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尋求聚會,我還在擔心鎮上太冷,不料天氣晴朗,太陽照在咖啡館門口.大廚因女兒病沒有來,我也因為人太多沒有決定烤牛排,所以去鎮上小店吃飯了事.
不過一個故事卻讓我飯後在太陽下,仍徹骨的寒冷.朋友談及某地一個大型製造業基地的興起,最高吸收了五萬人,周邊形成衣食住行一系列生計,光靠出租鋪面和居住房屋,就讓這樣一個村莊迅速的成長為一個鄉鎮,生機勃勃.然後在行業衰敗後,迅速的失去就業機會,工人們離去,村鎮空無人煙,靜寂無聲.
是的,我們都理解製造業衰敗會帶來危機,但對此並無直觀的認識,因而就無關痛癢.我甚至在回鄉的過程中,看到身邊的親戚大規模的失業,仍舊看到他們在鎮上晃來晃去,鄉村里砍一砍竹子,睬一下蔬菜,然後煮一桌菜,喝點酒度日.
我就因此麻痺了頭腦,認為在經濟轉型期間,這都是可以渡過的.看到醫療投資的崛起、消費升級、旅遊文化娛樂的興旺、一線房地產仍舊狂熱、股市仍舊上揚,我曾對做投資的朋友說,還是可以看到希望。我們在擁擠的咖啡館裡談了整個下午,這一點,他潑了我一盆冷水,說我忽略的一個經濟常識,如果製造業不能提供就業,誰會再拿著工資消費,那麼服務業的就業和收入如何滿足。
這就是我們在分析經濟中,顯而易見的缺陷性忽略,與其說經濟不會崩潰是一種信心,不如說是一種信仰,絕對不會認為我們會被世界拋棄,在全球仍有一席之地。
實際上,我因為想要研究一些應對貨幣貶值的股票,結果在看所有的外向型行業時,發現了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曾遭遇過或者正在遭遇歐美的雙反單反貿易保護主義。最近的,有切身體會的,莫過於美國對輪胎產業的雙反,導致幾家巨大的民營和國營輪胎廠,直接放棄美國市場。
而紡織業、鞋業、玩具等行業,已經近距離的面對墨西哥、印度、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甚至埃塞俄比亞的競爭,柬埔寨、印度、緬甸正行進在競爭的路上。棉花配額摧垮了紡紗業,其餘國家的競爭正讓成衣業寒風凜利。
我們仍舊有其他行業,比如家具業、五金衛浴等等,大規模的產業島效應,以精益化生產和完整的產業鏈對抗海外的競爭和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但也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比如電子、汽車配件業正在回到美國。根據三大會計事務所的一家計算成本,中國的綜合生產成本正達到美國的八成,與墨西哥、泰國相仿,印度、印尼、緬甸等等正迅速在效率上趕上中國。
在升級換代上,半自動化生產和自動化生產能夠幫助許多企業維持競爭力。然而當我們看到美國的自動化產業時,他們的綜合地價、資本成本、電力等成本已經低於中國。在某個券商分析師論壇上播放特斯拉的生產過程時,從鋼板整壓成型開始,到車輛落地,沒有看到一個工人,只有最後檢測出現了二個工人。身邊的一個同行倒吸了一口涼氣,脫口而出說:這特麼要多少人失業阿。
歐美經濟體的製造業人工智能化,使得大多數產業工人脫離輕重工業,去了服務業,維持底層生活,再無鋼鐵和汽車業工人成為中產階級。這種格局對中國經濟的惡性競爭,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中國經濟開始拼高科技、自動化時,知識產權、地價、財務成本、稅負就成為最大的競爭成本,而失去了這樣的競爭優勢,就失去了製造業提供的大量收入,從而形成服務業的就業基礎。
這就回到本文開頭的一幕,怎樣維繫一個衣食住行的服務業循環呢?
中國是全球不多的全產業鏈經濟體之一,但並不是一個內需為主導的國家。反之,當我們看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印度這類第三世界國家,內需消費是經濟主要支撐。印度的內需就達到了75%的份額,這使得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暫時無法具備基礎建設上道路和電力的優勢,也無法統一國內稅制和底層普通話之類的語言,行政的貪腐和效率低下阻礙外來投資,卻因內需和沿海開放邦的投資建設維持快速的GDP增長。
因而,我們面臨的是怎樣的一種競爭格局下的國內經濟呢?製造業顯示的某些部分的迅速退潮,引發的是部分地域的整體性衰敗,繁榮是一場夢。
那麼,在面對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的結構性變化,歐美日韓開始佈局新興低端製造業國家的人口套利,歐美自身開始從太空火箭、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產業、到基因工程和現代農業的科技驅動力,再疊加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美國仍憑藉著美元優勢行使鑄幣稅,是否要走向貿易保護主義和內部鎖國的內需趨勢,還是在希望裡去爭取貨幣的國際化和升級換代的高端製造業競爭力?
勝敗如何?我並不得而知。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