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溫鐵軍:資本主義金融化階段的客觀演化及其對東亞的影響

美國說,應該由美元來貨幣化中國的資產!所以,美國現在就逼著中國必須開放貨幣自由兌換,必須允許資本市場自由進出。意味著給虛擬擴張出來的美元資本這個最大的世界金融資本,佔有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實體經濟的資本化收益。可中國就是貨幣(人民幣)不執行自由兌換,所以,中國和美國之間最大的衝突就是中國人要用國家賦權形成的貨幣體係來貨幣化自己的實體資產,不讓外國貨幣進來。
第一部分——與年輕人經歷有關的世界資本主義的階段性變化
溫鐵軍:
在座的大多數年輕人都是80年90年以後才出生的,大家對自己的生活經歷可能了解,但對生活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恐怕還不是太把握。從你們出生以後,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重大的變化,我可以從這開始說起。

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經歷肯定是感興趣的,那你也應該對自己人生經歷所發生的的那個環境也感興趣。否則就很難說明白我到底是怎樣長成這個樣子。只要是人,都不會願意糊塗的過這一生。所以一句很有名的哲理性的話叫“我思故我在”,或者叫“我活著因為我思考”。
例如,198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都遇到過一件大事,就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
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告訴你們,蘇聯東歐的解體是因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或者說是集權政治……這些是你們都聽到過的說法。但,它是真的嗎?就像今天你們作為韓國人都關心韓國,還關心另外一部分叫做北朝鮮。那現在北朝鮮遭遇的困境,大家聽到的都是所謂的逃北者的敘述,講的主要問題是因為它的集權和專制,以及祖孫三代的所謂個人化的統治。這些呢,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幾乎沒有人懷疑的說法。

那麼人們就會很容易地建立一個聯想,蘇聯東歐的體制是被叫做社會主義的集權的體制,那北朝鮮也是被叫做社會主義的集權的體制,它們一定是會垮掉。當然,也就會發生聯想,中國大陸是被叫做社會主義的,也被叫做集權政治的,那因此呢,中國大陸也一定也會有同樣的結果,是會垮掉的。所以長期以來在西方的意識形態之中呢,叫做China Collapse,中國的崩潰,是一個主流的輿論。
當人們在思想上接受這些西方輿論的說法,與現實中的全球競爭混為一談的時候,我有一個小問題,就是你真的思考了嘛?你真的自主地作了分析了嗎?恐怕沒有。因為人們直接地就把這些主流製造出的解釋當成了自己應該接受的解釋。
好,我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先給大家做一個另外的解釋,可以叫做另類思考。
我不要求你們接受,只要求你們參考。因為它只是一種解釋,當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客觀事實。希望有了這個參考後,你們可以在藉鑑中形成自己的解釋、加深自己的思考。
我們回到對這個世界的基本分析上。大家應該知道,1929-1933年曾經發生過西方的生產過剩大危機,隨之導致了第二次大戰的爆發。這是個基本的歷史事實,我們不做過多解釋了,先放下。接著看戰後的再工業化,這就很少有人了解。
在你們長大的時間段,很少有人再說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我們長大的那個階段,第三次世界大戰卻如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人都在擔心什麼時候爆發第三次大戰!因為,第二次大戰是生產過剩引起的;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戰同樣會因為生產過剩引起。這本來是客觀規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導致戰爭。發生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為什麼打了幾次呢?就是因為生產過剩無法解決,於是就互相摧毀對方的工業生產能力,那就導致世界大戰。
那,為什麼在戰後1960-1970年代再次發生西方生產過剩的時候,沒有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
各位作為朝鮮人,應該知道1950年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本身,就已經有很多人把它作為可能引發三次大戰的一個點位。雖然是局部戰爭,但它本來是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也就是說,朝鮮民族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歷經苦難的民族,本來很可能被第三次世界大戰再蹂躪一遍!你們為什麼沒有遭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蹂躪,為什麼現在仍然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今天應該叫做倖免於難!道理在哪?應該思考一下。作為朝鮮人,不僅當年有個倖免於難的歷史機會,也應該思考今天的趨勢。例如,當特朗普把東亞的熱點問題重新拿出來,會不會激活原來可能引發戰爭的那個點位。何況現在朝鮮半島只是停戰狀態,而不是終戰,相當於暫停,隨時可以被不負責任的政治家再度引爆。
好了,從這樣一個引子看,大家需要不僅關注世界的複雜局勢,而且還要把這個世界的複雜形勢和自己的生存、和這個民族國家成長的經歷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思考的能力。
前面這部分是個鋪墊,希望引起大家對世界複雜局勢的關注。現在還是回到正題上來——為什麼戰後的生產過剩,沒有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
一個很重要的外部條件變化大家很少關注。就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帝國主義列強無暇顧及發展中國家,而造成戰爭期間和戰後,世界上出現一個重大的結構性改變,100多個原來是殖民地的發展中國家崛起,變成接近200個國家,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新形成的國家。而這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起的二戰和西方戰後生產過剩階段大概是在40-70年代,正是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成為國家的時間段。
殖民地成為國家之後都想按照宗主國、就是按照西方的發展方式進入工業化。所以,這些發展中國家承接了西方的產業轉移的同時,導致原發在西方的生產過剩、階級對立等方面的矛盾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不是西方沒有矛盾了,而是把爆發矛盾的大部分經濟基礎轉移了。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希望大家思考的時候注意。
就在這個戰後生產過剩階段上,當發達國家把它的產業往外轉移的時候,導致了嚴重的失業。所以1960-70年代的時候,發達國家普遍發生左翼運動,主要爆發的城市,爆發在產業移出、大規模失業的地區。日本有赤軍,意大利有紅色旅,美國有黑豹黨和民權運動……各種各樣的激進的左翼運動甚至是暴力鬥爭在發達國家大量蔓延。

今天的孩子們可能都沒有記憶,但我們成長的時候恰恰是六七十年代世界左翼運動在發達國家大量發生的時候。這個時候,世界接受了毛主義——中國人說的毛澤東思想被西方變成毛主義,叫Maoism。大家都願意讀毛澤東的游擊戰,這個理論早年被國民黨政府重視,現在被各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這些弱勢群體重視。
左翼運動風起雲湧,導致發達國家不得不自我調整。一方面轉向福利社會,盡可能用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用這些福利政策來安撫發達國家的那些群眾,這樣就使發達國家逐漸進入福利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同時也必須調整產業轉向高收益結構,也就是轉向服務業、金融業。西方製造業對外轉移,國內社會矛盾爆發,只能通過福利政策安撫群眾,同時推進經濟結構高度化。這似乎是西方意識形態表述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經驗。但也要了解,西方構建福利社會的前提條件,是把資本和勞動直接對立的對抗性階級衝突轉到了發展中國家。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因接受西方世界產業轉移,同時接收了西方的社會矛盾,就是資本家階級和勞工階級的對抗。
我提出結論是,發展中國家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也接受了西方世界的社會矛盾;這就緩解了西方爆發世界大戰的危機。
對此你們可以問問父母,他們當年生活在朴正熙時代。也就是韓國的勞工和剛剛進入韓國的產業資本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導致韓國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湧,而且是非常激烈的群眾反抗。所以就有朴正熙時代的集權的軍人政權的壓制。
請注意:這個歷史性的軍人集權現象,在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的同時幾乎是規律性爆發。
難道僅僅是韓國嗎?接受產業轉移並且形成工業為主的發展方式的國家,幾乎都有同類問題。比如新加坡是集權政府,泰國是軍人政府,菲律賓當時是馬克思的集權政治,印度尼西亞是蘇哈托軍人政權,馬來西亞也是集權政治。台灣地區當時國民黨還沒有解嚴、是戒嚴狀態的典型的軍事獨裁。在亞洲,幾乎所有接收西方產業轉移形成本國工業的國家,為了壓制勞工對資本的反抗,幾乎都是在集權政治階段進入工業化。這到底什麼主義?用西方意識形態是無法解釋的。我只能把時代背景交代一下,大家可以帶著問題去思考。
現在,我們還是回到剛才說的蘇聯東歐解體的大話題上。

注意:在西方轉移出低端產業,自身向第三產業升級,同時加大社會保障的國家投入力度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靜悄悄的改變。那就是到裡根和撒切爾夫人執政的八十年代,美國開始轉向金融資本經濟,同時推出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
在這個階段上,西方恰恰是實體產業大量移出,更多的資源集中到金融資本高端的經濟領域的同時,他們開始改變了統計方式。從80年代中期以後,當西方更多靠金融和相關服務業獲利的時候,GDP的國民經濟核算方式就表現出更高的增長。因為它主要計算不同交易環節的增加值。而蘇東的統計方式(MPS material product system)是計算總產量的。有多少鋼鐵,多少拖拉機,多少機床,多少紡織品和衣服……這些是工業化階段的計算方式。針對的主要是實體產業,要計算實體經濟的產出量。這個MPS在蘇東解體後被西方統一改變成GDP統計方式,而八十年代以前是GDP和MPS兩種方式並行的。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基本常識。因為這個經濟核算帶來的變化很有意識形態化的意思!
因為,進入金融資本階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快速交易。因此推進虛擬資本的擴張,通過金融資本的交易,往往會創造更多GDP。而如果是在實體經濟階段,先要開礦,然後冶煉,還要成型,最終產出的才是消費品。但這個過程非常慢。要在農業領域中完成經濟產出過程更是慢。比如種麥子,要一年才有一次收穫吧?那就會導致越是停留在傳統產業和農業,越是GDP低。於是,幾乎所有的農業國家都變成GDP衡量的貧困國家。只要是堅持一個比較漫長的實體經濟過程,就是GDP很低的國家。誰高呢?服務業,特別是以金融為中心的服務業,這種國家在GDP競爭中就上去了。
所以,1980年代以後GDP的國際競爭中,增長高的國家是先進國家。隨之認為它的經驗、制度也一定是先進的。這就造成了一個GDP意識形態,使得所有人都跟著美國虛擬資本擴張的增長速度認同GDP競爭。不如它就都是經濟上落後。既然在這個以經濟增長表達政權合法性的競爭中,誰GDP最先進誰的製度就最好!那人們當然認為美國的製度是最先進、最好的!但,客觀背景是伴隨產業結構調整的統計方法改變,造成一個虛擬資本國家的製度最先進的幻覺。
這個時候,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地緣政治的格局發生了潛在變化。因為,全世界都會以美國為榜樣了。認同它的製度最先進,經濟最發達。
但是,麻煩在於:全世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按照美國的方式搞金融資本經濟,只有美國的戰略盟友——它需要兩個手段來控制亞洲和歐洲——英國和日本可以搞金融資本經濟擴張。在美國這個金融資本帝國的左右兩個手,也是從歐洲和亞洲提取實體經濟利潤的,其他的基本都搞不了。
比如韓國,不也是美國在亞洲的最緊密的戰略同盟嗎?但,因為韓國是熱點地區,美國絕對不會把一個前線的停戰地區變成它的直接盟友的。可以利用,但絕對不會把韓國作為緊密的戰略同盟。亞洲唯一的戰略同盟就是曾經被美軍完全佔領的日本。
這個狀況經常使韓國經濟學家感到很苦惱。無論政治家怎麼宣布韓國和美國的戰略同盟關係是第一位的,它也感覺自己不如日本。日本就是不宣布也比韓國高一個層次。在美國的地緣戰略上,日本當然比韓國重要。這個層次上的差異使韓國的政治家也會很苦惱,但沒法解決。
不多說了,因為這很容易影響各位的心情,我們還回到蘇東解體上來。
從80年代起,世界的危機就主要是美國因素造成。
什麼叫做裡根經濟學?裡根不過是把利率提高造成海外資本大量流入美國。什麼叫做新自由主義?就是利率提高的條件下,無論什麼資本都自由地流到美國去。包括石油資本,毒品資本,乃至於黑社會資本,全都流到美國追求高利率去了。只要利率高,自由的資本就流回美國,那美國就變成金融投資最密集的國家,資本交易就大量增加,因此美國人發展了兩千多種衍生品交易吸納資本流入,就成了一個虛擬資本最為迅速擴張的國家。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吸納了全世界的金融資本流向美國。
這就是80年代美國金融家們不斷地在全球製造危機的客觀規律,並不說他們想在哪製造危機。其實,只要美聯儲提高利率,世界各地的資本一定流向美國。同期,曾經依賴外國資本流入的各國,一定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這就會在美國以外發生金融危機。
這個規律從80年代以來,屢見不鮮,屢試不爽。
還得提醒你們注意另外一個特點。請問,美國的金融政策誰定的?是政府嗎?是總統麼?是財政部長嗎?都不是。誰呢?美聯儲。但美聯儲卻是私人銀行家聯合組成的、代表金融資本集團利益的機構,不是貌似代表全體人民的政府。美國的政治家們總想把貨幣金融權收歸國家,但是多少年來,沒有任何一任總統能夠做得到。美國從來都私人銀行家來決定金融政策;並且,美國財政部長也是私人銀行家。
也就是說: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製造者,首先是一批銀行家,而不是政府。政府只是使用強權,包括軍事、政治等,去貫徹私人銀行家的機構制定的政策。這就是美國製度最大的問題,也是最要害的問題,也是金融資本憑藉軍事政治強權危害全世界問題的核心。
1980年代以後美國任何黨派執政,無論布什的還是克林頓的還是奧巴馬都宣布一條,那就是維護美元的強勢地位是美國的核心戰略。所謂強勢地位無外乎兩個支柱,一個叫做結算貨幣,一個叫做儲備貨幣。美元占全球結算貨幣​​約70%。儲備貨幣約佔60%。那就得有維持這種地位的“幣緣戰略”。
客觀地看,無論韓國還是中國,都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才能進入世界原材料、能源和糧食市場。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的美元儲備大國,最高的時候是三萬九千億,現在低也在三萬億美元。日本第二,大約在三萬億美元左右。當然韓國相對要低得多。但是整個中日韓三國構成了世界上儲備美元最多的一個地區,可以稱為西太平洋美元湖West Pacific Dollar Lake。也就是我們在幫美元撐著它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美國以前的政府都會向東亞地區承諾,幫我們維持秩序。可以得到石油、原材料,以及商品輸出通道。所有的這些安全美國來維持,只要我們把掙到的美元投到美國的國債市場上,這樣就算合作了。我們幫牠維持虛擬資本經濟的擴張,它幫我們維持這個所謂實體經濟需要的秩序,這樣大家就相對穩定。
這也是不發生世界戰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如果把這個秩序打破,大家互相去爭,那這個世界就不安定了。所以中國,日本,韓國都認為美國是大哥來維持世界秩序,我們跟著可以形成現在這樣一種基本的工業發展或者實體經濟發展。由此看這個世界秩序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東北亞為了美元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而做貢獻帶來的平衡。

第二部分——蘇東解體及世界在1980年代進入金融資本階段以後發生的變化
我們再回到80年代。
上面說到新自由主義及美國的金融化。當裡根政策主要配合提高利率的時候,大量資本流入美國,世界各國紛紛發生經濟危機。這時候呢,就製造了所有憑藉集權政治發展實體經濟國家遭遇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甚至進一步解體的條件。蘇東解體就和這個危機有關。

誠然,不僅是蘇東1991年解體,當時所有用集權手段維持本國實體經濟和工業化的國家,幾乎都遭到了類似的危機。紛紛發生政權解體,或者是重大的製度變革。這時候,菲律賓的馬科斯政權倒台了,泰國軍人政府首腦出國、演變成文官政府了,拉丁美洲更是很多變化。比如秘魯、巴西、阿根廷,都曾經一段時間,主要在七十年代是集中體制的集權政府,到80年代幾乎全部倒了。
為什麼?本質變化很重要。
因為資本流向美國的時候,各個國家都出現因金融資本流出發生的金融危機。一般在經濟危機條件下,民眾並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所以遭到經濟危機打擊的損失,都轉向了對政府的反抗。不論這個政府曾經是否有利於形成這個國家的工業經濟,但這個階段上,外資流出、債務危機爆發,都推給承擔責任的政府。於是,這些變化也就成了新自由主義成功推行的佐證。
實際上,因為這些國家都是貨幣自由兌換的,資本流出很容易,所以他們就先倒了。
然而,蘇聯東歐國家貨幣不是自由兌換的,要搞垮也不容易。因為,它們實行的是換貨貿易體系,當時叫做經互會國家——經濟互助合作組織。這個體系的換貨貿易是交換實物。比如用小麥換機床,用蔬菜換拖拉機。這個交換體系沒有貨幣計算的交易量概念,因此如果用GDP統計就很低。當人們認為美國經驗先進,是經濟最發達國家的時候,全球各國政府都在用經濟發展來衡量政權合法性,這個理解就導致蘇聯東歐國家主流知識群體認為我們GDP低,不如西方國家,主要問題在於體制不好。於是乎,就有了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認為自己應該改革,又是政治改革優先。於是,就導致蘇聯東歐國家在不了解8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是個全世界現象的這樣的認識水平之下,形成了蘇聯東歐的政治改革優先,導致了蘇聯國家體制的解體。
但這個還不是主要問題。
因為政治改革優先,同時導致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主權貨幣體系坍塌!
因為:主權貨幣在本質上是國家政治強權向紙賦權形成的。這個道理還得拿張錢來給大家看,不然不能理解。這張紙印的是毛澤東,他代表著國家強權賦予了這張紙100元,但實際成本很低。蘇聯東歐是用實物交換,因此貨幣並不是作為一般商品等價物的貨幣。當它的政權解體之後,沒有強權再向貨幣賦權,貨幣體係就垮掉了,這錢就不再是錢了,是紙了。
注意:世界上擁有主權的國家都是同樣的。如果你的國家政權不能向這張紙賦權是100,這張紙就什麼也不是。
所以,國家政體向紙幣賦權用於促進實物交換叫做貨幣化蘇聯沒有搞貨幣化,它只是實體經濟。隨著政權解體,貨幣大幅度惡性貶值,幾乎回歸為紙而不再是有價值的貨幣了,就意味著把蘇聯東歐龐大的資源性資產和實體資產的貨幣化這個巨大的利潤空間,拱手讓給了美元、馬克、法郎、英鎊等等西方貨幣。這導致了西方有了一次獲取巨大利益的機會。
這應該叫洗劫——非貨幣經濟國家被過度貨幣化國家用金融流入的方式洗劫了一次。
90年代蘇聯東歐解體、實體經濟被西方的貨幣體系洗劫後,西方進入90年代高增長。
大家看,西方80年代資本回流形成的一個金融資本經濟的高增長,90年代洗劫了整個蘇東體系形成了一次金融資本經濟的高增長。這更加證明了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正確,因此西方的價值觀就變成了普世價值。
這時候帶來了幾個重大變化。
第一是所謂全球化的標誌性事件:GATT變成WTO。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把農業和金融的自由化納入框架。就是這兩個長期以來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WTO一股腦解決。總之,伴隨著西方把蘇東洗劫形成的高增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大家都說1994年是全球化開始年,主要是因為蘇聯東歐解體後巨大的財富被西方獲取之後推進了WTO,所以1994年被當成全球化起步的第一年。
第二個是區域一體化問世。
實際上,在西方客觀上形成的是區域整合。1994年伴隨著WTO同時問世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誕生。在西方實際上形成的不是全球化,全球化只是要金融資本自由流動,西方真正實現的是經濟整合的區域化。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美國整合加拿大和墨西哥,歐洲形成的是德法意三國整合歐洲地區的經濟。所以,實際上真正在全球化的大旗之下實現的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區域一體化,可叫glocalization。
這個世界制度的改變,一定是有一塊巨大的製度紅利,被誰佔有,誰就成為製度改變的主導者。
接著問題就來了:當資本自由流動被當成全球化的主要內容時,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和韓國又有關係了,就是東亞金融風暴。
為什麼會發生東亞金融風暴?大家很難理解,席捲了整個韓國、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等,幾乎全部被包進去了!為什麼會造成金融風暴?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東亞都受損失。

注意,我剛才講到80年代裡根提高利率導致拉丁美洲、亞洲各個工業化的集權體制國家紛紛垮台,然後造成了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負債。那90年代發生什麼呢?
蘇聯東歐解體之後,原來美蘇爭霸的時候所形成的巨大的軍事投資就成了沉澱成本。在蘇聯這已經不是資產了,很多當做廢鐵賣了……但在美國,卻把星球大戰計劃的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轉為民用。這就在1994年以後短短兩到三年時間,美國的IT行業迅速崛起。主要是前期成本被軍事開支墊付了。後期大量應用被改造成故事,例如說比爾蓋茨是神童在車庫裡創造了奇蹟。真實的故事是前期巨大研發成本是軍事投入,這些人只把後期應用做出來就成了首富。不是因為他特別有才能,而是因為前期成本被國家財政支付過了。
但大量的IT業崛起的同時因為獲利很大,導致在東亞國家實體產業的投資紛紛回流美國。這一回流就導致東亞國家突然出現資本短缺,所以才有索羅斯來炒作東亞市場,但他只是扣了扳機,真正原因是IT業在美國崛起,形成暴利,導致資本回流,因此爆發了東亞金融風暴。
隨之有一個重要的現象:當大量資金回流美國推起IT業的時候就發生了IT泡沫,到2000年奔潰。這幾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資本往美國回流,流過來一定是資本過剩把IT炒成泡沫,而泡沫是一定崩掉的。泡沫一崩掉,資本再次流出,就到了中國。為什麼?因為中國正好是實體產業高增長的階段,恰恰是能夠產生比較高的利潤。所以這時候,大量的IT泡沫奔潰後的海外資金使中國從2001年加入WTO的那一年,變成了外商直接投資FDI第一的國家。由此進入了資本大量流入帶來的高增長,這就是21世紀中國高增長的前提!
外資流入中國帶動產業資本高增長,把周圍小經濟體比如韓國、台灣的配套產業都吸收到中國來了。因為產業是結構化的。所有的實體產業都得產業鏈配套才能降低物流成本,這就是21世紀的一個新的現象。

不過,當中國的整個實體經濟增長太大的時候,就出現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鬥爭。
美國說,應該由美元來貨幣化中國的資產,就像當年它衝進蘇聯東歐洗劫一樣!所以,美國現在就逼著中國必須開放貨幣自由兌換,必須允許資本市場自由進出意味著給虛擬擴張出來的美元資本這個最大的世界金融資本,佔有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實體經濟的資本化收益。
中國就是貨幣(人民幣)不執行自由兌換,把實體經濟貨幣化的空間,也就是用紙來交易資產形成資本化收益的過程,交給中國的央行,因為向貨幣賦權本來就是國家主權,不是美國那種私人的銀行家集團滿足私利所以,中國和美國之間最大的衝突就是中國人要用國家賦權形成的貨幣體係來貨幣化自己的實體資產,不讓外國貨幣進來。美國呢,因為是私人銀行家形成的貨幣體系,要求中國打開大門讓他們進來,把中國的實體資產交給他們來佔有收益。
所以,雙方之間的鬥爭在這個階段處於高度緊張,甚至對抗性的。
於是乎,能夠維持美國原來那套說法的總統就不能上台了,上台了一個不講政治正確的(特朗普),就要蠻幹,再不開門就要幹掉你。什麼叫做經濟理性,其實代表的恰恰是金融資本理性——本來就要求金融無國界,金融無邊疆——允許這些私人銀行家印出來的紙,去貨幣化掉中國的實體資產。
可見,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安全,就在於中國是國家金融資本體制,美國是私人金融資本體制,這兩大不同體制間的對抗性矛盾。
那麼,怎麼處理這個歷史階段的最大矛盾?希望大家集思廣益……
以上所有一切都是鋪墊。
得解釋為什麼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對世界做了這些分析之後,要返回來做鄉村建設的實踐。
因為,做人都要防範風險,最終無外乎是每個人都睡一張床吃一碗飯。這個基本安全在哪?當然不在北京的金融街,也不在美國華爾街,那是製造瘋狂的,是掠奪世界的。那我們最終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鄉村。因為比較清楚全球危機是怎麼一回事,那中國作為維持了幾千年生存的國家來說,怎麼繼續維持下去?還是要穩定鄉村社會,穩定農業,才有生存條件。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