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日本房地產走勢圖。
有個朋友曾和我爭論,為何你不選用香港的地產圖?香港97年泡沫崩裂後,下跌了10年,很多房產腰斬,但在這兩年已經回到前期高點。
我告訴您幾個基本常識:
1,香港只有幾百萬人口,經濟依賴於金融和地產,受土地供應影響巨大;中國是個龐大的複合經濟體。
2,任何資產沉澱資金暴跌一半後,過了十幾年才重新回到原價,貨幣已經貶值了。財務的基礎知識,現值是什麼概念呢?
3,沉澱資金上的時間成本是巨大的。
4,香港仍舊有許多樓盤至今沒有超越97年的高價。
5,最重要的一點,後面香港跟進了大陸貨幣急速膨脹的十二年
日本在87年之後採取了許多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房地產泡沫巨大,91年開始下跌,到2005-2006年附近,接近二次腰斬。
二次腰斬是什麼概念?也就是日本人曾經擁有100萬的房子,這中間沒有拋售的話,已經只剩下二十幾萬了。
對於無數自住的人來說,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但對於投機者,尤其是幾乎所有者都是通過槓桿投資的人來說,他們已經破產了。而相應的銀行業就遭受了巨大壞賬。
日本人沒有捨得立即處理銀行業的壞賬,一直持續了十幾年,導致日本經濟持續滑坡,失去了二十年。
中國經濟在所有的跡像上,都與1991年時的日本經濟非常相像。固定投資過剩,生產過剩,房地產供應過剩,人口紅利接近失去,貨幣實際利率上升,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創新不夠......
關於人口結構和需求分析,請參考房產觀瀾系列裡的分析,不再累述。
幾乎所有的巨型房地產公司到目前都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李嘉誠持續三年拋售國內地產;恆大立即多元化發展礦泉水和糧油;万科內部轉型,走向更關注現金流和租售比的房地產模式。他們通過房地產證券化方式,引入房地產信託基金和債券來轉換資產配置。
由於15年起,中國人口就接近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慢慢消失;城鎮化--如果是指水泥化的話,已經完成;房地產持續下滑,按照日本經驗在前五年跌掉一半的概率是存在的。普通投資者會不斷抄底,直到失去信心,進入正常的消費階段。這個階段會持續一至兩年,比如今年仍舊有人會去抄底買房,他們不會放棄“房子永遠會漲的”夢想。
對於業界來說,上半年業績公佈時,由於記賬體系允許他們把過去12月的銷售收入列入,所以是比較好看的;可惜現金流露了馬腳,大幅度下挫。同時各大企業在外部以12%以上的利息借貸,並改變了債券的方法。此債券允許被記載在資產項目之下,所以很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較低,只是如果你意識到這是債務時,很多企業的債務已經超過了200%以上。
未來的歲月裡,不僅僅是中小型房地產企業,有些你我都知道的巨型房地產企業也難以逃離破產的命運。
對於銀行業來說,房地產業的槓桿太高,他們的經營模式是買地抵押給銀行借貸,建築公司帶資入場,封頂後銷售,通過按揭貸款釋放整個項目的債務,並獲得收益。
由於是循環開發,實際上這樣的模式中,房地產業的借貸幾乎是100%的。房地產價格下跌30%,銀行就只剩下一堆房子了。
對於按揭貸款來說,2008年前賣掉的房子幾乎沒有什麼風險,2011-2013年的投機盤短期風險也不大,因為首付較重,剛性需求也談不上風險,反正要住的。
但長期來說,這些投機盤最終會大量棄房,留給銀行。
金融體係來說,預計需要計提數万億的壞賬準備金,或者不止。因為房地產鏈條上還有整個建築業和建材業,融資體系還有影子銀行說不清道不明的十幾萬億存量。
至於說沒有產出的地方政府投資債務,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問題,展期給未來是唯一的選擇。
當然銀行業也可以學習日本,將壞賬展期給未來十幾年,使得整個金融業成為殭屍般的存在,那樣中國經濟要重新啟動的希望,就跟日本過去二十年差不多了。
其實,對於房地產投資來說,壞年景也會有大量機會。隨著標的物越來越便宜,專注於現金流和投資收益回報率的投資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問題在那時,過去十年投資在地產業嚐到甜頭的人,會絕大多數來不及逃脫,資金僵死在現有的地產上,以至於即使他們看到機會,也無法投資。
而就房地產業的細分來說,最慘的是辦公樓宇,其次是住宅樓,酒店業和商場會好很多。
地域來說,許多城鎮都會成為鬼鎮,隨著大城市群的形成,集聚力越來越強,就業機會和教育醫療機會積聚,三四線城市的地產很難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三個城市群未來會好一些,但並不意味著價格不會大跌。
至少20年內,中國的地產要回到前20年的輝煌是不太可能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