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產能過剩的今天,坊間均說,中國是鋼鐵大國,並非鋼鐵強國。
這句話有爭議,有很多業內人士也不同意,說我們的設備、技術都很先進,大型高爐、大型轉爐、大型連鑄機等等,世界上有的,我們都有了。冶金理論也和世界同步。至於成分調配、熱處理、控軋控冷等等技術,是我們需求的問題,不是供應端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長流程的冶煉過程,這是因為我們鐵礦的低品位造成的,也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廢鋼循環的階段,因而不會採取電弧爐煉鋼的短流程方式。
我曾經看過美國製造業的一個紀錄片,對其電弧爐煉鋼的廢鋼處理嘆為觀止。但實際上中國這二十年突飛猛進的基建和房地產開發需求,使得粗鋼生產一路高歌猛進,鐵礦石進口龐大的量能,根本不會有廢鋼的大規模循環。
自然,廢鋼精煉出來的鋼鐵,雜質更少,成分更加穩定,成型更加優良。
業內因此認為在選礦到冶煉這個環節,中國更加具備優勢,在世界冶金業佔有重要地位。
我自然也看了許多反對者的意見,從我個人的邏輯結構來看,我認為上面所說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更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也未必那麼艱難,問題在於體系系統性的問題。
首先製造業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冶金是一個物理與化學兼備的科技,海外許多企業已經傳承了上百年,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積澱工藝細節,這是我們不具備的。許多理論上和書本上所列的工藝方式,成分配比,你按照它描述的過程去做,也未必做得到。
我們來把它說的通俗一點,比如說炒菜,你會看到書本上的菜譜,但你並不知道大廚在哪一個節點開始加料,多少溫度,怎麼翻炒。炒出來的菜就大相徑庭。
那麼在建築業突飛猛進的時候,鋼鐵業只要實行粗放的大寫意做法,製造廉價的大批量的粗鋼,就可以營利。並以控製鐵礦石和焦炭等原料成本,或憑藉對大宗商品週期性的價格把握、或通過信貸資源的掌控來降低成本,獲得市場佔有率和盈利。
這就是中國鋼體業所主要做的事情。
靜下心來,去做研發,在生產過程中積累對工藝精益求精的經驗,是否有人會做呢?我們必然推得出,不同的行業需求,可能有不同的態度。撇開建築業用鋼,在汽車製造業、軸承工件、特殊鋼、軍工等領域,就會有大量的企業去尋求技術和工藝的提升,滿足市場需求。
然而你會了解,汽車用鋼的熱處理技術不同,就造成進口鋼和國產鋼的品質不同。軸承配件的使用精度、年限等,進口鋼和國產鋼又不同。許多特殊鋼和軍工用鋼,我們生產不了。航空母艦的耐腐蝕船體,我們有沒有解決,不得而知,因為之前我們還在使用俄羅斯的製鋼技術。
這個過程中,不是需求的問題,而是供應端整個體系的問題。
比如說有沒有鋼鐵企業靜下心來,大量投資研發。因為研發是一個試錯過程,付出極大成本和時間,需要大量人才。那麼是否會化大價錢請精英技術人才。對國營研究機構和企業來說,試錯的過程還會承擔責任,甚至有牢獄之災,是否有製度去讓研發的試錯過程更加寬鬆。
答案是極少。
原因來自兩個,一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當一項技術研發成果,付出巨大代價,抄襲者蜂湧而入,超捷徑而去。二是私權保護的基業傳承,從而激發的企業家精神,保持長久的眼光和投入。
很顯然,我們不僅僅是在鋼鐵業,在其他行業也難以看到,只是因為同樣的問題。
國營企業易於卸責,貪污和浪費,效率低下都是病症,但核心的經濟學原理,就在於卸責。股東利益和企業家精神缺位,人際關係混亂,造成卸責,因而無人承擔風險和進取的責任。
私營企業在貨幣信貸的雙軌制下,在政商關係的蕭殺之下,在私權保護沒有徹底履行的大背景下,有多少人肯在投資巨大的長期經營中,去謀求技術的進步呢?
然後又回到工藝的問題,即使企業研發出了合適的工藝,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量產,這是兩個概念。大規模量產,在不同的機器、不同的量能級別上需要成熟的技術,就是我們前者所說的長時間的積澱,然後是人的執行。中國的企業管理層、技術人員、產業工人在每一個環節是否會堅持做到每一個細節無誤的執行呢?
很顯然,不能。
中國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企業家在看著金融業、技術人員時刻擔心房子和股票,產業工人在憤怒中,認為工資太低。
工藝的每一個細節,都牽扯到一個產品最終出來是良品,還是馬馬虎虎使用的產品。
我過去從事建築業時,常看見工人在最尋常的螺絲釘使用時,不時因為十字螺紋麻花磨損,而丟棄,重新換新的。即使是這樣最基礎的廣泛使用的螺絲釘,我們的製造業也不能做到工藝一致,使用順暢。而針對一些好的螺絲釘,手槍鑽的鑽頭又會迅速的磨損。
這就像冶煉業內人士說,當年去觀察冶煉好的鋼渣時,你看到五花八門的廢渣,你也知道整個冶煉過程的工藝是不穩定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表象,也推導出實質,那麼我們的升級換代是否能夠完成呢?
在漫長的經濟史裡,我們看到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看到德國人杜絕金融業和房地產的投機,專心於製造業,看到美國人有龐大的金融投機,但自由精神激發廣泛的科技創新時。感嘆德國人的製造可以用百年,日本人的製造可以用十年,中國製造可以用一年,美國的製造隨時在出現驚奇的新事物時。
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我們是應該繼續污染大地,讓霧霾實現另類公平,通過犧牲中國人的健康和賴以持續生存的環境,繼續支撐和輸出過剩產能?大量印錢和透支財政赤字去支撐房地產庫存、高福利?
還是靜下心來,改良我們的營商環境,確立讓企業家精神基業常青的體系,讓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有著職人精神的榮耀和生存背景?
你要選擇何去何從?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