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圖:AFP)
今日的印度經濟,看來或許不太像才幾年前一些經濟學家看好的那樣,可望超越中國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霸主。不過,這是因為中國其實早印度 13 年開放市場,及放寬企業投資與生產。因此《華爾街日報》認為,從出口表現、資本支出到國外投資規模來看,當今印度神似 2001 年的中國。
報導 14 日指出,印度正擺脫過去 3 年經濟成長遲緩、通貨膨脹高漲的困境,逐漸站穩成長腳步。而上述觀察同時具有正反兩面意義:正面訊息是,印度經濟可能將追隨中國模式,在接下來幾年飆漲;負面意味則是,印度發展之所以落後,恐怕代表他們錯失了一些當年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重大優勢。
其中後面這點,格外值得思考一番,尤其是印度新任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正在規劃跟隨中國發展腳步,創造由出口及投資領航的經濟奇蹟。他上個月曾公開對全球企業喊話,表示印度將努力拓展出口,目標未來 5 年將占全球貿易比重提高 50%,歡迎各國企業「到印度製造」,再「銷往全世界」。莫迪還承諾建造子彈列車及建構「智慧城市」,同時開設更多經濟特區,提供企業減稅優惠及避開繁瑣官僚程序。
中國經濟在這個世紀的耀眼成長,則歸功於前領導人鄧小平在 1978 年種下的政策種子;他當時開放農地私有化,並開始歡迎國外投資。事實上,印度經濟也曾在 1991 年開始起飛,當時由於國內爆發貨幣危機,迫使德里當局縮小對企業生產及進口的控制,以換取國際紓困。
報導指出,今日的印度與 13 年前中國發展的軌跡相當類似。在歷經數年採取開放出口、國外投資、擴大設備支出與基礎建設等措施後,印度去年人均經濟產出經通膨調整後已略高於中國在 2000 年的人均產出。
不過,印度與中國經發展有若干不同處。後者在 2001 年,仍較印度更加製造業導向;而印度經濟成長則較由軟體及業務外包等服務業驅動。若印度欲繼續追隨中國成長道路前進,則光是模仿其模式還不夠,因為今日低成本製造業已不如以前能夠如此興旺經濟。
如同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Eswar Prasad 分析,現今全球需求成長已傾向由收入中等的經濟體帶動,而非過往由富有的先進經濟體引領;但前者同時仍仰賴出口來維持經濟成長。
換句話說,印度現在崛起的時間太晚,這樣的發展模式在市場上已相當擁擠。比方孟加拉正大量投入服飾製造業,菲律賓進入電子代工,泰國及越南則積極進攻機械及電腦零件生產。儘管印度研究與國際經濟關係會議首席經濟學家 Saon Ray 提供一條道路,表示印度在「非常高科技但相當利基市場」的產業中仍有發展機會,例如藥品研發及半導體設計。
不過 Prasad 提醒,印度今日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即無法藉由讓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印度不像過去中國及其他經濟突飛猛進的亞洲國家一樣,其目前資本帳 (capital account) 相當對外開放,使得盧比受到國際市場力量影響較大,但這有好有壞。
最後印度還欠缺的一個優勢,即美國聯準會 (Fed) 的量化寬鬆 (QE) 印鈔刺激措施即將進入尾聲。這意味印度可能將少了許多專學家認為新興市場國家在 2000 年代成長強勁的背後動力,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及印度自身。
鉅亨網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