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慈善本意

關於公平問題。
    是的,世界沒有公平可言,人生而不平等。
    但良善的國度是擁有一個公平的製度,讓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路徑去成長。這不是均貧富,不是人人富有,而是上流社會和底層社會有通暢的流動,沒有天花板。
    即使如此,實驗室狀態的社會制度是不存在的。所有爬上上流位置的權貴都會不約而同的下意識的製造障礙,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人們會製造身份認同,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社交,不同的機會。成本會變得越來越高。
   為了防止底層過於憤怒,政府往往習慣於用贖買的方法,大政府下的高福利,就是一種方法。
   這是一種施捨,也是一種贖買。

   在民主社會裡,比較容易買到選票,形成食利階層,比如工會力量、福利部門、議員。
   在威權社會裡,比較容易買到穩定,官僚體係可以省下時間去內鬥和貪腐。
   所有的政府會明白保持上下流動通暢的致命重要性,但所有組成政府的權貴會在潛意識和行為準則裡,製造水泥天花板障礙。
   最重高福利和社會階層固化會毀滅一個個政體。
   這裡扯遠了,只是告訴你,人類社會喜歡走捷徑,以為這樣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但人性是本惡和懶散的。
   古話說,乞丐三年,皇帝不做。
   當底層習慣了被施捨後,他們就不去努力。從世界各國看來,比比皆是。美國拿食品券的黑人甚至懶到最後幾天的截止日,才懶洋洋的去拿食品券。華人就拿到食品券,換成好的商品轉賣。澳洲的土著就拿著救濟喝啤酒。歐洲的穆斯林就拿著救濟生孩子和製造炸彈,本地土著就拿著救濟跑到泰國不工作,整日泡當地妞。
   即使如此,黑人仍憎恨美國政府和白人,土著仍抱怨澳洲政府和外來者,穆斯林仍痛恨歐洲人,以至於要扔炸彈。
   換成富人在中國搞慈善。
   實際上,所有被慈善的人都認為富人在施捨,因為心裡的世界是心營造的。真實,誰也不知道。
   古中國人一直對世界有靠譜的認識,他們留些一些俗語:救急不救窮。
   一個可怕的故事就是,一個富裕的鄰居總是救助隔壁一個窮人一袋米,隔壁的窮人習慣了伸手。有一天,富鄰居因為兒子娶媳婦,開銷變大,就不給窮人米了。窮人打了富鄰居一頓:你怎麼能拿我的大米去娶媳婦呢?
   我到柬埔寨去,一群小孩緊追不放,貼著身邊喊:1dollar,1dollar,1dollar,1dollar,1dollar.....
   後來,一個台灣志願者在孤兒院,經常看見參觀團,過來就發糖果,發吃用,遊客就給錢。
   孤兒們就養成了舉起雙手的習慣。
   他希望禁止參觀團和遊客的這種行為,因為當地兒童形成的行為模式,就是舉起雙手喊:candy,dollar。
   當人們放下尊嚴和技能,世界觀變成依賴於乞討,所有的善意都變成罪惡,因為你們製造了惡徒。
   慈善就從這種小事開始,慢慢延伸到整個社會,變成一群依附其食利的階層,和一群依附其生存的底層。
   舊時的山西富豪,對人性了解甚深。他們在災年救助鄉鄰,沿著人性自尊的心理,製造有尊嚴的慈善行為,那就是修建宅院,搬一塊磚的鄉鄰,也能拿到一碗粥飯。
    這樣的慈善,就是救急不救窮。而救急的方式,順應中國人的傳統,絕不要不勞而獲。勞而獲,人才可以維持尊嚴,從而維繫生存的努力和進取。

     我個人認為,全世界由於教育的壁壘越來越高,導致階層分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基於獎學金制度的慈善行為是唯一可取的。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獎學金,而且應該包括從中學到小學的獎學金制度。
     獎學金,而不是助學金。
    覆蓋全體孩童的義務教育,讓政府去做。對底層的優秀人才,要以激勵方式去鼓勵,不妨讓獎學金的額度大到可以覆蓋其所有生活成本。
 
     這很難令人接受,就像我後來對那個山區孩子的老師說的,如果其讀書成績優良,我會一直資助。
     老師和孩子都拒絕了我。

     但我明白,這是唯一的正途。
     我已經在全文,把我的認知講明白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