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印度會取代中國成為新“世界工廠”嗎?
張庭賓 張威
隨著莫迪擔任印度新總理,這位曾經創造了古吉拉特邦經濟奇蹟的政治強人,會引領印度成新的世界工廠,並會取代中國嗎?
印度經濟上一輪的黃金時期始於21世紀初,終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在刺激政策幫助下出現兩年的迴光返照,其中2005~2007年維持了三年9%以上的增長速度。期間,印度模式、金磚國家、龍象之爭等話題風靡全球,與中國並稱世界經濟火車頭。 2011年之後的經濟增速下行,乃至連續兩年低於5%,明確宣告了印度從繁榮走向衰落
印度經濟模式快速衰落是有原因的。其經濟結構存在偏頗:重消費(佔比GDP近7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輕投資;重服務業(佔比60%),輕製造業;重內需,輕出口;重高新技術產業,輕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經濟結構中“短板”突出:工業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便利化程度差。
自2011年以來,印度經濟結構中的短板問題在國際環境轉變的背景下日益突出,資本形成增速大幅走低,投資下滑和製造業萎縮的趨勢嚴重,導致工業品嚴重依賴進口,惡化國際收支穩定,弱化外部衝擊抵抗力,加大貨幣貶值、輸入型通脹傳導和資本外撤則進一步推高消費開支、抑制投資,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在貨幣政策方面,當前貨幣決策者思路為“抗通脹”大於“穩經濟”,貨幣端易緊難松,幾無騰挪空間;從財政政策而言,當前印度財政赤字大、債務負擔重、融資成本高,政府優先進行財政整頓計劃,難以助力經濟增長。因此,印度經濟增長能否崛起將主要依賴印度經濟改革的前景。
印度經濟的一個重大隱患是應對外部衝擊“抵抗力”很差,這是印度盧比異常脆弱的重要原因。印度國際收支模式風險極高,經常項大規模赤字,資本項波動劇烈,衝擊抵抗力差;印度外匯儲備的增量和存量數據均不容樂觀;印度外債風險水平高,規模達到4406億美元,超過外匯儲備規模,佔GDP的20%;印度國際投資頭寸表不健康,屬於典型的淨負債國,且負債水平高。因此印度盧比是最脆弱的貨幣之一,容易大幅貶值。
印度目前總體情況與中國經濟80年代相似,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價格便宜、基礎設施落後、對外資外貿依賴性低、金融市場很不發達。中國經過了30年的大力基礎建設、製造業發展和對外開放,資源和勞力使用都已經到了極限,原來的勞動力和土地低廉等比較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這些在印度都具備,其人口結構更是“低齡社會”,未來40年,其勞動力人口將大幅增加40%。
然而,過去印度的發展受限於兩個因素,一是缺乏令印度人認同和追求的發展模式和未來願景的“印度夢”。二是印度教派政黨林立,權力分散,國家難以持續有效地推動改革深入。
如今,隨著締造“古吉拉特經濟奇蹟”的莫迪上台,並帶來了經濟狀況和資本市場的“開門紅”,為解決這兩個瓶頸提供了契機。 “古吉拉特模式”和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廣東模式很相似,其發展給當地人帶來的利益給其它地區的印度人帶來示範,由於印度不像中國,政府不能強行徵收農地轉而為工業用地,因此,印度的工業化可使原住民獲得更多利益。
在政治上,莫迪領導的人民黨結束了國大黨對印度政治的長期控制,30年來首次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在今年5月的印度議會選舉中,莫迪領導的人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人民黨獲得282個席位(共545席),30年來首次單獨成為議會多數黨,而該黨領導的全球民主聯盟獲得334個席位,獲得絕對多數。強勢政治背景使得莫迪政府執行力得到空前加強。
印度新政府未來五年的施政計劃基本拷貝了中國改革開放思路:1,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海外投資,加快大型商業項目審批流程,甚至允許外資100%控股印度國防企業;2,優先發展工業和製造業,將印度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3,是通過加強與私人部門合作來推進基礎設施建設;4,是優化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簡言之,當今的印度擁有著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比較優勢,又有著民主監督的政體。如果莫迪政府能夠將這兩者的潛力都能夠發揮出來,印度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並非完全不可能。當然,這不可能是一個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過程。
(張庭賓為本報特約主筆,張威中華元智庫高級研究員,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標籤:
張庭賓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