能繞過非洲大陸。

    1488年,迪亞士率兩艘輕快帆船和一艘運輸船自里斯本出發,再次踏上遠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大約是1月間,船隊抵達現屬納米比業的盧得瑞次,那裡遇到了強烈的風暴,船隊被風暴裹挾著在大洋中飄泊了13個晝夜,不知不覺間已經繞過了好望角。風暴停息後,已經喪失方位的迪亞士命令船隊向東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但數日之後仍不見大陸,迪亞士醒悟到船隊可能已經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於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駛。他們再次經過好望角時正值晴天麗日。葡萄牙歷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感慨萬千的迪亞士據其經歷將其命名為“風暴角”。後國王若昂二世將其改史為“好望角”,以示繞過此海角就帶來了好運。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里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摘自《大國崛起》)

    愛莊股份將葡萄牙的海上探索劃歸到“地圓說之前”的階段。當時雖然地圓說已經興起,但不被多數人接受。葡萄牙的海上探索計劃更是對地圓說的否定,他們的目的就是南下、再向東,找到通往東方的航線。

    葡萄牙人現實的作法為他們打通了到東方和航線,也使他們錯失了哥倫布與麥哲倫,後來國王若昂二世搥胸頓足道:“見識短淺的人啊,我為什麼讓這樣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3)

    哥倫布,具備了領導型成功人士的三要素,所以他成功了。

    這三要素是:1、執著甚至偏激;2、能忽悠、會忽悠;3、運氣賊好。

    此三要素為愛莊股份片面的總結,“片面”在這裡不是謙虛、是實指,還包括不完全的意思。

    這要從“地圓說”開講。

    在公元前的古希臘,地圓說就已經成氣候。約公元前3世紀,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用幾何學方法首次測算出了地球的周長約合4萬千米。但真正影響地理大發現的地圓說,是成書於公元2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學大成》,同時該書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即地心說。

    《天文學大成》後在圖書館塵封多年,一直到中世紀時羅馬教會將地心說奉為正統後,加上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它才火起來,這在客觀上加速了地圓說的傳播。羅馬教會曾用嚴刑竣法維護地心說,但地球圓不圓的他們不在乎。

    雖然當時有許多人認可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說法,但也只是泛泛地認可而已。一是沒有被證實,二是一些技術問題在當時還沒有被解決。比如說,如果地球是圓的,那么生活在另一半球的人豈不大頭朝下?那是要掉到地獄裡的!在偉大的牛頓之前,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嚴肅的技術問題。我查了一下東西方人對地球形狀的解釋,不論把地球說成什麼模樣,都沒有人能跳出天地有上下之分的思維。

    哥倫布也不例外,當西班牙專門為他請求募集資金而成立的委員會舉行聽證時,一名委員尖銳地問道:“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麼船行駛到地球的另一半時怎麼爬坡返回來?”那時節可沒有機械動力啊。對此能忽悠的哥倫布也不會忽悠了,無言以對。

    但這阻擋不了哥倫布的執著。

    我們先看一看這位稱得上偉大人物的簡歷,做個基本了解。然後從上述三要素入手,給大家展現地理大發現最關鍵的一章。

    哥倫布1451年生於意大利熱那亞(當時好像叫熱那亞國),1506年5月20日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他自幼熱愛航海冒險,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可以肯定他是一個目標明確並付諸行動的人,年輕的哥倫布就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名人。接下來,他邁出了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1、哥倫布的執著甚至偏激。

    他堅信地球是圓的,堅信一直往西航行就能到達《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的富有的用黃金做屋頂的中國、還有盛產香料的印度。支持他信念的理論依據就是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他雖然也沒鬧明白地球另一半的人大頭朝下怎么生活,但他就是相信地球是圓的。他的目標就是建立在這個相信上。

    為此他到處遊說,希望能得到資助。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都遭到拒絕。葡萄牙進行南下的遠航探險時,哥倫布看到了希望,他來到這個國家居住下來,用了六年時間想說動國王:向南、也要向西。但六年過去了,沒有結果。但哥倫布沒有灰心,他仍然四處遊說,包括兩次面見了後來資助他的西班牙女王。

    十幾年過去了,沒有結果。

    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沒有打倒這個硬漢,一些人還把他當作江湖騙子送給他不少的白眼球和惡劣的語言,也沒有打倒這個硬漢。

    想想也是,如果地球是圓的,下半球的人怎么生活?這不科學嘛!如果現在有人說他發明了一對翅膀,套到人的胳膊上就能讓人飛起來,為此找你來資助,你會信嗎?人胳膊上肌肉能把人扇起來?這不科學嘛!你不罵他騙子就算你是個溫柔文明型人物。

    如果是我,早就崩潰了。但我們本章主人公硬是堅持了十幾年不放棄。這難道不算執著?並且,他的執著所依據的理論還不能自圓其說,為此他仍然堅持十幾年、看樣子還要繼續堅持下去,這個算不算偏激?

    執著也罷偏激也罷,機會終於來了。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4)

    2、能忽悠、會忽悠

    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這位西班牙歷史上的偉大女王在議會(學術委員會?)否決了哥倫布的資助請求後,決定資助他的西行計劃。

    可中間的過程沒這麼簡單。

    此時的哥倫布以僑民身份在西班牙停留了很長時間,女王的兩次接見以及議會的否決,使他對西班牙喪失了信心。根據《哥倫布傳》(美國:愛得華?埃佛雷特?霍爾)記載:他帶著10或者12歲的兒子開始離開西班牙,準備去法國碰碰運氣。這一天他們走到聖?瑪麗修道院,這裡已經離西班牙邊境不遠了。在修道院門口打尖時,院長發現此人談吐不凡、便邀請他住一天,從不放過任何機會的哥倫布不失時機地向這位看上去與他的計劃毫不相干的修道院院長推銷自己的方案,沒成想院長被他忽悠成功!

    院長認為如果哥倫布成功,會為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在院長的努力下(這個後面詳細說),14天后接到通知:女王召見。隨行面來的還有女王賞賜的兩萬金幣作為路費。

    我們可以猜到哥倫布當時的心情。因此,當他見到女王、聽到女王告訴他同意資助時,哥倫布的心跳速度肯定超過了戀愛中的年輕人,這可是等待了十幾年的結果啊!於是,哥倫布……

    請允許我在這裡賣個關子,我實在是太佩服這個人了,他他他……居然和女王談條件!這期間,還因為條件談不攏,哥倫布居然一甩手走人了,又踏上了去法國的路程。

    一個漫天要價、一個坐地還錢,三個月後哥倫布才同意了最後的條款。

    哥大人,俺服您了!

    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協議包括瞭如下內容:

    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併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哥倫布是怎樣說動女王的?而且是在議會否決了他的提案、在許多有份量的人的極力反對之下?這裡面肯定有女王自己的考慮,但還有一個因素必須要說給大家,那就是:忽悠。

    哥倫佈告訴女王,從葡萄牙到日本只有2400海裡的距離、大約兩週的航行時間。真實情況是兩地的空中直線距離已經超過1萬海裡,請注意是海裡。他的依據是當時的一種較有名的、經過“精確”計算的理論,我忘了出處,該理論明顯低估了地球的半徑,說從歐洲到中國祇需要幾週的陸地行走時間。

    但哥倫布知道2400海里遠遠到達不了日本。為了能忽悠成功,他向女王拋出了這個理論。

    之前,葡萄牙的一個委員會向國王建議否決哥倫布的申請,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即使地球是圓的,但往西航行需要的距離遠遠大於哥倫布所說的距離,由於距離太遠、未知的因素太多,因此否決。而哥倫布是一位實打實的航海家,具有豐富的地理經驗,又長年研究地圓說,應該知道葡萄牙人的判定是正確的。

    還有,出航後,哥倫布偷偷調整了船上的計程工具,使每天記錄的行程要比實際小,這樣可以減少船員對遠離大陸的恐懼。如果真是如他告訴船員的只需要幾週的時間,他沒必要這麼做。

    上述過程如果還不能確認我的論斷,請看下面。

    電影《1492征服天堂》(《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又譯作《哥倫布傳》等名,法國、西班牙等國聯合製作。)對此有精彩的表現:

    出航前,哥倫佈到神父那裡懺悔,誠懇地說:“我有罪,我撒慌,航程要比我說的長。”

    驚訝的神父:“有多長?”

    “兩倍,或許不止,我不知道。”

    不滿的神父:“你應該告訴你的船員。”

    “不行,那樣他們就不會跟著我了。”

    正義的神父:“你不講,我去講。”

    “你發過誓的!”哥倫布強調神父的職業操守,然後說:“赦免我吧,神父。”

    看到神父有些猶豫,哥倫布拉著他的手,懇求道:“赦免​​,神父!”

    無奈的神父:“主啊,寬恕他。”

    忽悠成功,耶!

    1492年8月3日,黎明,送行的火把聚焦在碼頭。朝陽升起的時候,哥倫布帶著三艘戰艦出發了,它們是:尼亞號、平塔號和聖瑪麗亞號。

    推進人類發展進程的遠征,出航了。

   



第六章:地理大發現(4)

    2、能忽悠、會忽悠(續)

    航行途中是曲折的,最大的問題是船員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大海的邊緣是什麼?是地獄、還是惡魔?

    這是那個時代普通人的樸素想法,不能怪他們。背後的陸地越來越遠,抬眼望去,蒼穹之下除了海水、還是海水,無邊無際。孤獨圍繞在船員的四周,這種孤獨不是小資青年“你欺騙了我的感情、坍塌了我的世界……我不活了”之類的文藝調調,而是遠離人類、遠離安全的無依無靠,這種孤獨的背後是恐懼、是絕望。

    在大自然的驚濤駭浪面前,他們太渺小了。

    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哥倫布當然估計到這種情況,他先是把忽悠變成行動,調整了計程工具,每天告訴船員們我們走得還不太遠。當手下們抱怨不知道行駛到哪裡的時候,哥倫布總是簡捷地說:我知道。嗯,這個應該不算忽悠,也許他真的不知道,他到死都堅持認為自己發現的是印度西大陸。反正他拿著四分儀,時不時地對著天空,通過測算星辰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這在當時是高科技,一般人不但弄不來還看不懂,只能看著他們的老大一幅深沉的樣子,一邊比劃一邊在紙上寫寫算算。

    老大就是老大,要不怎麼人家是老大呢?

    哥倫布雖然估計到船員會有一些反應,但遠遠沒有估計到他的他們的反應有多激烈。

    三艘船上,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可不僅僅是哥倫布一個人。有一天,平松船長——我不知道是哥哥還是弟弟,倆人分別擔任兩艘船的船長——來到哥倫布的房間,質問他為什麼偷偷調整了計時工具,嚇得哥倫布急忙關上房門。經過一通思想教育,哥倫布又把平松船長忽悠住了,他答應保守秘密。其實他這一次的忽悠很蒼白,主要是平松船長是他的堅定支持者,這個後面還要講。

    隨著時間的推移,船員們越來越焦躁不安。“船員認為這是一次愚蠢的航行,幾次差點把哥倫布扔到海裡餵魚,以便自行返航(《世界是部金融史》作者:陳雨露)。”

    他們總共航行了一百來天,最後的三十來天沒有接觸過陸地。船員的精神居然沒有崩潰,應該是個奇蹟。

    1492年10月10日,平松船長再一次來到哥倫布的房間,說:“大家要求返航。”

    哥倫布也有些焦躁:“怎麼返航?淡水不到一半了,還是臭的。”他向平松表決心:“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向前,一直到發現陸地。”

    平松船長拉開房門:“你去和船員們說。”

    這是電影《1492征服天堂》裡的情節,如果你從這裡才開始看這部電影的話,你會以為哥倫布走進一群敵人之中,他們一個個面色不善。

    哥倫布又拿出他的強項:忽悠。一番慷慨激昂之後,他發現這一次的忽悠貌似不靈光,船員們的面色還是不善。

    兩害相權取其輕,哥倫布不再要求“只有向前、一直到發現陸地”了,他要求再航行三天。三天之後,如果沒有發現,就返航。

    相對於一百來天,三天是可以忍受的期限,從一些船員的表情來看,他們同意了。但還有一些船員仍然很固執。是啊,人要在快崩潰的時候,別說三天,就是三秒鐘可能也堅持不住。我們常常從影視中、甚至從現實中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氣急敗壞的傢伙指著對方說:你給我閉嘴!可對方仍然喋喋不休,或許他打算說完最後一句話就閉嘴,可這個氣急敗壞的傢伙已經忍受不住了,於是氣急敗壞地衝了上去……

    作為一個成功者,哥倫布顯然有對付這方面的經驗,這也是忽悠的最高境界,這個最高境界說出來也土得掉渣,那就是: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哥倫布舉起手中的一個絲質服裝,這應該是一件有紀念意義的物品,說:“從現在起,我要求桅杆上24小時都要有人,第一個發現陸地的,將獲得這件衣服、還有一萬枚金幣!”

    他的話音剛落,我們就看到幾個矯健的身影靈巧地在桅杆和船帆之間躍動。

    1492年10月12日,天還沒有亮,哥倫布就醒來了,他發現手指頭被一隻昆蟲咬破,立即坐了起來。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船員們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黎明,大家都起來了,沒有人要求航行、也沒有人要求返航,甚至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努力地向遠方看去。

    天亮了,濃霧。濃霧中一群人地靜靜地等待,只有帆船在海浪中發出吱吱的扭動聲。

    當濃霧散去,就听到一聲嘶啞而又嘹亮地嚎叫:“陸地!陸地!”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