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上海經濟:中國老大的地位要不穩了

如果有人問,中國經濟上最有實力的城市是在哪? 我想90%以上的人會說是上海。 很少有人會想到北京。 自清末一百多年以來,上海在中國的地位十分穩固,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對上海,北京的頭銜,更多提起的是政治、文化中心,甚至是消費中心,從來沒有經濟中心這個字眼。

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請看下面這張圖:




圖表顯示,在1978年北京GDP只占上海的不到40%,而到了2013年北京GDP占到了上海的90.2%,最新資料是2015年,占到了92%。 只有90年代中前期以及2004年前後,上海的增速超過北京。 按照這個速度發展,北京GDP將在六七年後超越上海,成為中國城市的第一。

這樣的資料超越了很多人的想像。 在一般人看來,北京既不是工業重鎮,也不是金融交易中心,經濟為何能趕超上海?

當然這個情況不僅僅局限在京滬,在很多地方的對比中,也發現有類似的趨勢。 簡單來說,就是某些省份政治、經濟中心有從分離到合一的趨勢。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江蘇、浙江、河北等等。 這幾年,省會城市南京、杭州、石家莊比非省會城市蘇州、寧波、唐山要好。 在數年前,完全是顛倒的情況。 而本來政治經濟中心合一的省份,省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比如安徽的合肥、四川的成都。 前者幾年前吞併了附近的巢湖,後者剛剛吃掉了簡陽,都成了省內不可撼動的巨無霸。 另外,又比如在經濟陷入困境的山西以及東三省,不少地級城市都是負增長,而太原、瀋陽、長春、哈爾濱雖然也面臨不少困,卻仍能穩步向前。

如果從更加深層次考慮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促使京滬實力消長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出現了變化。 在工業化時代,是屬於資本的時代。 大進大出的三來一補、貿易加工、臨港型工業都會助推有地理優勢的城市發展,比如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地區,而外資也會選擇這些優勢地區進行廣泛佈局。 在這個階段,蘇錫常發展比南京快,而寧波比杭州快。

不過,如今中國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最主要的表現是結構性產能過剩。 引領未來經濟發展一定是屬於「輕經濟」的資訊經濟和第三產業。 正因為「輕經濟」是輕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並不能「獨立」存在。 比如服務業不需要過分的地理優勢,它的商業價值超過了有形商品。 但從另一方面說,它更需要與權力相關的資源,比如人才、教育、行政等等相結合,比如現在大力推廣的「雙創」。 而在這方面,北京的優勢比上海強很多。 各個省會也比下面的地級市好很多。 而以往地級市的土地優勢、某些礦產資源優勢、工作力優勢、稅收優勢等等在後工業時代大大降低。 而這些城市沒有科技、人才、高等教育、資訊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優勢,要想在「雙創」方面發力基本上是徒勞的。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未來將朝著由外向型向內生性方面發展,從更多依靠資本向更多依靠權力資源方向發展。 擁有著強勢權力的城市在下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將會更多地受益。

風險是在轉移,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轉移,從銀行體系向非銀行體系轉移,從償付風險向流動性風險轉移。 八年的量化寬鬆以後,特別是天朝的超發貨幣除了推高資產價格提高要素成本對實體經濟的復蘇作用有限。 在金融與實體經濟背離的背景下,長期的寬流動性、低利率環境,造成全球範圍內的資產泡沫無處不在。 沒有只漲不跌的資產價格。 我們投資時,要回避估值過高的資產,否則你就有可能會成為接盤者。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