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時期,「貝加爾湖」在匈奴的控制範圍之內,名曰「北海」,蘇武被匈奴王單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 蘇武在北海邊艱難熬過19年,最後回到漢都長安。
在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貝加爾湖」是在鮮卑的控制範圍之內;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貝加爾湖」改稱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時期,「貝加爾湖」先被柔然控制,後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稱為「于巳尼大水」;隋朝時期,「貝加爾湖」被東突厥控制,複改稱「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一部分,歸關內道骨利幹屬,「貝加爾湖」也改稱為 「小海」;後東突厥(史稱後突厥)複國,「貝加爾湖」複歸突厥,後又歸回鶻所轄,仍稱「小海」;宋朝,「貝加爾湖」被蒙古八剌忽部控制;13世紀,蒙古後裔布裡亞特人也來到貝加爾湖地區。 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布裡亞特人都沒能改變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 蒙元時期,「貝加爾湖」又劃入蒙古帝國版圖,屬「嶺北行省」;明朝時期,「貝加爾湖」被瓦剌不裡牙惕部控制;
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爾喀蒙古和準噶爾蒙古分別先後被清軍控制或征服。 不過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條約》中,屬於布裡亞特蒙古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被康熙皇帝劃歸俄羅斯帝國,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間劃分清俄中段邊界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標誌著中原王朝最終與貝加爾湖徹底隔離。
貝加爾湖的丟失是清朝的外交失誤嗎?
清軍入關以後,其統治範圍剛剛達到外興安嶺,向西北還沒越過大興安嶺。 而貝加爾湖以東的布裡亞特人並沒有向清朝稱臣。 原來這一地區大部分人口科爾沁、烏拉特、茂明安等蒙古部落早就南遷了。 所以這塊地區對於清朝來說基本屬於棄地。 清朝在談判中讓步,還因為清朝正要與準噶爾部噶爾丹作戰,要換取俄國的中立立場。
中國失去貝加爾湖根本原因還不是軍事和政治原因,而是氣候原因。 16世紀後期東亞地區氣候非常寒冷。 為了躲避寒冷,蒙古族的選擇是遷徙到長城以北。 圖們汗率領察哈爾部遷徙到遼東塞外,被明朝稱為土蠻。 科爾沁部遷徙到嫩江大拐彎處,形成了郭爾羅斯、杜爾伯特、紮賚特等鄂托克。 內喀爾喀部遷徙到西拉沐淪河流域,形成烏濟葉特、巴林等五鄂托克。 只有外喀爾喀部選擇了向西北遷徙,形成了車臣汗、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三大部,但勢力不到貝加爾湖。 所以貝加爾湖周圍的中國各民族為了躲避寒冷,向南遷徙,使其周圍土地成為棄地。
而同時期的俄國人卻不怕嚴寒,積極向東擴張,在貝加爾湖邊上建立了據點亞庫次克。 這就為談判取得了重要籌碼。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