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2011年2月)
這個會是探討發展戰略的,“戰略”這個詞現在是時髦詞,到處用。大家都知道,戰略研究關乎國之大政。但究竟什麼是戰略?
要注意,戰略之“戰”並不僅僅是指狹義的有形戰爭,實際主要是指無形戰爭、虛擬戰爭。
所謂“戰”,自然是指一種博弈或者對抗。戰爭就是對抗,但並非一切對抗都是戰爭。下棋,博弈也是一種對抗。對抗有有形的硬戰爭,也有無形的軟戰爭。
至於什麼是“略”?“略”這個字的本義,田野之路曰“略”。引申之義,戰略之略,就是理路,謀略。
戰略制訂總是要在先,要未雨綢繆,制訂在對戰未發生之前。作為面對未來的設想、模型、策劃,為指導未來戰爭或對抗的大思路或總理路,就叫“戰略”。所以戰略學實際是未來之學。
好的戰略應制訂於對抗、博弈發生前,包涵了預設和預測。這種預設和預測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有前人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在。所以可以用類比邏輯的方法建模預測。
好的棋手必熟知棋譜。棋譜就是前人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太陽之下並無新事。熟知棋譜,臨盤就無所謂新局或變局。因此好棋手總能應付裕如。那麼在博弈或對抗中就不會臨陣無措而倉卒應變。臨陣被動地應變之術只是戰術,是被動之策。而戰略設計則有選擇空間,有發展空間,有預留空間,所以是主動之道。
有戰略,才有指導戰爭的總方略。一個完整、系統的戰略模型至少應包括四部分:
(1)總體目標,即戰略目標。(所謂目標,就是到底想要什麼。)
(2)總體理路,即戰略的總指導方針。
(3)實施方法。所謂方法就是謀略。
(4)應變之略,應當估計到種種阻力、挫折,評估失敗的後果,並且準備出應對的預案。
對於第四點特別要說兩句。作戰略的預設和預測,必須包括正和反兩面,不僅考慮向好發展的一種可能,也須考慮局勢不利發展的另一種可能,都要有估計,有預測,早有因應之道。不能總是一廂情願,認為將來一定會比現在好。像開車一樣,如果事先預計到道路前途坎坷,有翻車的可能,有因應之道,那反而翻不了車。
謀略就是方法。謀略中包括陽謀與陰謀兩方面。公開的,可示於人的是陽謀。隱蔽而不可示人的,是陰謀。研究戰略,不能不研究陰謀。陰謀含有詭譎性,權變性,狡詐性。政治家不可不懂陰謀。不懂謀略就不懂政治,不懂陰謀就不懂歷史。凱撒大帝如果預先想到布魯圖斯、西塞羅會對他搞陰謀,這個大英雄哪會那麼悲慘地曝屍在羅馬元老院?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一部政治鬥爭史就是謀略與陰謀相“PK”的歷史。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的題首語。常道者,陽謀也。非常道者,陰謀也。所謂計謀、權謀、陽謀、陰謀,一切謀略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設計的方法。一切謀略的根 本目標就是保存自己,克胜對手,消滅敵人,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勝利。(數學上的博弈論或對策論,就是戰略及謀略對抗的數學模型。)
立足於可信的預測,才會形成各種配套的應變之略。在應付實戰的複雜局面時,才能臨變不驚,處變不驚,應付裕如,穩操勝算。所以戰略學,就是《孫子兵法》第一章所謂“廟算”。
廟算這個“廟”字本來是指宗社、社廟。《左傳》說:“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古人認為,國家最大之事,一是宗教祭祀,一是國防與戰爭。都要放在神聖之所,放在廟堂之上進行。在廟堂中討論戰略,這就是所謂“廟算”。
後來民間把“廟”這個字俗化了,變成了所謂“神機妙算”。
《孫子兵法》寫於2000年前。它的重心是研究戰略鬥爭——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兵者,下之下也”。謀就是戰略,交就是國際關係。
一部《孫子兵法》不是求戰之書,而是避戰之書。“兵者,兇道,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人制訂的關於戰略學的偉大古代兵法,而且至今還不過時。(本文是應“世界大趨勢”學術會議邀請提供的書面發言稿節錄,下略)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