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精英的特權》一書
作者:(法)蒂埃里·布魯克文 趙鳴譯
【作者簡介】蒂埃里·布魯克文(1967—)法國社會學博士,2005年畢業於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現執教於法國貝尚松大學。已出版《面向交易倫理的社會運動:勞動民主調節的一次嘗試》(2007)、《公平交易:另類的共產、販售與消費》(2009)、《公平交易與市場倫理》(2014)等。 《精英的特權》是他於2014年8月在Max Milo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部著作。
【共濟會組織】
共濟會(franc-maconnerie)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組織,內部有著森嚴的等級秩序和幕後老闆。法國共濟會雖然支持世俗化進程,但他們仍然相信有一個“宇宙的偉大建築師”(Grand Architecte de I’univers)。這是一個聚集了所有發達國家超級精英的準宗教組織,與世界時局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權力通天。
由於共濟會苛刻的入會條件和無可企及的影響力,精英們都以加入這個組織為榮。成為這個封閉圈子中的一分子可以拓展自己的“社會資本”,與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物結為“兄弟”,建立同盟。
共濟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建造所羅門神殿。對共濟會下層會員來說,它意味著建造人類內心的靈魂聖殿,洗去塵世慾望的污濁。而另一層含義則是重建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神殿。共濟會成員不止一次地承認過該計劃的存在:“1887年7月16日到17日舉行的最高跨國會議上已經決定共濟會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全球共和國。”
為達到這一目標,共濟會高層成員都在弘揚傳播自由、平等、世界友愛這樣的理念。 “現代意義上的共濟會,是1717年6月在倫敦成立的。”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的參與者有許多都是共濟會成員。
經過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兩次巨變,共濟會成功地將其思想理念散播出去。歐洲君主制走向終點,下一步的宏偉藍圖就是成立一個宣揚友愛和平的世界組織。 1920年國際聯盟(Société des Nations)應運而生。其實1917年開始,這個計劃就在醞釀中:“1917年6月28日、29日,共濟會盟友國及中立國大會在巴黎召開,商議研究美國總統威爾遜先生所倡導的國際聯盟……”威爾遜本人也是共濟會成員。從就任美國總統到任期結束,威爾遜一直受到愛德華·曼德爾·豪斯(Edward Mandell House)上校的監督,隸屬於“溫德姆大師”會舍。
“國際聯盟”於1920年1月10日誕生,直到1946年4月18日正式宣布解散,其名下財產與檔案全部移交給同年成立、總部設於紐約的聯合國組織。共濟會精英採取了一套辯證策略,先以爭取民主為由,推翻專制王權,反過來又用資本權力代替王權,稱霸世界。隨著聯合國和世界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共濟會的持續行動只會有兩種結束,要么走向國際民主, 要么走向全球性的專制政權。
知識分子針對控制社會與民眾建立理論
以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控制論(approche cybernétique)及後續的系統論(approche systémique)為代表,“社會工程學”(ingénieris sociale)建立起一套理論。它的做法是,不斷觀察一個系統(如信息、生物、經濟、社會等)的運作,通過積極反饋加重有利自身利益的傾向,或者反向操作,通過消極反饋終止那些不利自身利益的傾向,最終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達成目標的關鍵在於反複試誤,從而在系統運轉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積極反饋,阻止消極反饋,而不像想像的那樣,幾位精英人物通過秘密籌劃就瞬間決定了世界百年發展的方向。自由主義通過反复推行私有化政策,使國家逐漸走向崩潰,進入私有資本的控制圈。銀行業有了公債這條利益鏈,對世界的統治日益增強。為了統治全球,經濟精英們會特別重視研究工作,不惜高額聘請專家團隊為其獻計獻策,牢牢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
這類服務於資本利益的學者精英滲透在不同領域,且個人精明強幹。政治上,古有意大利的馬基維利,今有基辛格、亨廷頓、克羅齊;科學領域有維納這樣的控制論專家;20世紀50年代哈耶克發起“朝聖山學社”,一眾經濟學家更是運用新自由主義,開啟了資本勢力對世界的二次征服。美國資本精英為了新自由主義計劃的實施,曾支持皮諾切特將軍在1973年9月11日發動的智利軍事政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彌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更是新自由主義貨幣政策的急先鋒。
【注】
共濟會沒有單一的最高領導人,有一種說法認為共濟會中做出最高決策的是13個壟斷和掌握了全球金融體系的世襲家族,即“共濟會13家族。”以國際共濟會總部為中心,在世界各地擁有分會和無數外圍組織。共濟會的上帝並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作為“宇宙的偉大建築師”的上帝。共濟會在天主教內的兄弟會滲透於耶穌會、方濟各會、浸禮教會等。多任教皇都是共濟會會員。 ——譯註
共濟會的法文為franc-maÇonnerie,英文為freemasonry,意思是“自由石匠工會”。關於共濟會的起源,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參加建造古巴比倫巴別塔的石匠組織;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建造耶路撒冷所羅門王神殿的工匠們。 ——譯註
共濟會提出的口號是構建“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通過整合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最終實現全球大一統。 ——譯註。
比如喬治·華盛頓本人和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拉法葉特將軍。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先導思想的啟蒙運動家大多也是共濟會成員,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 ——譯註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目睹了法西斯的崛起和滅亡,以及自由市場思想復興。代表著作有:《價格與生產》(1933)、《純粹資本理論》(1941)、《通往奴役之路》(1944)、《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1948)、《自由憲章》(1960 )。 ——譯註。
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國出版僅僅兩週後,他又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政治學會宣讀一篇論文《歷史學家與歐洲的前景》。在這篇文章中,哈耶克提出了成立朝聖山學社(Société du Mont-Pèlerin)的最初想法,希望組織一個學會,讓德國學者重新回到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主流中來。 ——譯註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