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人類文明之曙光由此升起

迄今被國人和世界所漠視因之古華夏不如古西亞的屁話廣為傳播:
真正的人類文明之曙光由此升起!
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長江中下游流域發現的遠古農業文明表明——2萬年前的古華夏人已經種植稻穀、製陶、狩獵和馴養動物
神農文化是古華夏文明的最早起源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鎮

玉蟾岩遺址位於中國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白石寨。
上世紀90年代的考古發掘證明:它們是迄今考古學所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代的遠古文化遺址,也就是說——華夏文明不僅是全體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傳說中的神農文化也確實存在於古華夏的長江流域。

湖南玉蟾岩是一個石灰岩溶洞,俗稱“蛤蟆洞”,洞口朝向東南方,高於洞外地面約5米。
洞中石器文化遺址於1980年被首次發現。

    對上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國家於1993年和1995年組織了兩次有國際考古學家參加的考古發掘。在這些遺址都發現了野生和栽培的水稻穀,距今約17000年,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植物標本。這不僅標誌著人類農業文明從華夏起源,也改寫了認為原始栽培農業最早起源於西亞的世界歷史學和農業考古學。新的考古發現證明,長江中下流流域遠古農業文明,遠遠早於黃河中下流流域(如著名的仰韶文化)的石器時代文明。

長江流域出土人工栽培稻穀,經哈佛和清華測定距今1.7萬——2萬年

【江西仙人洞遺址】
    仙人洞位於大源鎮大源村小荷山腳,是一個溶洞。吊桶環位於仙人洞西南約800米處的山坡上,為溶蝕性岩棚。20世紀60年代初在此進行過兩次科學發掘。
   1993年、1995年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奧得沃考古研究基金會馬尼士博士聯合組成的中美農業考古隊進行了兩次發掘,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又作了一次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收穫。
    該遺址有舊石器時代末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上下兩層地層堆積,上層距今約9000—14000年;下層距今約15000—20000年。在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標本以及獸骨殘片,中國南方出土物最多的洞穴,其中陶片最早的年代約12000年左右,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陶製品之一。兩處遺址都有野生稻和人工稻的線索,對吊桶環遺址的稻作植矽石分析顯示了將野生稻馴化為人工稻的歷程,證實該地區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

  【湖南玉蟾岩遺址 】 
1993~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分三次進行考古發掘,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
 三次考古發掘均出土了大量人造陶片,但分屬不同的個體。
1995年出土陶片可複原成一件釜形器。陶釜為侈口,圓唇,斜腹壁,尖圜底。
湖南玉蟾岩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
玉蟾岩出土陶器,距測定距今1.4——2.1萬年
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進行質譜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測定,確定了四個數據。其中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測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用陶片基質測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用同位層的木炭測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這是全世界人類最早燒製的陶片。
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岩發現了更古老原始的陶片。為了精確地測定這些陶器碎片的年代,而且不破壞玉蟾岩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和小自然生態環境,考古工作人員對陶器碎片出土的周邊地層進行了詳細的碳年代測定分析。研究人員從周邊地層中提取了100多個骨碎片和木炭沉積物標本,對其中29個樣本進行放射性碳測年,從而獲取了有關周邊不同地層的年代脈絡。將陶片與發掘出土地層相對比之後,研究人員初步確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距今1.8萬年。
2009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了有關玉蟾岩陶片斷代的文章,指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要早好幾千年,也標誌著玉蟾岩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
玉蟾岩的文化堆積厚達1.2~1.8米,這顯然不是短期人類活動造成的,而是長期生活的結果。玉蟾岩出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製品、角、牙、蚌製品。石器的組合主要為刮削器、砍砸器、鋤形器、石鎚,還有少量的亞腰斧形器、蘇門答臘式石器、尖頭器。其中鋤形器、亞腰斧形器、蘇門答臘式石器都是原始農業用具。這些工具的出土,更直接證明了玉蟾岩存在原始農業。
特別是三次考古發掘都出土了水稻稻粒,宣告了玉蟾岩存在人類最早的原始稻作農業的事實。
1993年,考古隊員在漂洗玉蟾岩遺址近底部的文化層土樣中發現二枚稻殼,顏色呈黑色。1995年,在層位稍上的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二枚稻殼,顏色呈灰黃色。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穀。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顏色各異,是因為標本所處的環境不同。玉蟾岩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經測定,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玉蟾岩遺址出土大量的動物殘骸,顯示了當時古人類食物和狩獵的豐富性。出土哺乳動物達20餘種。數量最多的是鹿科動物。如水鹿、梅花鹿、赤鹿、小鹿等。食肉類動物也很豐富。如熊、鼬、水獺、豬獾、狗獾、貉、大靈貓、小靈貓、果子狸、椰子狸、野貓等。以豬、牛、竹鼠、豪豬等常見。魚類主要為鯉魚、草魚、青魚,還有一些“小鮮”。此外還有猴、兔、羊、鼠、食蟲類等動物。由此可見,玉蟾岩人主要狩獵大型的食草動物和小型的食肉動物。動物殘骸中引人注目的是鳥禽類骨胳,種類可達10種以上。其個體數量達30%多。
    玉蟾岩遺址通過對每層堆積物土樣的浮选和篩選工作,收集植物種、核、莖、葉40餘種,其中以朴樹籽最為豐富。這些植物標本為了解玉蟾岩人的生存環境及經濟生活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還收集到豐富的微小的螺及昆蟲等遺骸,最為重要的是在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水稻穀殼。稻殼出土時顏色呈灰黃色,中國農業大學張文緒教授對二次發掘出土的稻穀進行了初步電鏡分析,共4枚,鑑定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古栽培稻類型,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粒性"。
    玉蟾岩人的陶器採用貼塑法成型,使用夾炭泥料,內外紋飾,且有編織印痕。這四個特點,開了夾炭陶、貼塑法、內外紋飾、編織技術先河。夾炭陶與古栽培稻伴生出土,一直是後來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稻作農業地區的特點之一。不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地方或遺址,往往沒有夾炭陶,只有夾砂陶。
   玉蟾岩的編織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發明了編織技術,並已相當成熟。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發明了網罟,用來捕捉鳥禽。由於玉蟾岩未發現石鏃,表明當時尚未發明弓箭。於是,網罟就成了捕捉鳥禽的重要工具。而大量鳥禽遺骸在玉蟾岩中出土,證實了這一點。
   總之,我們祖先的生活相當殷實,吃的是米飯、魚肉禽、野菜,發明了陶器可以煮飯燉肉,發明了編織技術,織布穿衣也沒有問題。
 這幾次中美聯合考古有如下特徵。
1、公正,由兩個國家同時參與。
2、權威,兩個國家都派出考古專業頂級科學家,美國派了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歐弗-巴爾-約瑟夫(Ofer Bar-Yosef)等4位外籍專家。
 3、公信力,文物的年代由美國最先進科研機構、科學儀器測定,中國也做了相應測定。

【中國稻作起源考古歷程】
  今天,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但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盤中餐,到底起源於何時何處卻至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稻作起源也因此成為國際考古學界和農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印度說”、“雲南說”、“東南亞說”等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爭論不休。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關於稻作農業的一系列重大考古迅速改寫歷史。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穀和原始耕作工具,比當時認為最早的印度的稻作歷史早3000年。1988年,湖南澧縣彭頭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發掘出土了稻穀遺存,距今約9000多年,將中國的稻作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3年,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現距今約12000年的稻屬植矽石,引起強烈反響。但並沒有發現有關水稻的實物標本。1995年11月,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稻穀遺存,將稻作農業起源時間前推至12000年前!2004年11月19日,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5粒古稻穀,人類稻作起源之謎有望揭開。
 
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
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

 
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古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全人類農業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何新博客管理員- 何新網易博客
巴爾·約瑟夫袁家榮
  “我在這裡追尋水稻的起源”
   ———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巴爾·約瑟夫
  “我很幸運,能來中國,能來湖南,能來玉蟾岩,站在這裡追尋稻作文明的起源。”
  11月26日,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巴爾·約瑟夫一邊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一邊像個孩子似的高興地跺跺腳下的土地。
  我相信這位素以嚴謹著稱於世的教授此刻的興奮,不是虛言。做為目前國際農業考古界最權威人士,巴爾·約瑟夫一直非常關注中國水稻起源。他告訴記者,大麥、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起源已基本有了定論,但是水稻的起源一直還沒有最後確定,有的說是印度,有的說是泰國。1997年,他第一次從美國一本考古雜誌上讀到“玉蟾岩”這個名字,得知這裡竟然發現了4粒距今有12000———14000年的稻穀,十分驚喜,立刻與中國考古學者聯繫,當年就不遠萬里來到了玉蟾岩考察,並向中國有關部門提出合作進行“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2001年,巴爾·約瑟夫再次來到江西仙人洞、湖南彭頭山和玉蟾岩等地考察,最後決定選擇發現了年代最早的稻穀實物標本的玉蟾岩做為這個課題的研究基地。
  2004年11月1日,經過外交部、安全部等多達14個部委的聯合批准,“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正式啟動。巴爾·約瑟夫教授率領他的4名合作夥伴第三次來到玉蟾岩。這也是湖南考古界第一次與美國合作,也是規格最高的一次聯合考古。考古隊11月19日發現5粒炭化的稻穀,興奮的巴爾·約瑟夫告訴記者,已經出土的這些古稻穀標本,意味著玉蟾岩在世界農業考古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希望到2006年,中美聯合考古隊能通過玉蟾岩揭開水稻起源的秘密。
  約瑟夫教授是個工作狂,每天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早晨,白髮蒼蒼的教授和年輕的學生們一起,無論刮風下雨,8點半鐘就趕到玉蟾岩遺址,他不僅要指導隊員們工作,確定每天工作的重點,自己也常常跪在地上細細搜尋。為了抓緊時間,他和隊員們連吃飯都是在附近的農民家中,一直工作到下午五點。晚上,他還要組織專家們討論問題,忙到深夜。
  巴爾·約瑟夫稱自己一生沒有別的愛好,考古就是他唯一的樂趣。“我小時候凡事都愛問為什麼,總想知道每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有意思的是,他稱自己的考古生涯11歲就開始了。
  “我11歲那一年在我家附近發現了一處小洞穴,就自己帶上一些小工具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希望能找到什麼秘密。最後得出結論,這是一處當年人們用來蓄水的一個小沙坑。18歲時,我就跟著一支考古隊到處跑,做他們的實習生。”
  對考古如此痴迷的巴爾·約瑟夫,最終成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農業考古、人類起源學方面的國際性權威。北京大學李水城教授稱他的話在國際考古界是“一言九鼎”。
  雖然功成名就,夢想成真,但巴爾·約瑟夫也十分謙遜,當記者恭維他是“權威”,是“大腕”,他認真地說:“考古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團隊的合作精神十分重要。這次中美考古也是我與中國考古學家的第一次大型合作,每一個人都非常棒。”為了更好地與中國考古學家合作,他還開始學習中文,隨手帶著一個小本子要中國朋友們幫他寫下“石頭”、“桔子”等漢語。
  最後,巴爾·約瑟夫還高興地通過本報表達他對此次中美合作的評價:“我喜歡中國,我很高興與中國的同伴一起工作。”
玉蟾岩大事記
  1、1993年11月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發掘玉蟾岩,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引起學術界關注。
  2、1995年10月,省考古所再次對玉蟾岩進行考古發掘,並聘請了農學專家和環境考古專家,實行多學科合作,在這裡發掘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穀和原始陶器片,距今約在12000—14000年之間。
  3、1995年12月,玉蟾岩遺址被評為“95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5、2001年6月,玉蟾岩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2004年11月1日,“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進駐玉蟾岩,11月19日發現5粒炭化的古稻穀。來源:三湘都市報文/肖欣肖夜明圖/田超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