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華爾街人士,老上海人,回到國內說:上海挺適合創業,民國20、30年代上海之所以繁華,恰恰因為它是冒險家的熱土,無論是杜月笙,還是許文強的傳奇經歷都紅遍整個上海灘。 隨著時代的變遷,沒有想到的是,上海的「丈母娘文化」毀掉了創業文化,眾所周知上海女人的厲害,丈母娘出嫁女兒的首要標準則是女婿有車有房,這促使女婿只能去外企打工或者做職業經紀人,換言之,上海年輕人身上的銳氣早已被「丈母娘文化」磨平了菱角。
這話扯的。
某天我和莫斯科來的朋友在朱家角附近的一個農家樂吃飯,已經很晚了,沒有太多客人,老闆在旁邊閑坐,就聊天,因調侃他賺很多錢,不買好車,說起女兒。 他是道地上海人,在給女兒準備嫁妝。
為何這樣?
上海人的觀點是嫁女兒,不是賣女兒,未來女孩在家裡才不會被壓著做牛做馬,成了家傭和生孩子機器。
這個觀點很普遍。
上午正好和人閒扯,說起女兒長大後的婚姻問題,決不能嫁給家庭格局很猥瑣的男孩子。 也談到這個觀點。
至於上海是否適合創業,我有兩個觀點,一是我上次和同學聚會時談的。 幾個同學,有個創業如我和另外一個,他們兩個就一直在外企打工,一路爬上去,再到民企高層,年薪一兩百萬,買買房子,做做投資,輕易就幾千萬身家。 而創業的倆同學都慘澹經營,結局一般。
這是為何?
因為上海不適合創業。
上海不僅僅是沒有人幫你,給你各種優惠政策,這都不指望了。 各種費用,各種限定,貸款無路,辦公與人員高昂的成本,導致你做生意九死一生。
你都不用說我們這樣的小企業,馬雲當年跑到上海,想要落戶都被各部門僵化的做事風格嚇跑了,你還用往深裡探究嗎?
把創業這玩藝在上海沒法興起的說法歸咎于上海丈母娘純屬於扯。
但反過來,我們可以看到上海也有其規範管理的一面,適合外資和大型企業在這裡生長,而上海人可以發揮職員精神,成為中產階級和高級管理人員。
這些年,走職業化道路的上海年輕人步入中產階級的隊伍,使得上海橄欖型的階層結構形成。 房地產開發和拆遷又成為底層市民的財富之路。 上海人清楚地瞭解,並歡迎被極左和極右共同抨擊的土地財政、地產開發措施,因為這是整個社會財富向底層發散的最好機會,是一個財富再分配,讓市民階層獲得三十年改革紅利的全球最大的一次行為。
在遭遇多年的民粹攻擊後,基於拆遷的土地開發模式在上海嘎然而止,無數尚未拆遷的棚戶區居民吐血等待;農村土地自由流轉停滯,農民也無法繼續享受這個福利。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樣本,財富從哪裡來,哪一條路更適合生存。
為何要創業呢?
創業是為了財務自由,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不是千萬個死去的私營企業,為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更美好成為了墊腳的屍骨。
我算是從屍骨堆裡爬出來了,回過頭看看,白骨閃耀,談個屁創業精神。
年輕人,趁早好好打工,我是沒人要的老家夥,只好繼續創業,別聽這些鳥人瞎忽悠。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