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在爭論究竟是誰推翻了清朝的問題,究竟是竊國大盜袁世凱還是民主先行者孫中山。以前主流觀點認為是孫中山的民族革命派推翻了清朝,而袁世凱後來做大總統是竊國。
很顯然這種觀點是國民黨北伐成功之後才成為主流的,因為就當時的實力來看,袁世凱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孫中山的思想和觀點儘管可能比老袁進步不少,但誰當大總統還是靠實力說話的,不能光靠一些理論和主張。從這一點來看,袁世凱當大總統不可說“竊”而應該說靠的是實力。借用一句毛主席的經典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但我覺得,清朝其實是三股力量一起推翻的,一股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一股是以孫文為首的民族革命派,還有一股就是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地方大員。其中袁世凱和地方大員是主要力量,而民主革命派是次要力量。
關於北洋和地方大員的崛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運動。
天平天國究竟是誰剿滅的?不是朝廷的綠營,更不是驍勇的滿洲八旗,而是漢族地主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不能說綠營和八旗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沒有起到一丁點作用,而是說,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力軍是湘軍和淮軍。而這兩支部隊都起源於地主團練,帶有私人武裝的性質。這是清朝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在北宋之後,吸取了前代節度使割據造反的教訓,以後歷朝歷代軍權都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岳飛被殺,除了奸人唆使,另一個原因其實就是當時岳飛手裡的軍隊太多了,岳飛個人的權威太大了,宋高宗有點害怕了。
但到了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如潮水席捲整個南中國,武昌和南京這兩個南中國重鎮都落入到太平軍之手,而朝廷的綠營和八旗又打不過人家,沒辦法才允許地方自辦團練,最後造就了湘軍和淮軍,這種軍權的下放其實出於無奈之舉,但客觀上開了軍權下放的先河。大家都知道,湘軍和淮軍中,各營都以各營頭領的名字為號,你看電影《投名狀》裡,龐青雲那個營就叫山字營,因為龐青雲字鹿山。這個還真不是導演瞎編的,是又事實根據的。其中還有龐青雲、趙二虎、蔣武陽三位拜把子的情景,這種場景不禁讓我想起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場面。劉關張也好,曹操也好,都是打著鎮壓黃巾軍的旗號起來招兵買馬,但招來的兵是朝廷的還是自己的?士兵心中是皇上說了算還是大哥說了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緊接著是洋務運動。但這洋務運動又是誰搞的?除了奕是朝廷的人,餘下的就是湘軍的頭子曾國藩和淮軍的頭子李鴻章了。再有就是張之洞,左宗棠等人。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漢族地主+地方大員。到了晚清,軍隊質量的好壞除了要看軍隊的數量和訓練之外,器械的裝備其實已經相當重要了,但不幸的是,新興的近代軍事化工業幾乎一樣也沒掌握在朝廷手裡,而是掌握在地方大員們的手中。崇厚那個天津機械製造局在這個滿清貴族的手中經營的越來越不像樣子最後還是被李鴻章接管了。此外為這些兵工廠提供原料的漢陽鐵廠,為這些兵工廠提供財源和運輸的輪船招商局也是這些地方大員開的,不客氣的說,中國的軍事近代化基本上就是被這些漢族地主們操縱完成的。這種權利的下放在某種程度上比軍權的下放更有破壞性。
所以可以這麼說,太平天國運動促成了軍權的下放,而洋務運動又使得這些地方部隊迅速的實現了軍事近代化。滿清靠八旗起家,但現在,八旗顯然已經不是這些洋槍洋砲的對手了,清朝起家的根本已經蕩然無存了。
甲午戰爭中,與其說這是清朝與日本的戰爭,不如說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參戰的主力哪裡還有八旗和綠營的影子,什麼淮軍、湘軍、練軍、毅軍都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建立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大多掌握在個人手裡,這些個人以漢族地主軍官為主,滿洲貴族當時能帶兵打仗的已經沒有多少人了。再看海軍,北洋水師完全是李鴻章一手操辦的。買軍艦搞訓練的銀子是朝廷的不假,但這些銀子最後還是由李大人來使用。所以從甲午戰爭中方參戰的人員構成來看,清政府中央掌控的軍隊,特別是能打的軍隊已經不是很多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其實都有掌握在個人手裡。現在很多人不理解,為啥甲午一戰,中國軍隊打的那麼水,其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保存實力。朝鮮丟了,東北丟了不要緊,但這手中的軍隊要是丟了,那可就真完了。並且當時參加甲午戰爭的不對基本上都是李鴻章這頭的人,江南很多地區的地方大員採取的其實是自保德態度。也就是說早在甲午戰爭時期,這些人就已經不跟清朝一條心了。這也為後武昌起義一爆發,南方各省就紛紛獨立買下了伏筆。
再看1900年庚子國難。我都納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區區兩萬練軍還對付不了?要知道1900年聯軍的水平和1937年的日軍事沒法比的。當時坦克、戰鬥機、機關槍、這些玩意還沒發明出來呢。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與對方基本上是對等的,幾十萬人打不過兩萬人,這是打不過還是不想打?如果當時慈禧老佛爺手裡但凡有一支靠譜的軍隊,她就不招募義和團了。並且老佛爺當時被聯軍追的在北方到處跑,南方的督撫們可曾派兵勤王?事實上此時的清朝已經顯現出了分裂的態勢。
問題的關鍵在於,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是受過忠君教育的老派人物,手裡有軍隊也不敢造反。但到了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這幫大頭兵出身,沒念過幾天四書五經完全是軍隊育出來的人掌握軍隊的時代,他們可就不這麼想了。所以,與其說是袁世凱推翻的清朝,不如說是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長期積累的一種結果。至於孫中山,他的主張是很高明的,思想是很進步的,但從來,政治是要靠實力說話的,在1927年,北伐成功之前,孫中山的力量對中國影響還是很小的。辛亥革命充其量為袁世凱他們搶班奪權創造了一個很不錯的藉口,僅此而已。就好比如果沒有黃巾起義,劉備、曹操沒準還是大漢朝的忠臣呢。但辛亥革命也不過就是一顆導火索,而非真正的炸藥。
此外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新思想對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衝擊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些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朝都不曾遇到過的新問題,使清王朝的滅亡不同於以往歷朝歷代,帶有很強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民族革命派不過是這其中一個因素罷了。總的來說,清朝滅亡有歷朝歷代都遇到過的老問題,也就是軍權的過度下放,導致地方軍閥的膨脹進而導致了朝代的滅亡。但同時西方凡封建的新思潮也是推翻清朝的一個有力武器。以前,包括現在,很多人認為是這種新思潮催生的民主革命派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朝,但我感覺新思想對推翻清朝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主要的原因其實還來自老問題,也就是軍權的下放和軍閥的倒戈。畢竟辛亥的時候,清朝之所以能那麼快倒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袁世凱的逼宮,和南方各省的迅速獨立。雖然是武昌起義為他們的倒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藉口,但如果光靠民主革命派,那推翻清朝還是要等待很久的。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