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未來金融史:崩潰或繁榮-續

 中國錯過了兩次修正經濟的機會。 一次是2003年前後的兩年,應該放開人民幣匯率自由兌換和利率自由浮動;另一次是2008年的四萬億救市計劃不應該實行。後面一次大家談論的比較多,前面一次很多人忽略了。 

為何是2003年?因為換屆,新的領導人沒有負擔,可以實行一些大膽的改革計劃。那一次如果人民幣匯率和利率自由兌換,則不會產生強制換匯下的人民幣大規模超發現象。房地產市場仍舊會上揚,但不會形成這種婊著貨幣流動性網上飆升的結果。 

而當時如果放開戶籍政策,讓農民工自由遷徙,並實行全國統一的基礎福利政策,地方政府不會陷入事權與財權相矛盾,全力依賴土地財政,大規模借債的後果。那麼到今天,中國經濟要良性的多。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非常強勁,在過去的十年裡如果不是資本向房地產和高利貸泡沫扭曲,實體經濟能夠得到廉價資金的話,則製造業會更強大。話說回來,存在就是現實,現在講過去沒有意義。 


只說目前的人民幣國際化,維繫強勢人民幣,並能夠做到多國國際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則形成的人民幣貿易圈會形成新的貨幣中樞。同時以國家信用來背書國家債券,從而為地方政府債務兜底,則地方債不再成為危機。以金融市場的改革,來形成新的世界人民幣金融中心,則人民幣構成強大的內需區域市場,那麼中國的經濟架構可以得到改善。 然而仍舊需要中國改變集體土地所有製,讓農民能夠自由遷徙,並可以出售或抵押宅基地權益。 許多人把歷代流民歸結於農民失地,這只是結果。農民失地是因為農民養不起土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明末農民失地,形成大規模流民起義,是因為一條鞭法引發西北與山東等地農民交不起白銀稅負,糧食經過長途運輸到江南變得成本高昂,就地出售分文不值。理想主義的士大夫情懷,似乎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在一個貪腐滿地、利益集團強大的明王朝末年,變成了農民的催命符,也變成了明王朝的毀滅根源之一。 

農民獲得土地的自主權,避免房產商和地方政府在當中的盤剝,可以藏富於民,讓農民真正獲得財富。這樣他們在流轉土地遷徙到城市後,才有足夠的立身之本,可以去做小生意創業或者打工,融入城市。 而這樣的城鎮化才能夠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策略相提並論,並成為中國經濟的基石。 同時,中國也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來捍衛人民幣,這是中國發展海軍力量的本能。 

在人民幣獲得充分信用後,國債市場得以發展,中國可以延續英聯邦時期英鎊體系的國際化,或者美元霸權時代的全球貨幣部分地位,從而和美元、歐元三足鼎立。由於歐元缺乏統一的財政中心,人民幣則更具備成為第二貨幣的可能性。 這樣的結果是一個穩定的人民幣經濟國際貿易區域形成。 但是除了美國人並不願意這個事情發生外,中國強大的利益集團也會妨礙新經濟格局的產生,而中國內在的阻礙比美國要強大的多。 權貴力量和房地產業對中國的綁架,是最危險的一種力量,不僅僅會導致金融改革和土地改革失敗,而且會導致中國經濟崩潰,社會動盪。 再續....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